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新京報報道,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在布魯塞爾會見中國外交部長王毅,雙方就中歐關系展開會談。就在關鍵時刻,中國商務部發布年度第34號公告,宣布對原產于歐盟的進口相關白蘭地實施最終反傾銷措施,引發國際社會高度關注。
中國商務部最終裁定,原產于歐盟的進口相關白蘭地存在傾銷行為,國內相關產業受到實質損害威脅,傾銷與損害之間存在因果關系。根據裁定結果,歐盟白蘭地出口商需面對27.7%-34.9%的反傾銷稅,這一措施將為期五年。值得注意的是,法國馬爹利、軒尼詩等知名品牌被認定傾銷幅度高達30.6%-39.0%,而法國占據中國進口歐盟白蘭地市場的96.2%,年進口額達64億元人民幣。這一數字表明,法國白蘭地行業將成為此次反傾銷措施的主要承壓對象。
馮德萊恩(資料圖)
值得玩味的是,商務部的最終裁定選擇在王毅外長與歐盟高層密集會晤期間公布。這一時間點的選擇絕非偶然,而是向歐洲傳遞了一個明確信號:中歐經貿關系的博弈正在進入新階段。盡管歐盟此前表示將向WTO申訴白蘭地案,但目前尚未對最終裁定作出正式回應,這一態度將直接影響未來中歐貿易談判的走向。
此次反傾銷措施的背后,是中歐貿易摩擦持續升級的現實。回顧過去一年多的經貿互動,雙方圍繞多個關鍵產業的較量愈發激烈。2024年1月,中國商務部應國內產業申請,對原產于歐盟的進口白蘭地發起反傾銷調查。經過半年多的調查取證,商務部于2024年8月公布肯定性初裁結果,隨后在2025年7月作出最終裁定。
貿易摩擦的領域遠不止于此。歐盟以“產能過剩”為由對中國光伏產品加征關稅,緊接著在又對中國鋼鐵產品發起反傾銷調查。這種頻繁的貿易限制措施表明,歐盟正在多個關鍵產業對中國施加壓力。然而,中國的反制措施同樣精準有力,白蘭地案就是最新一例。
馮德萊恩(資料圖)
值得關注的是,商務部在實施反傾銷措施的同時,也展現出一定的靈活性。公告指出,商務部經依法審查,接受了歐盟有關行業協會和企業提出的價格承諾。對于符合承諾條件的相關進口產品,中方將不征收反傾銷稅。這一舉措既維護了國內產業的合法權益,又為歐盟企業保留了市場準入機會,體現了中方在貿易爭端中的務實態度。
貿易摩擦的加劇反映出中歐戰略互信的不足。歐盟在多個領域對中國采取限制措施,背后既有經濟利益的考量,也有地緣政治的因素。隨著中美經貿談判的推進,美國正將戰略重心轉向東南亞,試圖通過轉口貿易圍堵中國。在此背景下,歐盟的戰略選擇顯得尤為重要。
對中國而言,此次白蘭地反傾銷終裁傳遞了一個明確信號:中國不再被動應對貿易爭端,而是主動設置議題和節奏。這一策略調整的背后,是中國對中歐經貿關系主導權的重新定位。歐盟若繼續采取單邊主義措施,只會加劇雙方的對立。
從更宏觀的國際格局看,中歐關系的走向不僅影響雙邊經貿合作,更關乎全球經濟治理的未來。在新能源、光伏、數字經濟等領域,中歐既有競爭也有合作潛力。誰能在這場博弈中掌握主動,將決定未來全球經濟格局的演變。
馮德萊恩(資料圖)
對于歐洲而言,是時候認清現實了。在全球經濟格局深刻調整的背景下,歐盟需要重新評估對華政策。一味采取保護主義措施,只會損害雙方的長遠利益。相反,通過對話協商解決分歧,才能實現互利共贏。
此次白蘭地反傾銷案只是中歐經貿摩擦的一個縮影。隨著雙方實力對比的變化,類似的貿易爭端可能會更加頻繁。如何在競爭中尋求合作,在摩擦中維護關系穩定,將是中歐面臨的共同挑戰。
中歐峰會的臨近,為雙方提供了一個重要契機。歐盟若能以務實態度回應中方的關切,中歐關系仍有轉圜空間。反之,若繼續堅持強硬立場,只會讓雙邊關系陷入更復雜的局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