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不出戶
賞壩河美景
文/圖/朱榮軍
未曾去過壩河,想去,心中一直念茲,在茲!
適逢夏至,上午參加完市圖書館組織的《恒河源》讀書分享會,不忍辜負今年最長的白晝,于是載上家人說走就走。
空山新雨后
下午1點多,從安康高新區出發,出城上北環線,一路向東。快到張灘鎮時,車子闖入一片雨幕,急雨噼啪傾盆而下,正感慨西邊日出東邊雨,不想幾分鐘后,出余灣村,天又放晴了。如此反復追云逐雨,忽而闖入、忽而駛出,在盤旋上升的山路上清晰感受到了雨的分界線。
這場突如其來的大雨,恰似天地為我探訪壩河準備的“儀式”,洗凈了山路,也洗凈了山間的花草樹木。九彎十八拐的張壩公路,仿佛一條巨蟒,一路從山底盤旋到山頂,又接著在山頂間蜿蜒。
雨后的路面格外干凈,路旁民居散落,院壩皆收拾得妥帖齊整,花草樹木在一場急雨洗刷過后,顏色變得格外鮮亮,星星點點的白墻紅瓦點綴其間,與山川白云藍天相映成趣,猶如一幅水彩畫。
水不流就是死水,山無路則是荒山。正是因為有了路,沿路有了房子,有了牛哞羊咩貓喵狗汪鳥叫,才顯得生動。
登臨伏羲山
到一處地方,一定要了解這個地方的傳說典故、人文軼事,那么一定不要錯過沿途村莊的商店,這里是信息的“交通站”,花2元錢買瓶水,坐下和當地人諞上一陣,肯定能有收獲。
過黃龍寨后開始下山,不遠就見到路邊有一家商店,從招牌得知到了二郎村,于是停車買水,坐下開始閑諞:你們村有哪些名人,有哪些可看的景致?商店幾個歇腳的村民很警覺,問我了解這些干啥。方才意識到我的開場白可能過于直接,于是趕緊自報家門,我是一名干部,也是一名文學愛好者,周末到鄉村走走看看,尋找創作靈感。
一位精神矍鑠的老爺子頓時來了興趣,說來壩河,不到伏羲山就等于白來。不想壩河還有這樣一座名山,我也來了興趣,問年紀老爺子和我爸同年,進一步了解他叫汪德田,是位退休干部,便邀請他當向導。老爺子一口答應,而且特別熱情,在商店要了兩只塑料袋,說既然是采風,不妨在路上摘點山桃和李子增加趣味,并堅持要回家換件干凈衣服。
在老爺子的引導下,驅車折返一段路程后徒步上山。上山全程土路,兩旁林木森森,陽光偶爾透過樹葉投影到地上,下過雨的路面泥濘不堪,稍有不慎一腳便踩進了泥坑,遂聯想到我曾在駐村日記里寫的:只有腳上沾滿泥土,心里才能裝滿民情,實踐也是理論的火花。
不過兩公里山路,因為路滑,足足用了四十分鐘才上到伏羲山頂。山高人為峰,極目遠眺,四下周圍一覽無余。老爺子指著對面一條山溝,介紹說這條溝叫磨溝,與伏羲也有淵源。傳說在宇宙初開之時,伏羲經常在這里觀云,一日突然刮風下雨、打雷閃電,而后天地崩塌,洪水滔滔,人全被淹死了,唯獨剩下伏羲、女媧兄妹相依為命。為繁衍后代,兄妹商議結為夫妻,但自覺羞恥,于是找到一對磨盤,各拿走一扇石磨,同時從兩面山向下滾,并對天祈愿,如果磨盤能合在一起,就是同意結為夫妻,若不同意,磨盤就各自滾到一邊。結局當然很美好,從此人類開始繁衍。而磨盤滾下的這條溝,便被稱為磨溝,溝里有溪流,稱“磨溝河”。
下山途中,汪德田老人給我說,市群藝館的周墻,漢濱區幾位文化名人羅先余、蔣典軍他都很熟,都專門去過他家。我妻子隨即給周墻館長發去一張老爺子的照片,館長秒回:“這位老先生是非常優秀的原生態民間藝術家。”周館長的高度評價,老爺子非常看重,專門讓把館長的評價截圖后發給他,并興致勃勃地給我們唱起了《姐在后院摘黃瓜》。據老爺子介紹,他曾把這首歌唱到了第一屆陜南民歌大賽,并獲得二等獎,此后跟隨市、區文化館多次義務參加陜南民歌推介活動,著實值得敬佩。
黃金水道是壩河
從伏羲山鳥瞰壩河集鎮,河道在此形成一個半月盤,恰如金線吊葫蘆。集鎮規劃統一,排排房子依山勢而建,整體格局形似八卦圖,忍不住感嘆真是一處好地方!
