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門:保護活化僑鄉建筑 守護僑胞精神根脈
團結統一的中華民族是海內外中華兒女共同的“根”。
江門是中國著名僑鄉,祖籍五邑的港澳臺同胞和海外華僑華人有530多萬人。他們早年漂洋過海、闖蕩世界,卻始終愛國、愛鄉、愛自己的家人,在歷史各個時期為祖國和家鄉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近些年更是屢屢回鄉尋根、省親或參觀訪問。
散落在僑鄉大地上的古建筑、古村落等,承載著海外僑胞的記憶與情感。2021年底以來,江門深入推進“僑都賦能”工程,通過高標準打造文化交流平臺,系統保護活化僑鄉建筑,著力構筑廣大華僑華人共同的精神家園,助力他們加深與故鄉的聯系,并從中感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持久魅力,感受到祖國發展取得的巨大成就。
開平赤坎華僑古鎮承載著眾多華僑華人的鄉愁與記憶。江門日報記者 郭永樂攝
從博物館升級到古鎮“煥新”
觸發海外游子的鄉愁“共振”
中國僑都華僑華人博物館和赤坎華僑古鎮,是外界認識江門華僑歷史、華僑文化和華僑精神的重要窗口。在這里,歸家的海外游子總能觸發鄉愁“共振”,喚起共同記憶。
博物館是一個地方歷史文化的匯集地。近年來,江門高水平推進博物館升級,建成了目前國內最大、以最新學術視角解讀華僑歷史的主題展覽館——中國僑都華僑華人博物館(以下簡稱“僑博館”),為廣大海外僑胞通過波瀾壯闊的華僑歷史文化尋找精神根脈提供了重要平臺。
僑博館聚焦“根、魂、夢”主線,館藏華僑實物4萬多件(套),從多個方面反映了五邑華僑華人艱難而輝煌的創業史和深沉濃厚的愛國愛鄉之情。
自2023年初正式對外開放以來,僑博館累計吸引超230萬人次參觀,舉辦了音樂、學術、舞劇、展覽等多形式的文化交流活動。今年1月1日,“字典中的國際視野”鄺其照專題展在僑博館開展。鄺其照是臺山人,近代中國從事英語教育的先驅者。其外玄孫黃植良實現了自己“在先祖家鄉為其辦一次展覽”的愿望,他感慨地說:“我雖然不是在這里出生,但我覺得這里就是我的家。”
開平赤坎華僑古鎮是海外僑胞心中最具象的“根”。這里依水而興、因僑而盛,有370多年開埠歷史,綿延3公里的600多座騎樓,嶺南、南洋、中東、歐洲風格建筑各美其美,獨特的華僑文化和家族管理體系鑄就了商埠的繁華盛景,延續了百年的關族、司徒氏兩大家族良性競爭故事美談聞名遐邇。從建筑到故事,小鎮都承載著無數華僑華人的鄉愁與記憶。
近年來,江門對赤坎華僑古鎮進行整體保護與活化利用。項目于2023年1月順利開門迎客,兩年半來不斷豐富僑味風情,升級文旅體驗,累計吸引超700萬海內外游客前來,成為江門“頂流”景區,更成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展示大灣區發展成就的新載體。
2023年5月,參加華僑華人粵港澳大灣區大會的數百名僑胞嘉賓走進赤坎華僑古鎮,中西元素交融的騎樓建筑群不但沖擊著他們的視覺感官,也激蕩著他們內心的鄉愁。當時78歲的馬來西亞華人林少山說:“看到它們,我想起小時候的生活。”印尼華僑徐國強則表示,很慶幸國家如此大力保護傳統建筑、發展傳統文化;只有國家富強了,對傳統文化的重視力度才會這么大。
從街區活化到碼頭重生
構建根脈延伸的多元圖景
僑鄉的街區、民居、碼頭里,隱藏著曾經的繁華喧囂和煙火生活。近年來,我市系統加強對騎樓街區、名人故居、碼頭僑房等建筑文化資源的挖掘展示、保護傳承,著力構建海外游子根脈延伸的多元圖景。
