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外長王毅在6月30日開啟了為期七天的訪歐洲行程,在這個過程里面,中方的態度明確,對此行表示重視。
只是沒有想到,在王毅外長還沒有回國的時候,歐盟卻轉身針對中國,渲染中國產能過剩,限制中國企業。而中國也立馬給出回應,7月6日宣布一項反制措施,這究竟是怎么回事?
應歐盟及德、法等國外長邀請,中國外長王毅踏上了為期七天的訪歐行程。短短數日參與的高級別會見、會議和記者會就多達13場。行程之緊湊,足見中方對中歐關系、特別是對紀念中歐建交50周年的重視。
王毅外長在會談中傳遞的信息清晰而積極,尤其在敏感的稀土供應問題上,王毅給出了定心丸,承諾只要遵守規則,歐洲企業的正常需求將得到保障,中方甚至為歐企設立了快速通道。
只是沒有想到,王毅外長在歐洲的積極斡旋和坦誠溝通,似乎未能完全平息歐盟內部某些力量對所謂中國挑戰的焦慮。就在訪問行程緊鑼密鼓進行之際,不和諧音調已然出現。
7月5日,法國財政部長埃里克·隆巴爾在普羅旺斯艾克斯的一場經濟會議上高調發聲,成為歐盟內部對華強硬派的代表。
其核心論調直指所謂中國產能過剩問題,聲稱中國在全球多個工業領域擁有超過50%市場份額的產能政策將會扼殺歐洲工業。
隆巴爾的言論并非孤立,法國工業部長馬克·費拉奇緊隨其后,向媒體表達了類似的擔憂,并特別提到一個新的憂慮點,原本可能流向美國的中國資金,正在轉向歐洲。他再次渲染中國產能過剩對歐洲工業的敏感性和危險性。
這些論調,與去年10月歐盟委員會不顧中方強烈反對和缺乏充分證據支撐,執意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征為期五年最終反補貼稅的做法一脈相承。
歐盟內部部分勢力將中國經濟的競爭力簡單標簽化為威脅,并試圖通過單邊保護主義措施來應對,這種思維定式正成為中歐經貿關系中的一股逆流。
面對歐盟在經貿領域頻頻揮出的“回馬槍”,中方展現了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堅定決心,反應迅速且極具針對性。
就在王毅外長結束訪歐行程的7月6日,中國財政部發布了一項引人矚目的通知,在政府采購活動中,對部分自歐盟進口的醫療器械采取限制措施。
具體而言,對于預算金額超過4500萬元人民幣的大型醫療器械采購項目,如需采購進口產品,在履行法定程序后,必須排除歐盟企業參與。
即使非歐盟企業中標,其提供的歐盟產醫療器械價值也不得超過項目合同總金額的50%。該措施于發布當天7月6日起立即生效。
中方此舉并非無的放矢,而是對歐盟一項極具歧視性政策的直接、對等回應。
這項明顯針對中國企業的限制措施已于6月30日正式生效,有效期同樣是五年。
歐盟推出禁令時,或許抱著一絲僥幸,認為中國在高端醫療器械領域對其依賴較深,難以進行有效反制,或者認為中方會忍氣吞聲。
不過,中國用實際行動證明,在涉及核心利益和公平貿易原則的問題上,中方不僅有決心,更有能力采取果斷措施。這場圍繞醫療器械市場的貿易交鋒,將中歐雙方的博弈推向了更為實質性的層面。
歐盟揮舞醫療器械采購禁令時,可能自信滿滿,認為捏住了中國市場的軟肋。可是,深入分析中歐醫療器械貿易格局,會發現歐盟此舉更像一場充滿風險的豪賭,其算盤未必能如意打響。
不可否認,長期以來,以西門子、飛利浦等巨頭為代表的歐盟企業,在全球高端醫療設備市場占據主導地位,美國通用電氣等公司也分得一杯羹。
在心臟起搏器、血管支架、精密手術器械等領域,歐洲同樣擁有顯著優勢。
反映在貿易數據上,中國從歐洲進口的醫療設備金額持續攀升,從2017年的約75.5億美元,增長到2023年的約143.4億美元,金額突破千億人民幣。
不過,表象之下,格局正在深刻變化。中國本土醫療設備產業經過多年攻堅,已在多個關鍵領域實現突破, 在MRI市場,國產設備份額已達35.1%;在CT市場,國產份額更是超過53%。這意味著,在歐盟引以為傲的傳統優勢領域,中國產品正快速搶占市場。
國產高端醫療設備的售價普遍僅為歐美同類產品的1/3至1/5,甚至更低。這種巨大的成本優勢,對于面臨財政壓力的各國醫療系統具有難以抗拒的吸引力。
在手術機器人等前沿領域,中國企業也已嶄露頭角,國產手術機器人正展現出強大的競爭力。
即使國產份額提升,進口的絕對量也可能增加。但這絕不意味著歐盟設備不可替代。中方的反制措施精準地卡住了歐盟企業進入中國利潤豐厚的政府采購大單的通道。
因此,歐盟的禁令更像是為保護其相對優勢而揮舞的七傷拳,在試圖保護自身的同時,也必然傷及自身企業的核心利益和市場競爭力,甚至可能加速其傳統優勢領域的流失。
當貿易保護主義遭遇市場規律與產業發展的現實,其結果往往是始料未及的。
王毅外長訪歐時那句中歐是穩定之錨的呼吁,與歐盟轉身揮出的制裁大棒,構成了當前中歐關系最真實的張力寫照。
歐盟在貿易焦慮驅動下的限制措施,看似強硬,實則暴露了面對新興競爭時的戰略迷茫。中國的對等反制,清晰傳遞了合作歡迎,對抗奉陪的信號。
貿易保護主義從來不是復興產業的良方,當中產的CT設備已占據中國市場53%以上,當國產手術機器人嶄露頭角,中國高端制造的崛起已是不可逆的浪潮。中歐關系的巨輪能否行穩致遠,取決于雙方能否真正以伙伴而非對手相待,在平等互惠中尋找動蕩世界的稀缺確定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