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剛過,村里老人們又為三伏天吵開了。
有人拍著旱煙袋說“晚小暑,熱死虎”,今年小暑在農歷六月十三,該熱得狠。有人翻著老黃歷反駁“小暑在中,冷熱適中”,六月十三算月中,伏天該溫和。兩撥人爭得面紅,到底誰的理兒更準?
先得弄明白伏天咋算的。老祖宗定了規矩,“夏至三庚入頭伏”。2025年6月21號夏至,數到第三個庚日是7月20號,這天入伏。
8月7號立秋,后頭第一個庚日是8月9號,末伏開鑼。夏至到立秋之間,剛好四個庚日,今年是三十天的“短伏”,十年難遇。還有個說法,入伏農歷日子分公母。
今年7月20號是六月二十六,雙數,算“母伏”。老理兒講“公伏熱得兇,母伏涼颼颼”,聽著挺美,可別高興太早。農諺里還有矛盾的話。
“小暑熱得透,大暑涼悠悠”,小暑熱到位,伏天反而松快。
“小暑涼颼颼,大暑熱死牛”,小暑不熱,那熱勁兒準憋到大暑爆發。
更邪乎的是“小暑西風十八朝,曬得南山竹葉焦”,小暑刮西風,伏天日頭毒得很。這些老話看著亂,其實就一個理兒:節氣得有節氣的樣兒。
該熱不熱,準出幺蛾子。現在天跟從前可不一樣了。
全球變暖,副高跟個大火爐,一賴就是半個月。就算今年是“母伏”,三十天短伏,誰敢說一定涼快?搞不好把四十天的熱,壓縮到三十天爆。
還有個“秋包伏”,立秋在8月7號,末伏8月9號才開始,秋天包著伏天尾巴。
老輩人最怕這個,常念叨“秋包伏,熱得哭”,秋涼沒等來,反被暑氣拽著跑。
今年這三十天伏天,看著短,說不定是個急性子,熱得更猛。伏天對咱莊稼人可是道坎兒。
“該熱不熱,五谷不結”,莊稼就指著伏天的熱灌漿呢。
可熱過了頭也麻煩。
伏天要是旱得厲害,玉米葉子打卷,花生莢子長不飽。
對人也一樣。
三伏天又濕又熱,跟大蒸籠似的,最容易招濕氣。老輩人教的招兒得記牢。
別坐露天木頭凳,木頭吸飽了濕寒,一坐準往骨頭縫里鉆。嘴頭兒上也得講究。小暑有“三寶”:黃鱔補氣血,蓮藕開胃口,綠豆芽排火氣。
冰棍兒、冰汽水少碰,貪涼傷了脾胃,秋后準鬧肚子。今年伏天到底是“小清新”還是“暴脾氣”?
過些天就見分曉。但有個理兒得記死:天要熱,順著它;天要燥,防著它。心里頭有桿秤,手邊上有碗綠豆湯,這伏天就沒過不去的坎兒。
至于農諺準不準?
老祖宗的經驗是寶,可天氣變了,咱也得靈活著看。伏天長短是天上的事,過好自個兒的日子,才是咱莊稼人的實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