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媒發現:越來越多赴日的中國人在社交網絡上流傳著一種說法,認為日本人英語不好、有自卑情結,所以跟日本人用英語溝通,不僅在爭論中能占上風,甚至能獲得更多尊重,尤其遇到糾紛時,用英語還能讓自己占據優勢。
這樣的觀點和經歷,包括中日小朋友間的沖突、在日本餐館用英語點餐等案例,在中國的社交媒體上廣為流傳。不過,日媒也指出值得關注的問題其實并不是“英語”本身,而是中國人來了日本后帶著某種“優越感”與格格不入的“價值觀”。
據悉,許多來日本的中國人認為和日本人交流時只要使用英語,對方的態度就會有明顯變化。
有人堅信日本人一旦遇到用英語溝通的場面,無論在爭論、糾紛還是服務行業的接待中,都會變得弱勢和被動。這背后反映的是把“英語”等同于“力量”和“優勢”的一種價值觀。
在中國的社交網絡上引發關注的一段視頻,是一位上海女性現居東京,視頻里她講述了這樣一件事:她的兒子在東京的樂團練習時,日本小朋友不小心弄壞了他兒子的小提琴,這根琴弓價值30萬日元(1.5萬人民幣,大概日本人家庭一個月收入)。她與日本家長溝通全程都用英語,還當場說明了琴弓的價格,對方感到非常震驚。
之后她讓對方陪自己去樂器店核實價格和購買日期,最終全額拿到了賠償。在視頻中這位母親明確表示,“如果用日語談判,對方不會輕易讓步,正是因為用英語,對方才認了自己的處于劣勢,態度才變得順從”,她堅信日本人因為不擅長英語,所以用英語交涉最有優勢。
像這樣主張“用英語就能血脈壓制日本人”的中國網友,在中國的社交網絡上并不少見。還有一名自稱博士的男性拍視頻說,他剛到日本時每天學八小時日語,可無論日語多好,始終得不到日本人的尊重。后來他每次見日本人都先用英語,結果對方常常說“‘I am sorry, my English is very poor’(不好意思,我英語很差)”,馬上變得膽怯,他就以此為傲,認為這就是“差異化”,并感到優越。
此外一些中國游客在日本餐廳用英語點餐,日方店員聽不懂,他們就在旁邊嘲笑服務員。這類視頻在中國和日本的網絡上都引起熱播。不少中國人還分享道,自己在日本旅游時,與其講蹩腳日語,不如直接用英語,更能讓日本人重視你,因為日本人有歐美情結,同時對自己的英語有自卑感……
日媒分析這些現象背后的深層原因,可能不僅僅是語言能力,而是想通過說英語在心理上占據對方上風,這和國內社會根深蒂固的“分高低、比優劣”的競爭文化有關。
日媒說在國內教育體制下,尤其城市地區,從上世紀70年代起小學就開始教授英語,1986年英語被正式納入義務教育,現在很多地方小學一年級就要學英語,很多家庭更把英語能力當成受過教育和有知識的象征。因此,英語成為個人優越感的一種標志。
日媒也分析視頻里的這種態度本質并不是英語水平問題,而是想利用英語“壓制對方、占據上風”的心理,這種想法不僅針對日本人,在國內社會內部也很普遍。中國社會從頭銜、收入、學歷、子女成績等各方面都強調攀比,總想在比較中確認自己不比別人差。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的人,自然而然會很在意人與人之間的地位關系,這種思維也會帶到日本來。
值得注意的是,那位講述樂器弓事件的女性還表示,她平時根本不和日本人交往,也沒有這個意愿。她還說自從發生這件事后,那位日本孩子再也沒來過樂團練習,估計是因為被家長責備后產生了抵觸情緒。
對于這些視頻和言論,中國人內部其實也有很多批評聲音。
例如,有人認為“日本人被你的英語嚇到、被你掌控,這種想法純屬自作多情?!?/p>
還有人指出,“日本家長不是不會說英語,只是怕惹上麻煩,所以選擇遠離你,不是屈服于你?!?/p>
