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萬金陵 編輯:馮曉暉
本系列發布九江文史類研究文章。歡迎投稿,稿件要求及聯系方式見自動回復
本篇原載于2015年版《百年蓮花池》,經九江市潯陽區政協文史委員會授權刊發,編者對原文作了必要修訂。
戊戌變法雖然失敗,但以康有為、梁啟超、嚴復等為代表,廢科舉、興新學、辦學堂,向西方學習以求國家富強的思潮卻已深入人心。清政府為了緩和人民對政府的不滿情緒,維護其搖搖欲墜的封建統治,于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開始實行新政,改革教育就是新政的重要內容之一。改革的辦法是將各地書院一律改為學堂。原設在省城的書院改為大學堂或高等學堂,在各府廳、直隸州的改為中學堂,在各州縣的改為小學堂。
次年,九江知府羅綱乾以原濂溪書院為基礎,籌集資金,添置校產,延聘教習,創辦了九江中學堂。知府兼任學堂監督,地方士紳張益葆任學堂副監督,主持學堂工作,9月開學。
《申報》1903年9月12日 《潯郡中學堂章程》
九江中學堂是九江第一所由政府創辦的現代國立中學,在全國也是最早一批現代國立中學之一。當時九江府管轄德化、德安、瑞昌、湖口、彭澤等五縣,故初創時的辦學章程中有如下規定:
(一)學生數額,暫以四十名為額,俟經費充足,再議推廣。
(二)五縣學生數額,擬德化十五名,德安五名,瑞昌六名,湖口七名,彭澤七名。再于正額之外,不拘縣分配備取十名,如各縣年送學生不敷正額,另由該縣補送,如候兩個月不送,準以備取生供補。
(三)備取生俟正額出缺,按縣分別供補。其未足數,如有志向學者,準其隨班聽講,惟不宿學舍,不供膳食。
(四)所取學生須年在十五歲以上,二十五歲以下,身家清白,文理通順,志趣純正,體質強實,無嗜好者,方為合格。先期父兄家屬邀請族鄰,出具保結,讓其報名投考。該縣即按定額加一、二倍錄取,給文送府,聽候甄別。
當時實際招生多少,無從查考。從章程看,加上額外學生最多不超過50名,據說實際入學的學生僅30余名,教習3人。這個章程對于學堂規模、學額分配、學生的入學條件、招考辦法、學生待遇等方面,都有規定。凡正額學生,食宿均能享受公費。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清政府公布《奏定學堂章程》(即癸卯學制)。這個學制是以“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作為指導方針的,即政治思想仍是封建主義的,而方法技術則采用西方資本主義的。章程規定:“無論何等學堂,均以忠孝為本,以中國經史之學為基,俾使學生心術一發于純正,而后以西學溉其智識,練其藝能,務期他日成才,各適實用,以仰副國家造就通才,慎防流弊之意。”當時的九江中學堂就是根據這一指導方針對學生進行教育的,其培養目標仍是封建官吏,忠于清皇帝的衛道者。
在教學方面,《奏定學堂章程》規定中學學制為五年,并規定“中小學堂宜注重經以存圣教”,“博考外國各項學堂課程門目,參酌變通,擇其宜者用之。”中學課程設有修身、讀經講經、中國文學、外國語、歷史、地理、算學、博物、圖畫、體操、理化、法制、理財等12門。課時安排如下表:
注:樂歌項為隨意,外語以英語或日語為主;算學包括代數、幾何、三角、薄記;博物包括衛生、植物、動物、礦物。
校歷是每年農歷正月二十日開學,至小暑節散學為第一學期;立秋后六日開學,至十二月十五日散學為第二學期,每年寒暑假70天。
但學堂開始并未完全按照這個課表執行。在1905年廢除科舉以前,學堂還是以讀經史應付科舉考試為主,雖然增設了一些數學、外語等課,但外語課卻時斷時續,其他學科更是有名無實,名為學堂,實際仍保存著書院的性質。廢除科舉以后,1906年才籌集資金,添置了些理化儀器和實驗藥品,算是正式開設了理化課。其他課程開設也相應逐步走向完善。
《申報》1906年9月12日 《九江中學堂新聞》
清政府創辦學堂的目的,是以“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作指導,在不改變講經讀史的基礎上,加授一點西方的科學,強調灌輸忠君思想,培養維護其統治的封建官僚和買辦。然而事與愿違,這時民主與科學的思想已在某些先進知識分子中萌發,在學堂的師生中出現了反帝反封建的愛國志士。教習中的楊秉笙、王恒就是追隨孫中山從事民主革命的同盟會員。
學生中有鄒覺民,他于1906年考入九江中學堂,1911年畢業,后來參加了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時期,是湖口縣委和蘇維埃政府的主要領導人之一,為革命而犧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追認他為革命烈士。
位于湖口縣的鄒覺民烈士紀念碑
許德珩在1909—1913年期間,先后兩次在校學習,他是全國“五四運動”的主要領導之一,中國“九三學社”的創始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曾任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他在《我的回憶》中寫道:
“十九歲那年(1909年),我考進了九江中學(其前身為濂溪書院),學校里有兩位曾經留學日本的教師,一為地理教師楊秉笙,一為圖畫教師王恒(是個舉人,后來做了國會議員),經他們介紹,我加入了同盟會,并剪了辮子,立志革命。
辛亥年八月十九日(即公元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之后,九月初二日(陽歷10月26日),九江光復。……九江一革命,我就以許礎的名字投筆從戎,參加憲兵團……后來李烈鈞成立秘書處,廖伯瑯就推薦我為秘書處的一名秘書。
次年,到了九江中學開學時,我又回到學校讀書。1913年春,袁世凱刺殺了國民黨理事、前農林總長宋教仁,國民黨與袁世凱破裂。當年7月,李烈鈞宣布獨立,文告于湖口起兵討袁世凱,二次革命爆發……我在各地紛紛討袁的激勵下,決計再次投從戎。于是第二次又來到李烈鈞部,參加了他的討袁之役。”
【編后記】
近代九江的教育較為發達,但將現代教育引入九江的是教會。九江中學堂是第一所現代意義的由國人自辦的學校,早期的發展也很坎坷。有關它的辦學故事,編者找個時間來再來寫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