位于蓬江區的啟明里擁有百年華僑古屋100多棟,是江門13個百年華僑古村中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華僑村,也是江門城市發展的起源點所在區域。
讓城市留下記憶,以文旅賦能城市更新。近年來,在上級指導下,蓬江區堅持“民生為先、修舊如舊、活化利用、記住鄉愁”的理念,通過“繡花”“織補”“微改造”等漸進方式推進啟明里旅游休閑街區建設。
在保護好原有文化遺產和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的基礎上,啟明里科學融入現代商業和流行文化元素,實現了人文、商業、旅游、休閑、產業聚合共生。據統計,2024年,啟明里旅游休閑街區接待游客約93萬人次,并于2025年3月入選國家級旅游休閑街區名單。
啟明里的成功活化,是江門以文旅賦能城市更新的重要實踐。
在鄉村,田野里的僑鄉建筑也在持續發生蝶變。
在臺山市臺城街道泡步村,有一幢建于1922年的華僑建筑——翹廬。其由臺山籍旅緬甸華僑、建筑設計師朱錦翹精心打造,后因朱家后人相繼離鄉而逐漸荒廢。2024年,經當地政府、朱氏后人和企業家的共同努力,它以“翹廬1922”民宿的身份重新煥發光彩。生活在國外的朱氏后人特意趕回來并表示,翹廬的重生不僅凝聚了家族的情感,也拉近了他們與家鄉之間的距離。
除此之外,從梁啟超故居到司徒美堂故居,從“玄潭原舍”到“僑鄉故事”,江門各地依托當地名人故居、僑房僑校等進行保護活化,承擔起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文旅休閑空間等新功能。
碼頭承載著華僑出海的集體記憶。位于新會區沙堆鎮的梅閣碼頭,由新會籍華僑于1929年前后捐資建設,曾是當地僑民往返海外的重要交通樞紐,后沉寂破敗。2022年,我市有關部門凝聚海內外力量對碼頭進行修繕,并于一年后完工。
開平碉樓成為江門的一張名片(圖自網絡)
從祠堂修繕到族譜梳理
筑牢僑胞的根脈紐帶
“這次帶他們回來認祖歸宗,就是要讓后輩記住根在哪里。”今年6月,江門恩平籍僑胞、新加坡恩平會館會長張權發帶領家族成員回到恩平尋根時說。
葉落歸根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近年來,越來越多祖籍江門的僑胞回鄉尋根問祖,從政要名人到民間人士,從白發老人到稚氣少年,從華人模樣到洋人面孔,他們或是回應自己內心召喚,或是為圓父輩一紙遺愿,紛紛跨洋而來。
僑胞尋根,尋的是血脈和精神。祠堂和族譜,是他們尋找根脈所在、傳承家族精神的重要載體。
祠堂是同姓人祭祀先祖、凝聚共識的地方,也是一方歷史的側面見證。近年來,僑鄉大地上,或由政府主導,或由家族牽頭,祠堂建筑的保護、修繕、活化行動不斷,讓這一屋檐下的“根脈紐帶”越發牢固。
“在這座祠堂里,與你們面對面交流,這一刻對我來說非常珍貴。”2024年3月,在位于蓬江區環市街道修繕一新的德循林公祠里,屋主代表、美籍華裔林愛瑩回到江門與鄉親們話家常。這座有著近百年歷史的僑建筑一度瀕臨荒廢,最終在相關政府部門、專家學者、社會賢士的關注和支持下得以重生,并常態化開展文化交流活動。
通過重修祠堂明晰根之所在、重煥文化之光的實踐還有很多,從開平風采堂到恩平復春馮公祠,再到臺山下川海島上的趙氏宗祠和昂甫趙公祠等,這些修繕后的祠堂,有力密切了海內外僑胞的聯系,傳承和弘揚了傳統文化。
族譜既是家族的拓荒史、發展史,更是一部僑鄉文明傳承史,在僑胞尋根時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2024年5月,江門新會籍著名愛國華僑、旅居加拿大的黃祝求先生家族后裔黃子基先生回到家鄉崖門鎮黃沖村尋根祭祖,當收到父老鄉親送他的一套《黃沖族譜》后,他感慨地說:“這本書記載的故事,就是我們的家鄉和根脈的故事。”同年10月,來自澳大利亞墨爾本的“洋面孔”雷氏一族跨越7000多公里回江門臺山大江鎮和樂村尋根,正是通過對照族譜而取得了重大進展。