也有在日本生活多年的中國人認為,“日本人的英語發音或許一般,但閱讀能力很強,也有不少英語很好的日本人,根本不能低估日本人的英語水平。”
還有人更加現實地指出,問題根本不是用不用英語,而是家長讓孩子帶著價值30萬日元的樂器去集體活動,本來就有風險。一般日本家長不會讓孩子帶這么貴重的東西去團體活動,即便帶了,真出事了也會自己分擔一部分責任。對方孩子之所以不再來樂團,大概也是因為不想和這樣的人家打交道,周圍家長也會提醒孩子盡量遠離。
日本各地最多的外國人
隨著移居日本的中國人不斷增加,特別是通過“經營·管理”簽證帶著家屬移民日本的情況越來越多,現實生活中很難完全回避和日本社會的接觸。孩子要上學,家長和鄰居也難免打交道,日本人也會越來越多地遇到中國鄰居或中國同學。
不少中國人把中國社會的價值觀原封不動地帶到日本,而這些所謂“中國的常識”,在日本卻可能變成“非常識”甚至被視為“添麻煩”,這樣必然會帶來摩擦。今后,處在多元化社會的日本,如何讓不同價值觀的人和平共處、避免對立、共享規則,將變得越來越重要。為此,相關的行的配套制度和日常溝通的平臺都不可或缺。
石破茂:“日語、日本的習慣非常麻煩,由日本政府負擔(費用)讓外國人掌握,融入日本。
日本網友如此評論:
因為工作需要,我平時經常用英語,基本交流沒有問題。這幾年我還開始學中文,現在也能說得差不多了。有一點我可以肯定地說,如果和中國人交流,最好一開始就用中文和他們打招呼,這樣可以讓對方知道“我也會說中文”。日本人用中文交流時,通常會讓中國人很驚訝。我覺得,在這一點上,我并不輸給中國人。
最近我特別喜歡看中國的短劇App,無論是古裝還是現代題材的劇集都看了不少,在看的過程中經常會有“原來中國是這樣啊”的新鮮體會。比如劇中總是特別強調人際關系的上下等級,只要有錢就能高人一等;為了贏過別人,什么事情都能做出來,根本不講什么道德。雖然我明知道這些可能是為了劇情而夸張表現,但另一方面也覺得,這些設定其實是有現實基礎的,正因為大家都覺得“確實有這種事”,所以才會被用來當作故事素材。雖然作為觀眾我覺得挺有意思,但說實話,這種人際關系讓我覺得還是別卷進去比較好。
我從事的是服務行業,遇到的中國客人不少。很多人連最基本的日語單詞都不懂,卻直接用中文和我交流。有一次我試著用簡單的英語和他們溝通,結果對方直接說“我是中國人”。自那以后,每當有中國客人用中文對我說話時,我就會直接回應“我是日本人”或者簡單說“日本人”。這樣他們就不再強行用中文交流了。另外,如果我聽不懂他們說什么,有些人會用“?。俊被颉肮??”那種語氣回我,這種時候我也學他們用“???”、“哈?”回應,結果他們也就不再糾纏了??傊M蠹以谶@種情況下都能自信、坦率地應對。
在我孩子的學校,也包括我自己任職的學校,經常有中國的孩子在還不會說日語的時候就轉學過來。在周圍同齡人的幫助下(包括教一些不好的詞),這些孩子很快就能掌握流利的日語,幾乎沒有任何發音障礙,讓我非常驚訝。他們都說日本生活很舒服。因為這里沒有過度的競爭和爭斗,可以自然而然地笑出來,聽到他們這樣說讓我非常感動。一直活在“誰高誰低”的比較中是一件很辛苦的事。
我自己也是如此,日本人普遍英語不好,這一點沒錯,但中國人的英語其實也經常很隨意,發音不標準,讓人難以理解。這次店員沒聽懂,個人覺得中國人的英語表達也有很大問題。其實日本人認識的英語單詞比想象中要多,因為平時我們常用不少和制英語。如果不要求說得特別完美,只要能用簡單的、自己會的英語表達清楚意思,這樣的英語教育才更有實際意義。
其實日本的英文水平國際排名僅次于中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