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計風暴中的ST新潮:非標意見背后的資本暗戰
刺眼的“無法表示意見”審計報告,如同冰冷的判決書,措辭激烈的董事會公告,如同憤怒的檄文,ST新潮的審計風波在7月4日年報發布夜達到高潮。當管理層力挽狂瀾在復牌前夕交出年報時,審計機構立信會計師事務所的非標意見,卻讓這場資本大戲揭開更深的暗流。
審計“生死時速” 70批文件難填“無底洞”
時間撥回三個月前。當立信在3月下旬反常地接下ST新潮的年審項目時,一股詭異的氣氛便迎面而來。畢竟,這家國內審計巨頭剛以“人力不足”為由辭任中潤資源的審計,轉頭就接下了時間更緊迫的ST新潮年審。而且據審計機構業內人士介紹,一般在上一報告期也就是12月31日之后,頭部的審計機構一般不會再承接新的項目,這家頭部大所如此操作的確令人匪夷所思。
但退市警鐘已經敲響,ST新潮管理層也開始與時間的賽跑,審計現場變成沒有硝煙的戰場。由于時間實在緊迫,為了保證財務報表能夠真實反映企業的經營情況,公司管理層在年報披露時點決定延遲披露年度報告為扎實推進審計工作爭取時間,為此ST新潮在5月6日被停牌。然而,當14553份材料分70批次遞交給審計團隊;當4月30日后的年報加時賽中依舊9次補充資料細節助力審計;當為滿足立信獨立要求甚至破例提供了違背美國行業慣例的單井明細,ST新潮最終換來的仍是‘資料不完整’的結論。
在出具非標意見時,立信給出的理由是,公司未提供有關油氣資產賬面原值的完整資料,未就其2024年度營業成本和管理費用中包含的職工薪酬支出提供員工花名冊、職工薪酬明細等相關資料,未提供有關2024年度從收入中扣減的礦產特許權使用費和小權益主開采利益的完整資料。
核心財務數據無誤,立信將爭議焦點集中在經營細節的“資料充分性”上。如此結果令人無奈,這不僅是對公司財務報表的否定,更是對公司管理層數月勤勉配合的否定。
立信“三重門” 專業面具下的悖論
針對立信的結論,ST新潮董事會連發三份公告,拿出充足的數據和證據鏈痛斥立信“罔顧事實、缺乏客觀公正、未履行勤勉盡責義務”。從董事會的說明公告中可見,立信展現出多個與其行業地位不符的專業漏洞。
首先,專業沖突體現在立信審計標準與國內外同行均有所背離。一方面,ST新潮按照境內外會計準則、行業慣例和近十年一致的管理實踐,提供了審計所需資料。同樣的資料標準下,公司此前年度財務報表審計意見為標準無保留意見,但立信卻亮出非標紅燈,與國內同行背道而馳。另一方面,過去十年,全球審計排名前十、美國排名前八的專業機構Forvis Mazars,一直對ST新潮美國子公司出具標準無保留意見。此外,子公司2024年油氣資產的專項審計報告同樣獲標準無保留意見,也尚未得到立信“認可”。
此外,在針對公司油井數量差異問題上,立信僅通過“云辦公”和現場抽樣核驗的方式便提出數據不對的質疑,未充分進行核驗,也對公司后續提供的補充資料置若罔聞。在至關重要的營業收入審計中,立信以僅占函證總額0.026%的交易金額存在疑問為由,推導至對整個營業收入的“無法表示意見”。
如此離奇的專業漏洞,令人不由生疑,究竟是這家大所名不符實,還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詞”?
審計“巧合” 疑似資本棋局的致命落子
風暴中心,一家名為深圳宏語的影子公司浮出水面。這家注冊資本僅6萬元的企業,在2024年曾向ST新潮精準刺出致命一刀:其舉報直接導致ST新潮被實施風險警示。深圳宏語總經理吳瑞與“德隆系”核心人物李向春的商業網絡緊密交織——這個曾給ST新潮埋下60億債務巨雷的資本集團,仍陰魂不散。更蹊蹺的是,就在股價因ST暴跌之際,深圳宏語突然與公司曾經去年的百億要約收購方匯能系同步增持。一場資本圍獵游戲浮出水面。
而此次審計迷霧似乎也與這場資本游戲有驚人的巧合,這不禁令人脊背發涼。立信辭任的中潤資源也曾被德隆系掌控。回顧上交所4月28日的監管函,當時立信上任僅僅一個月,就向ST新潮發送溝通函稱所有審計工作已經完成,并對公司2024年度財務報表和內部控制發表無法表示意見,這使得當時ST新潮繼續向退市邊緣滑落。
后續兩個多月,盡管管理層試圖扭轉乾坤,但依舊未改變立信審計結果。當立信以“數據異議”為由否定油井數量時,竟連監管機構名稱都寫錯成“美國鐵路委員會”,這個故事的戲謔性質再次上升。當接手一個月內“驚人”效率完成審計與審計過程中展現出低級錯誤同時發生在立信身上,割裂感也達到頂峰。“這不是專業分歧,是精心設計的資本角逐,專業審計很可能異化為資本工具?!币晃恍袠I人士評價道。
油井深處的硝煙未散
ST新潮現任管理層歷經七年浴火重生,剛剛斬斷德隆系遺留的一大枷鎖——四川信托案勝訴,實現資產規模五年連增,并在2024年油氣價格下行中交出營收83.62億、凈利20.36億的穩健答卷。然而,立信的一紙“無法表示意見”和背后涌動的資本暗流,讓這份來之不易的成果面臨嚴峻挑戰。
油田深處不僅是公司生存的命脈,也成為了資本最原始欲望的角斗場。這場圍繞審計報告展開的戰爭,早已超越了數字爭議,它撕開了中國資本市場的一角,暴露出專業機構獨立性可能被侵蝕的隱憂,以及資本如何在規則縫隙間精準狩獵的冷酷現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