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這個標題,大家可能覺得我在故弄玄虛。
其實真不是。
熟悉我的讀者都知道,我經常給大家潑冷水。
比如,我常說對于一個新手小白來說,剛開始投資時,最好從低一點的倉位開始。
因為所有人剛進股市都要交學費。倉位低,交的學費就少。
我知道,很多人不會把我這句話放在心里。
大多數人初入股市,往往都是賺錢效應很高的時候,聽我這么一說,他們肯定認為我是在妨礙他們賺錢。
但只要你在股市待的時間有3-5年,你就會逐漸明白我說的話。
當然,也有很多人一直都不明白,因為他們都是稀里糊涂就虧錢了,就失敗了。然后把原因歸結于萬惡的股市。
反過來講,只有學會了失敗,才知道怎么賺錢。
一、賺錢的非對稱效應
大家仔細回憶自己的持倉。
假設你在某段時間賺到錢了。哪些股票做出的貢獻最大?
所有股票給你的收益是平均分布的嗎?
毫無疑問,這是不可能的。
實際上,我們絕大多數的收益都符合二八法則,也就是80%的收益來源于20%的股票。
伯克希爾持有40只左右的股票。但前十大重倉股往往都占80%以上的倉位。
有些事可能比我們想象中的還要極端。
如果把時間拉長到30年以上,這種馬太效應還會更加明顯。
這給我們什么啟示呢?
用索羅斯的那句話總結就是:重要的不是你判斷的對錯,而是你判斷正確時能賺多少,判斷錯誤時會虧多少。
這句話就告訴我們,投資的過程中,必然伴隨失敗。
無論你怎么努力,都會有一部分投資是失敗的。
而我們要做的不是刻意完全回避失敗。
而大量投資者所犯的錯就是:指望每一筆交易都賺錢。
二、70%的交易都虧錢,但依然能賺錢
與散戶的行為不同的是,量化交易往往勝率都不高。
有些策略中,70%的交易都是虧錢的。
但這個策略年化收益卻能做到20%。
原因就在于,它虧錢的交易,只虧一點小錢,然后立馬止損。
但少數賺錢的交易中,則是賺很多錢。
如果單看每一筆交易,確實失敗了很多。但看整體交易,則是另一幅場景。
咱們看看普通股民都是怎么做的?
他們總愛去問別人對某個板塊或者股票的看法。
希望通過別人的預測和判斷幫自己每一筆交易都賺錢。
如果買入后居然跌了,他們立馬就會罵別人。
但那個人可能早早就賣了,而他卻死拿著不放。
人都是這樣的,一旦虧損,就舍不得賣。就總要等到回本才肯賣。
于是乎,虧錢的時候,不斷放大虧損的幅度;可賺錢的時候,賺了一點就跑了。
三、投資就是與失敗為伍
上面說的是交易,大家可能會覺得投資不一樣。
其實是一樣的。
我們先看看風投行業。
絕大部分初創公司都會失敗。
只有極小一部分能勉強存活下來,極少數表現出色。
那種給風投帶來幾百上千倍回報的公司更是寥寥無幾。
美國從2004年到2013年的風投項目中,64.8%是虧損的。
25.3%的盈利在1-4倍;(其中絕大部分只是小賺)
5.9%的盈利在5-9倍;
2.5%的盈利在9-19倍;
1.1%的盈利在19-49倍。
0.4%的盈利超過49倍。
請注意,上面這些盈利還是以市值衡量的。
但真要變現,那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此外,對于風投項目來說,如果持續虧損,這個投資基本上也就打水漂了。他們不可能像股市這樣,可以隨時想止損就止損。(因為一級市場沒有流動性)
然而,這么高的失敗率,風投還是能賺錢。
背后的邏輯就是非對稱的盈虧比。
靠極少數大賺的投資,背回大多數虧錢的投資。
可以說,風投就是與失敗為伍。
不能適應虧損,就做不好風投。
股票市場又怎樣呢?
誠然,股票市場中的上市企業,其基本面比風投項目扎實得多。
但拉長時間后,結果也差不多。
以羅素3000為例。
為什么要用羅素3000舉例呢?因為他是美股市值排名前3000的股票,基本上能夠代表整個美股市場了。
從1980年到2014年,其成分股中,有高達40%的股票縮水了至少70%。而且這種現象并不怎么區分行業。(只有公用事業例外)
所以呀,長期投資可不是死拿著不賣。
而另一端,有7%的成分股其表現超出整體水平兩個標準差。
如果我們把羅素3000當做一個基金,它大多數收益確實來自少數的公司。(注意,沒有永遠的好公司)
它不斷增加好公司的持倉,賣掉那些變壞的公司。
它不斷的調整倉位,其實就是在承認以前的持倉有失敗的地方。
只不過,指數一般是半年或者一年調整一次持倉,且換手率比較低。它的持倉變化是緩慢的,漸進的。
就拿最近十幾年的標普500來說吧。你看看科技七姐妹都漲成什么樣了?
給標普500貢獻漲幅最大的,正是少數的幾家公司而已。
之所以我們對這種盈虧分布的感受不明顯,是因為我們沒有用10年以上的視角去觀察股市。
本質上,風投和二級市場的股票投資沒什么差別。只不過風投是以5倍的速度在進行。
于是,我們能很容易在風投行業觀察到這種不對稱性。
其實A股,很多投資者的風格更像是在搞風投。
但正是因為這樣,他們必須得有很高的波動承受能力。
畢竟五倍的速度,也就意味著要承受五倍的混亂、壓力、緊張和情緒起伏。
但很少有人問自己是否具備這樣的心態控制能力。
四、有些東西,既是失敗,也是成功
咱們再延展一下。
很多人喜歡用個人的感受去決定投資。
比如,當自己感覺經濟不好的時候,就認為股市也不會好。
甚至每次底部到來時,全市場的人都感覺天要塌下來了,股市要清零了。
誠然,在每次經濟周期中,都會淘汰掉很多人。(俗稱出清)
但對于整個經濟體而言,這卻是意味著新一輪繁榮的起點。
整體的繁榮是以個體的失敗為代價的。
所以個體的失敗也是一種成功。
這就看你從什么角度看問題了。
這跟咱們的持倉是類似的。
我們的整個投資組合是否能長期賺錢才是重要的。至于其中某個標的是否賺錢就不那么重要了。
只可惜,很多人并不從組合的角度來審視自己的投資,而總是糾結于某個標的的表現,尤其是短期表現。
他們總在審視持倉中的每個股票或者基金。那些表現不夠好的標的,他們總想換掉。
然而,即便他真的換掉后,組合中依然存在收益不對稱的情況。
不過呀,很多人在換掉持倉后,組合整體反而虧損了。
為啥呢?
因為漲得好的,大概率已經很貴了。
你剛換過去,往往就悲劇了。
這些人并不理解,組合中的不同資產扮演的角色不同。
我們給每個角色做績效打分的標準也不應該一樣。
這就好比一個足球隊,你不可能全員都是前鋒吧。
守門員不進球,難道你就把守門員撤了?
難道你考核守門員的標準是進了多少球嗎?
總之,正確理解失敗,適應失敗,才是每個投資者都要做到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