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這期節目,我們來討論一個當前全球經濟的非常怪異的現象,那就是當前全球的通脹數據呈現出冰火兩重天的狀態。
好像全世界都在通脹,只有中國在通縮。為什么會出現這么一個奇怪的現象,全球都在通脹,而中國在通縮呢?我們今天就來對這個現象做一個分析,來看一看背后有一些什么樣的更深層的原因。
我們既然是在全球范圍內來討論這樣一個問題,所以我們首先就要從全球的經濟結構來探討這樣一個問題。影響全球CPI的一個最重要的核心邏輯就是商品消費總值。所以我們就來先看一看當前全球范圍內的這個商品銷售的總份額中,各個國家或地區的占比是怎樣一個情況。
當前這一期節目的很多數據都引自于我之前有一期節目講全球化與外貿的那期節目,感興趣的朋友可以把那一期節目找來再來看。我們可以看到,從這張圖上可以看到,實際上在全球的消費份額中,這里我們主要講的是實體商品的消費,不包括服務業的消費。全球的實體商品消費的情況是一個極其不均衡的狀況。
在這其中,主要西方發達國家,他們用15%的人口,也就是說10億多一點的人口,消費了全球60%的商品。而在這60%中,美國占了將近一半,美國占了全球商品消費的25%,這里是實體商品。如果加上服務業的消費,那美國的份額可能更大。
在全球的亞非拉、東南亞這些發展中國家,他們有全球65%的人口,也就是45億以上的人口,但是他們實際上只消費了全球商品的不到20%。我們可以做一些簡單的對比,就能看到這種全球消費極度的不均衡。比如說整個東盟的商品消費只有1.4萬億,還剛剛到日本的二分之一。
整個東盟的商品消費僅僅等于一個法國,而整個非洲的商品消費量大概也就比加拿大多一點點。整個拉美的消費大約等于一個德國。也就是說,在西方發達國家,一個大一點的發達國家的消費量相當于發展中國家的一個地區甚至一個大洲的消費量。
而在這個全球消費的兩極之間,其實中間也有一個非常特殊的存在,那就是中國。中國當前以20%的全球人口,消費了大約全球超過20%的商品總值。而我們在消費了超過20%商品總值(有6.3萬億)的同時,還出口了3.5萬億的商品。
應該說,中國的不管是消費的體量還是出口的體量,不管是放在右邊的發達國家那一堆里,還是放到發展中國家這一堆里,它都是一個像房間里大象這樣顯眼的、讓人不得不去關注的存在。
當我們對全球的這種消費市場的分布有了一個基本概念之后,我們就可以來看一看全球的這種生產與消費的關系,特別是中國的生產與全球消費市場的關系。因為供求關系最終決定了物價的上漲和下跌,也決定了所謂的通脹率。
我們可以看到,現在全球這個數據大概是2021年的,我記得全球的社會零售總額大約是30萬億。在這其中,中國國內的社會零售消費市場大概是6.3萬億,而中國同時出口了3.5萬億的商品。
在這里我們做一個非常簡單粗暴的計算來算一算,全球的商品大概有多少是由中國提供的。我們假設國內消費的70%都是由中國自己生產的,這應該是一個相對比較合理甚至保守的數據。同時,因為中國出口的大量商品要通過一系列的物流渠道,在貼牌之后最終賣到最終的消費市場。
在這個過程中,中國出口的這3.5萬億標價的商品,最終到達消費者手中的時候,它的整個價格至少要翻一倍。如果是到達美國市場,我們知道可能要翻5到8倍。在這里我們也取一個相對保守的數據,那就是180%。
當我們取中國國內消費商品的70%是由我們自己提供的,然后中國出口的商品到達最終消費市場的加成比是乘以180%,這樣我們就可以大概算出來,中國提供的商品至少占全球商品市場的三分之一以上。這是一個非常驚人的數據,可能歷史上從來沒有一個國家所提供的商品占到全球商品市場的30%以上。那么中國所謂的“世界工廠”這個稱號,確實是實至名歸。
這里就會出現一個很大的問題。既然中國是世界工廠,那在全球通脹的背景下,中國作為全球商品的核心提供商,怎么會出現通縮的情況呢?這就涉及到當前全球市場分工的一個巨大的變化,那就是我們每個人都知道的所謂的去全球化。
在當前的去全球化大背景下,當前的世界已經從原來的“中國生產全球消費”這樣一個我們所說的世界是平的模式,逐漸分裂成了三個大的板塊。這個歷時大概也就是從2018年到現在大概5年的時間,經過了中美之間的貿易戰,經過了俄烏戰爭,包括現在正在發生的巴以沖突,包括西方發達國家從一開始的脫鉤到現在改了個名字,變成去風險的這樣一種產業鏈脫鉤的政策。
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生產方和美日歐這樣一個全球最大的消費方之間逐漸形成了一個鴻溝,而這個鴻溝也就是隔離了全球通脹與中國通縮的一個核心原因。
這樣一個三大板塊是哪三大板塊呢?