政府層面,江門近年來積極搭建工作網、宣傳網、數字網助力海外僑胞尋根,其中圍繞族譜工作加強梳理整合力度,積極探索開發的“僑都根源”小程序,收集了300多部族譜、1000多條家風家訓、1萬多條村情數據,打造起集族譜、家風、鄉情于一體的僑鄉特色資源庫,為海外僑胞尋根按下了“加速鍵”。
打造精神根脈地標,系統性保護活化僑鄉建筑,深耕祠堂文化、族譜工作……僑鄉江門將繼續用心用情守護根脈,讓“根”的故事在新時代持續煥發新生。
□江門日報記者 張茂盛
50名海外華裔青少年走進江門開啟“中國尋根之旅”
圖為開營儀式
江門日報訊 (記者/朱磊磊 通訊員/宋俏宜) 7月2日下午,2025“親情中華·中國尋根之旅”夏令營(風韻南粵廣東江門營)順利開營,來自美國、多米尼加、法屬圣馬丁等地的50名海外華裔青少年將在為期10天的旅途中,親身感受僑鄉江門的獨特魅力。市政協副主席胡念芳出席開營儀式。
開營儀式上,胡念芳向營員朋友表示熱烈的歡迎和誠摯的問候。她表示,江門素有“中國僑都”美譽,是海外華僑華人觀察廣東乃至中國的重要窗口,希望青少年們在此次活動中充分感受江門的山水之美、人文之韻,將在這里所見所聞、所思所悟,通過自己的方式傳播出去,向世界展示僑鄉江門的風采,展示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同時,借此契機,深入了解中國的發展現狀與美好未來,探尋自身與祖籍國的聯系,積極投身于祖籍國的建設發展,為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據了解,面向海外華裔青少年的“親情中華·中國尋根之旅”夏(冬)令營是中國僑聯主辦的對外文化交流品牌活動。近年來,市僑聯利用好這一平臺載體,架起華裔青少年文化交流的橋梁,在江門舉辦了20多期夏(冬)令營活動,吸引超過1000名海外華裔青少年參與。
“喜洋洋”“樂融融”來了
十五運會官方特許商品在江門開售
十五運會官方特許商品已在特許零售商門店醒目位置陳列展示。
江門日報訊 (記者/郭永樂)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的腳步越來越近,作為粵港澳三地聯合承辦的體育盛會,目前其官方特許商品已正式在江門開售。
據悉,江門市文旅交通投資集團是十五運會和殘特奧會特許零售商,目前在中國僑都華僑華人博物館僑都文創商店、蓬江區興寧路江門城市盒子等門店設立專區銷售全運會商品;廣東省郵政公司已成為特許商品零售商,中國郵政江門分公司也在我市6家門店開設全運會商品銷售;除此之外,江門轄區內高速服務區:大槐服務區、梁金山服務區、圣堂服務區,均通過樂驛便利店開展全運會的商品銷售。
7月4日,記者在中國僑都華僑華人博物館僑都文創商店見到,全運會特許商品已在醒目位置陳列展示,開售的特許商品種類繁多、設計精美,涵蓋了毛絨玩具、徽章、貴金屬制品、生活用品等多個類別。其中,吉祥物“喜洋洋”和“樂融融”的毛絨玩具更是成為“頂流IP”,受到很多市民和游客的歡迎。
記者現場看到,“喜洋洋”“樂融融”旋轉手辦內置軸承,使得吉祥物可以快速旋轉,猶如中華白海豚在海面起舞。毛絨飾扣吉祥物采用站立造型,輕輕拉動頭部、背后的魚鰭,頭頂三色水柱即可自轉,展現了海豚的活力與靈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