想到一位高中同學畢業時分配到這里教書,不知調動沒有,經多方打聽要到電話,隨即前去看望。同學熱情仍似當年,幾樣家常小炒,他喝酒,我喝茶,聊過去、聊工作、聊孩子。得知他在壩河已經工作整整二十五年了,于是問他老家在石梯鎮,為啥不想著調回去方便照顧老人?他說這里人好環境好發展也好,習慣了舍不得走,現在每月會回去兩次看看父親。
想起途中路過一處觀景臺,遇到一名土生土長的文旅推介官正在拍抖音,她說自己在市里工作,平時喜歡拍拍山水宣傳家鄉。問及當地名人,她說你看我們站的觀景臺就是二郎村劉宗群捐資修建,他在西安建筑工程做的很大。市內的譚鴨血、康庭盛宴是在內蒙古創業的吳純生開的,還投資有煤礦、醫院,他們致富不忘本,經常給當地修路建橋捐資捐款。
看到同學二十五年扎根壩河以此為家,看到推介官身上散發的陽光自信,想到無論客居于此還是本土生長的人,都如此眷戀著這方水土,恰如上午讀書分享會上李煥龍老師說的一句話:“凡熱愛家鄉的人,必熱愛祖國、熱愛事業、熱愛腳下的土地、熱愛這里的一草一木。”
看看時間不早,我起身告辭,同學建議我順河而下從旬陽呂河上高速返回安康。來時全程在上山下山,返程才終于一睹壩河真容,河床很寬,因下游的桂花社區建有桂花電站,故上段河水很深,電站以下水流清淺,俗話叫“灑水壩子”。
壩河水質好,野生魚吸引來遠近釣友,問釣者得知,壩河起源于平利縣女媧山,匯聚流域內各條溝溝腦腦,在壩河集鎮匯成一條河,常年水流不斷,沿岸生態環境好,沒有產礦企業,沒有其他污染,好水質養出的家禽肉質也好,是搶手貨,鎮子幾家養殖大戶這幾年養羊的發“羊財”,養牛唱的是“富牛經”,還有的養豬、養梅花鹿等等,也都頗具規模,在聚力發展的帶動下,周邊小戶的農副產品也不愁銷路。
這場說走就走的旅行,讓我看到了一個正在振興的鄉村。桃子、李子還在車上散發著甜香,正如熱情的向導、文旅推薦官和我的老同學,他們溫暖的笑容,對壩河的熱愛,都治愈著我疲憊的身心,讓原本陌生的壩河化作了我熟悉的朋友。
任何一個地方的發展,都離不開政府的支持引導,更離不開當地的百姓,只要干群一心、攥指成拳,就能讓山村越來越美,百姓越來越幸福。期待未來,壩河能乘著文旅融合的東風,讓伏羲文化、山水風光走出深閨,吸引更多人來壩河感受鄉村巨變;期待這里的特色產業蓬勃發展,村民的笑容更加燦爛;更期待這份淳樸的熱情、這份對故土的堅守,能在初見相識中歷久彌新。
下次探訪,愿壩河以更美的姿態,續寫屬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本文圖片作者提供,若有侵權,聯系刪除。
朱榮軍,男,1975年生,陜西安康人,現任安康市政協研究室副主任、安康市作家協會會員,情系“三農”,一位文化愛好者,追求樸實、單純的文字;從大山走來,守望鄉村。
聯系方式:13709155352(與微信同步)郵箱:327386797@qq.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