右邊的橙色的這個板塊就是我們非常熟悉的美日歐的這樣一個發達國家集團,或者我們經常所說的G7、OECD。
第二個大的板塊就是以中國為核心的,包括了一系列與美國發生沖突的這種重要的資源國,包括俄羅斯、伊朗、中東、中亞。這個板塊代表了全球的核心的供給方,因為包括了資源和生產。
第三個板塊就是在所謂的這種去風險或者叫有岸外包的這樣一種發達國家的政策下產生了一個新的板塊。這個板塊我們不知道叫它什么名字,我們可以叫它做收漁利或者套利的板塊。這個板塊主要就包括了印度、東盟、墨西哥這些有能力承接制造業的主要發展中國家。
它們所起的作用就是在主要的生產板塊和主要的消費板塊之間,商品出現流通不暢的時候,去實現一個套利的模式,并且在這個套利之中去發展自己的經濟。所以這些國家在兩個板塊之間主要是采取一個中立的態度。
在這其中,主要的消費板塊由于希望在產業鏈上和生產端脫鉤,所以他們在自己的國家內部開始進行重新的工業化,或者我們說的再工業化。當然這部分的再工業化主要是高端產能,所以在這些國家內就出現了產能的擴張。
而在主要的供給方,一方面,因為主要的消費市場的需求被隔離,導致產能過剩。同時因為一系列的各種沖突,那些主要的資源國也或主動或被動地和主要的需求國發生了這種所謂的資源的斷裂,最典型的就是俄羅斯和伊朗。
在這個過程中就自然發生了,在需求方需求旺盛,但是供應不足;而在生產方生產過剩,但是卻沒有辦法順利地把他們的商品賣到需求市場上去。所以在這種情況下,自然而然地就產生了需求方,也就是西方發達國家的通貨膨脹以及生產國,特別是與中國這個最大的生產國的通貨緊縮。
而在這個過程中,只要有價差,那就自然有人去套利。這個時候印度、東盟、墨西哥他們就一方面承接了西方發達國家所謂的這種有岸外包的低端產業鏈的轉移,另外一方面也承接了大量的特別是中國的很多產品的這種所謂的洗產地的業務。
這就導致了我們看到的,雖然中國和美國之間的貿易額大幅下降,但是和印度,特別是東盟和墨西哥之間的這種進出口貿易額大幅增長。這種大幅的一增一減,其實就是一個所謂的洗產地的過程。但是這種洗產地自然也是有成本的,它就進一步增加了商品的價格。
我們可以用一個更加細節的圖來解釋這所謂的一方通脹、一方通縮這樣冰火兩重天的狀態是怎么產生的。
這張圖中間這一條白色的墻,其實就是西方國家所設置的產業鏈重構和市場脫鉤的核心政策。在這種政策之下,又疊加了很多因素,特別是在疫情期間,全球主要的經濟體都在刺激自己的經濟,但是采用了不同的刺激措施。
在中國這一側,我們采用的這種貨幣政策主要投向了生產端,也就是投向了投資和基建。這種投資和基建的增長其實進一步產生了多余的產能,進一步促進了我們的產能過剩。同時,由于我們在這幾年又啟動了金融體系,特別是房地產體系的去杠桿。這種去杠桿導致了整個中國的資產下跌,包括了股市,特別也包括了房地產的價格下跌。
這種資產價格的下跌又進一步推動了消費的下滑。而同時,我們在資源進口這一端,由于資源國和主要的發達國家,特別是美歐之間的摩擦,使我們對接了俄羅斯、伊朗、中東的大量的資源,實際上我們在這幾年的資源進口價格是明顯低于美國,特別是歐洲這些西方國家的,這又產生了我們在原材料側的物價下跌。
進一步,這種物價下跌也會從上游整個傳導到全產業鏈。但這種物價下跌我們應該說是良性的,不然我們現在看到的可能不是通縮,而是滯脹,這就產生了一系列的連鎖反應。
一方面,我們的產能在疫情幾年的刺激下產生了進一步的過剩;一方面,我們由于去杠桿又產生了消費的下滑;另外一方面,因為資源品價格的下跌又產生了我們物價的下跌。這三個核心因素它們之間可能不是一個相加的關系,而是一個相乘的關系。那么它們之間相乘,自然就會產生一個我們所說的通縮式的螺旋。
而在另外一側,在發達國家,特別是美國。我們知道美國在疫情期間,他們主要的這種刺激政策,當然也包括基建,但是更重要的是,他們給老百姓發了大量的現金。這種貨幣直接在消費側的發放,導致了美國過去幾年的需求一直非常旺盛。
而同時,因為美歐的這種所謂的脫鉤或者是去風險化的政策,他們在本國開始重新啟動高端產能的建設。我們知道特別是在半導體,各個發達國家都在大興土木。同時,他們又希望在低端產業上把他們的產能從中國遷出去,實現所謂的這種有岸外包。
這種不管是本地化的高端產能的建設,還是這種低端產業鏈向其他國家的轉移,都需要大量的投資。這就整個促進了西方主要國家,特別是美國的投資的上升。
在這個時候,我們知道過去幾年產生通脹的一個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主要的產油國和資源國對西方國家或主動或被動的這種斷供,或者是減少供應,又產生了西方國家的整個物價的上升。同時這也是一個乘數效應,需求上升,乘上投資上升,乘上物價上升,自然而然地就帶來了整個發達國家系統內的這種嚴重的通脹。
這基本上就是產生了過去這一兩年來全球經濟上一個怪異的這種冰火兩重天現象的一個主要的邏輯鏈條的傳導。
我們解釋了當前的這種經濟現象的產生原因。那么未來這種現象是會繼續持續呢,還是會逐漸消失呢,甚至于會產生逆轉,也就是中國反而會通脹,那么發達國家反而會通縮呢?那么這些變化又會帶來哪些核心的經濟影響呢?我們下一期節目就來討論這樣一個問題,那就是當前這種中國通縮、全球通脹的現象未來將會走向何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