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全球首富埃隆·馬斯克在社交媒體平臺X上宣告:“今天,‘美國黨’的成立還給你們自由?!?/p>
馬斯克搞這么一出,標志著與昔日盟友特朗普的徹底決裂。僅僅一天前,特朗普剛簽署了爭議巨大的“大而美”稅收與支出法案,而馬斯克針鋒相對發起的網絡投票中,124.9萬參與者里65.4%支持他成立新政黨。
“大而美”法案名義上是美國歷史上“最大的減稅和削減開支計劃”,實則被指“劫貧濟富”。這份涉及3.4萬億美元開支的法案,一面增加軍費、打擊非法移民、為富人減稅,另一面卻大幅削減社會福利開支與新能源補貼。對馬斯克而言,最直接的打擊是取消了購買電動汽車的稅收抵免——這直接沖擊了他掌舵的特斯拉核心業務。更深遠的傷害在于,1180萬美國人將因此失去聯邦醫療保險補貼,偏遠地區醫療機構面臨關閉,而新能源產業被釜底抽薪。
法案的簽署暴露了美國民主的深層悖論。特朗普宣稱該法案“惠及美國軍人及各階層群體”,卻刻意淡化了其劫貧濟富的本質:富人的稅負更輕了,財政缺口卻要由底層民眾的社會福利來填補。這種赤裸裸的利益輸送印證了美國政治的現實——選舉時的承諾不過是資本游戲的序幕,真正主導政策走向的永遠是背后的金主。所謂“民意代表”,最終服務的卻是讓資本集團分贓的暗室交易。
馬斯克的“美國黨”高舉代表“80%中間選民”的旗幟,戰略目標極為精準:瞄準2026年中期選舉,爭奪2至3個參議院席位和8至10個眾議院席位。他宣稱,只要在國會掌握關鍵少數議席,就能在爭議法案投票中成為“決定性力量”,迫使政策反映“真實民意”。憑借個人財富和X平臺的2.2億粉絲,他似乎擁有顛覆政治的籌碼。
然而美國政治制度早已為第三黨設下天羅地網?!摆A者通吃”的選舉人團制度首當其沖。在美國48個州,總統候選人只要贏得該州簡單多數選票,即可囊括全部選舉人票。這導致第三黨即便獲得可觀普選票,也可能顆粒無收——1992年億萬富豪羅斯·佩羅拿下19%的普選票,卻因未在任何州獲勝,最終選舉人票數為零。上一次有第三黨候選人獲得選舉人票,還要追溯到1968年。
喬治敦大學教授漢斯·諾埃爾直言,美國體系下“多個第三方政黨超級成功”的局面不可能出現。不過,新黨候選人雖難勝選,卻可能充當“攪局者”,分流共和黨關鍵選票,尤其在搖擺州改變兩黨力量對比。換言之,馬斯克的政治實驗最現實的結局,不過是讓民主黨從中漁利。
盡管馬斯克手握全球首富的“鈔能力”,但傳統兩黨經過百年經營,已形成根深蒂固的選民聯盟、籌款網絡與官僚機器。馬斯克自身的定位也比較尷尬:他一面抨擊“大而美”法案加劇債務危機,宣稱要捍衛財政保守主義;另一面,其旗下SpaceX等企業長期依賴聯邦政府補貼與合同。這種“自由意志主義者”人設的裂縫,削弱了其道德號召力。
馬斯克的“美國黨”誕生于美國政治的裂隙時刻:民眾對兩黨極化的不滿率達72%,68%的中間選民期待技術官僚執政。QuantusInsights民調顯示,40%受訪者表示可能支持新黨,其中共和黨男性支持者比例高達57%。這種情緒讓馬斯克得以在社交媒體一呼百應。
美國登記在冊的政黨超過420個,卻無一能在國會分得席位。從佩羅到綠黨,從楊安澤到如今的馬斯克,第三黨的突圍嘗試反復撞上制度高墻,最終淪為兩黨政治的墊腳石。資本可以扶持政客、影響政策,卻無法直接買通整個選舉機器——當馬斯克試圖以硅谷思維“調試”政治系統時,他觸碰的不僅是兩黨利益,更是美國憲法精心設計的權力防火墻。
這場科技狂人的政治豪賭,終將映射美國民主的本質:它允許不滿者發聲,卻早已備好枷鎖;它看似敞開大門,實則高墻聳立。馬斯克的“起義”可能加速共和黨的內耗,可能短暫點亮中間路線的微光,但美國政治的鐵律依然如故——游戲規則的“最終解釋權”屬于制定規則的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