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
不少消費者都遇到過
App強制收集用戶信息的情況
近日
最高人民法院最新發布的
消費者權益保護典型案例中
App過度收集個人信息構成侵權的判例
重新錨定了個人信息保護的邊界
用戶的沉默不能被默認成同意授權
典型案例:App過度收集個人信息構成侵權
馬某下載某公司開發運營的詞典App后使用時,系統提示用戶需閱讀隱私政策。隱私政策中載明需要收集電話號碼等個人信息。若用戶在未實際閱讀的情況下點擊手機屏幕其他位置,該提示內容即消失并自動勾選“已閱讀并同意隱私政策”選項,且勾選后沒有撤回同意的途徑。若用戶點擊拒絕,則該App自動退出,不向用戶提供任何服務。馬某訴至法院,請求判令某公司停止侵害、賠禮道歉并賠償維權合理開支等。
審理法院認為,該App的基本功能為詞匯查詢,用戶的手機號碼并非使用詞匯查詢功能所必需的信息,故某公司存在過度收集用戶信息的行為。該App自動為用戶勾選同意隱私政策,未依法保障用戶在充分知情的情況下自主作出同意;其在用戶拒絕同意隱私政策的情況下直接退出,不提供查詞服務,屬于拒絕提供基本服務;其未向用戶提供便捷的撤回同意的方式。綜上,某公司的上述行為違反《個人信息保護法》相關規定,構成對馬某個人信息權益的侵害。本案訴訟過程中,某公司已對該App的隱私政策進行了修改并新增撤回同意等功能。最終判決:某公司刪除其收集的馬某手機號等個人信息,向馬某賠禮道歉并賠償其維權合理支出。
最高人民法院指出,有的網絡服務提供者對影響消費者個人信息權益的重要內容采取自動勾選同意的方式,或者在提供服務時收集與服務內容無關的信息,侵犯了消費者的個人信息權益。
App過度索權引發隱私擔憂
相關部門重拳出擊
今年3月,有多位用戶反映,某社交App在后臺持續高頻讀取他們的位置信息。有用戶甚至在3天內被該App訪問位置信息達1.7萬次,即便在凌晨用戶并未使用這款App,其后臺仍在獲取用戶的定位、照片與視頻、設備狀態以及剪貼板等內容。“該App 3天訪問用戶位置1.7萬次”這一情況一度登上熱搜,引發了廣泛的隱私擔憂。
盡管該平臺官方回應稱,相關行為是“用戶打開權限后的正?,F象”,平臺不會泄露用戶隱私,但這仍無法消除用戶對于個人隱私是否被過度收集的疑慮。
雖然APP隱私政策等條款會彈窗提醒,但用戶一旦選擇“不同意”,App將不再提供服務。資料圖片
為什么手機軟件
如此“關心”用戶的個人信息?
“算法的運行需要很多參數,并且參數越詳細越好?!北本┼]電大學網絡安全與治理中心副主任、中國電子學會網絡空間安全專委會委員鄧小龍解釋,這是軟件背后的廠家為了做大數據分析,或者完善平臺的推薦算法而采取的策略。
近年來
相關部門依照
個人信息保護的法律法規開展行動
切實保障用戶在網絡空間的合法權益
2022年新修訂的《移動互聯網應用程序信息服務管理規定》,強化應用程序提供者和應用程序分發平臺的主體責任。
2024年,工業和信息化部依據個人信息保護法、網絡安全法、電信條例等法律法規,持續整治App侵害用戶權益的違規行為。
2025年,中央網信辦等四部門將聯合開展個人信息保護系列專項行動,進一步深入治理常用服務產品和常見生活場景中存在的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典型問題。
今年4月,國家計算機病毒應急處理中心已通報13款違規應用,包括外賣、金融、社交等多個領域。
6月,國家網絡與信息安全信息通報中心通報了65款存在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情況的移動應用(App),涉及未顯著告知隱私政策、未經用戶同意向第三方共享數據、未提供有效注銷功能等。
隱私條款不是“免責聲明”
企業要有明確合規邊界
福建八閩律師事務所律師林瑾軒認為,根據《個人信息保護法》及其他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App要求用戶提供個人信息時,必須首先明確告知用戶收集信息的目的、方式及范圍,并獲得用戶的明確同意;還應確保用戶有足夠的時間閱讀并理解相關的隱私政策和服務條款,以保障用戶的知情權;App只能收集與其實現服務直接相關的必要信息,不得過度收集無關的信息;對于已經提供的個人信息,用戶有權要求App允許其刪除或更正這些信息。
林瑾軒進一步表示,如果用戶決定不再使用某項服務或不希望其個人信息繼續被留存,App應當提供便捷的方式讓用戶能夠輕松地行使這些權利。同時,App對其掌握的用戶信息負有妥善保管的責任。
中國信息協會常務理事、國研新經濟研究院創始院長朱克力對記者表示,對App開發者而言,避免侵權的關鍵在于建立隱私保護優先的產品思維。法律規定的最小必要原則不是束縛,而是商業理性的體現。比如,一個天氣軟件索要通訊錄權限,本質是需求與功能錯配,這種設計不僅增加法律風險,還會降低用戶留存率。企業需重新梳理數據鏈條,從收集、存儲到使用的每個環節都應有明確合規邊界。技術上可通過動態權限申請、數據脫敏處理降低風險,管理上需設立內部合規官角色,定期進行數據審計,而非將隱私條款當作應付監管的“免責聲明”。
朱克力建議:
消費者在下載App時,需跳出點擊同意的慣性思維。重點查看權限申請是否與功能直接相關。
優先選擇提供權限最小化選項的應用,比如允許用戶手動關閉非必要數據追蹤。
在安裝應用時可選擇“使用期間”“下次使用時詢問”,一些授權可以選擇“受限訪問”。
中國消費者報新媒體編輯部出品
來源/中國消費者報·中國消費網
記者/王小月
編輯/李曉雨
監制/何永鵬 任震宇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22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 - 88315438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