在印度業務增長的同時,海爾面臨市場競爭與政策限制,出售部分股權或為推進本地擴張鋪路。
據《商業旗幟報》今天報道,知情人士透露,印度巴帝電信創始人蘇尼爾·米塔爾(Sunil Mittal)的家族辦公室,正聯合美國私募股權公司華平投資,提出以600億盧比(約合7.2億美元)收購海爾印度49%的股份。
這一報價遠低于此前報道的20億美元估值,折價幅度高達64%。
知情人士稱,海爾(600690.SH,6690.HK)尚未做出最終決定,目前仍在評估是否繼續推進這筆交易,或是等待市場情況好轉后再作處置。
作為交易的一部分,海爾印度的員工或有機會獲得2%的股權。
此外,海爾印度亦在考慮未來兩年內啟動IPO,為母公司提供退出通道。
估值縮水的背后,一大關鍵因素是海爾向印度子公司收取的高額品牌使用費和特許權使用費。
這些費用可能會侵蝕利潤率,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外部投資者的估值預期。
這一最新進展,也印證了彭博社在5月初的相關報道。
當時彭博社援引消息稱,海爾正考慮出讓海爾印度部分股權,但尚未做出最終決定,并指出可能還有米塔爾之外的更多投資者加入競購。
海爾早在2004年就進入了印度市場,是首家在印度布局的中國家電企業。
歷經二十余年的發展,其在南亞市場已建立起穩固地位。
海爾印度子公司——海爾電器(印度)私營有限公司,2023年銷售額達890億盧比(約10.3億美元),同比增長33%。
在海爾2024年年報中,公司披露“印度收入首次超過10億美金”。
其年報中寫道:“海爾印度上市的強冷5星能效空調、大容量滾筒洗衣機等高附加值產品表現突出。”
通過差異化高端產品組合、本土化供應鏈布局,去年海爾在印市場份額從13%升至15%。
海爾表示,在空調需求拉動下,去年印度市場銷量同比增長8.6%,銷售額同比增長10.4%,整體均價上漲2%。
2025年一季度,海爾在印度整體零售額和零售量市場份額分別提升0.6和0.7個百分點,對開門冰箱市場份額則達21%。
此外,整個南亞市場,海爾今年一季度收入同比增長超過30%。
目前海爾在印度建有兩個工業園,分別位于浦那(Pune)和大諾伊達(Greater Noida),涵蓋冰箱、洗衣機、空調等主要產品線。
海爾還計劃在印度南部建立第三座工業園,預計將于2026年或2027年開始運營。
從經營數據來看,海爾印度業務表現不俗,緣何母公司此時考慮出讓近半股權?
有分析指出,背后或有兩大現實因素:一是激烈的市場競爭,二是收緊的投資監管。
在印度,海爾面臨來自LG、三星、惠而浦,以及本土品牌如Havells旗下的Lloyd、Godrej Appliances和Voltas Beko等多方競爭。
為實現今年印度市場1150億盧比(約合13.3億美元)的銷售額目標,海爾需在現有基礎上實現近30%的增長,這對產能和渠道提出更高要求。
而擴大產能意味著新一輪投資,但在當前的政策環境下,對中國企業而言并不容易。
自2020年中印關系趨緊以來,印度政府對來自中國的絕大多數投資采取了謹慎態度。
根據當年出臺的“3號通告”(Press Note 3),包括中國在內,所有來自與印度接壤國家的投資須獲政府批準,不適用“自動審批路徑”。
根據印度《經濟時報》4月底報道,海爾印度曾于2023年申請了100億盧比的外國直接投資計劃,擬擴建浦那、大諾伊達現有產能,并建一座新廠。
但截至該媒體報道,海爾印度的上述投資申請并未獲批準。
據悉,印度政府在審批此類投資時,更傾向于推動中印合資或印方控股模式。
有印度政府官員曾表示,若擬議投資能帶來關鍵技術、助力印度建立本地零部件生態系統,并限制中方股權比例,將更容易獲得批準。
在這一背景下,海爾引入印方合伙人,既可緩解擴張資金壓力,也有助于繞過審批障礙,推動本地項目落地。
對海爾而言,與米塔爾家族這樣的印度本土力量結盟,或是推動業務進一步增長、深化本土化的重要一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