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源 | 源媒匯
作者 | 胡青木
編輯 | 蘇淮
同仁堂集團旗下,又有一家公司遞表了。
2025年6月30日,北京同仁堂醫養投資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同仁堂醫養”)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若成功登陸港股,這家同仁堂旗下子公司,將成為繼A股同仁堂、港股同仁堂科技和同仁堂國藥之后的第四家上市平臺,亦是同仁堂在“賣藥”基礎上拓展“賣服務”業務的關鍵一步。
值得一提的是,這已經是同仁堂醫養第三次沖刺港股了。但在同仁堂旗下四家上市公司(含擬上市的同仁堂醫養)中,同仁堂醫養以18.9%的毛利率墊底,毛利率不僅顯著低于其他三家兄弟公司,在同行業可比公司中也明顯較低。
此外,疊加對收購的依賴,導致同仁堂醫養的內生性盈利能力較弱,“不賺錢”的標簽難以撕掉。當不賺錢的業務被包裝成上市標的,背后究竟是戰略布局的深謀遠慮,還是資本騰挪的無奈之舉?
01
靠收購扭虧
同仁堂醫養,是同仁堂旗下的二級集團,成立于2015年,前身為北京同仁堂投資發展有限責任公司,2019年正式組建掛牌并開啟醫養大健康領域布局,致力于成為國內領先的醫養健康產業集團。
依托“同仁堂”的品牌積淀,同仁堂醫養將傳統中藥文化與現代健康服務結合,不僅擁有安宮牛黃丸在浙江的獨家零售權,更通過“名醫工作室”、“定制膏方”等場景增強用戶粘性,形成醫療服務、健康產品銷售與管理服務聯動的獨特生態。
按2024年總門診及住院人次計,同仁堂醫養以1.7%的市場份額成為該領域最大集團,是國內非公立中醫院領域的重要參與者。
同仁堂醫養的核心特色在于,構建了覆蓋“連鎖中醫醫院+基層醫療+互聯網醫院”的分級醫療服務網絡,既能通過自有機構提供復雜疾病診療等核心服務,又以管理輸出賦能非營利性醫療機構覆蓋基層需求。
招股書顯示,過去幾年,同仁堂醫養的營收實現穩步增長并成功扭虧為盈。
從業績表現看,公司營收規模逐年擴大:2022年為9.11億元,2023年同比增長26.6%至11.53億元,2024年微增1.9%至11.75億元;凈利潤則從2022年的凈虧損923萬元,扭轉為2023年的盈利4263萬元,2024年進一步增至4620萬元,實現連續兩年盈利。
不過,同仁堂醫養業績改善的原因,并非來自于內生增長,而是依賴外延式收購與資產處置。
同仁堂醫養于2022年5月收購了三溪堂保健院及三溪堂國藥店,成為公司業績增長的關鍵。自并表以來,收購標的的收入占比逐年提升,2022年貢獻約2億元,占總營收的21.9%;2023年貢獻增至3.6億元,占總營收的31.2%。這次收購直接拉動整體盈利,成為2023年扭虧的關鍵。
進入2024年,同仁堂醫養的并購步伐仍未停下,分別于當年1月收購上海承志堂、6月收購上海中和堂。隨著這兩個標的的財務數據并入報表,進一步支撐公司營收規模。盡管具體貢獻未單獨披露,但收購后醫療服務收入在2024年保持穩定,達到9.88億元,顯示新增資產的協同效應。
除了收購以外,同仁堂醫養的一項資產處置,也對短期利潤起到了顯著的增厚作用。
根據文件披露,2024年8月,同仁堂醫養出售石家莊同仁堂中醫醫院產生收益1710萬元,該筆收益計入“其他收入及收益”,直接推動當年凈利潤增長。從數據來看,這筆資產處置收益占凈利潤的比例高達37%,是當年同仁堂醫養凈利潤同比增長的核心驅動因素之一。若剔除該筆非經常性收益,公司當年凈利潤同比增幅將轉為下滑。
同仁堂醫養過往幾年的業績增長,幾乎離不開收購的“幫助”。然而,收購帶來的規模擴張,卻并未同步提升其盈利質量。
02
綜合毛利率不足20%
從綜合毛利率來看,同仁堂醫養過去三年呈現“先升后穩”的態勢:2022年綜合毛利率為15.7%,2023年提升至18.9%,2024年則維持這一水平未再突破,連續兩年停留在18.9%。
分具體業務來看,營收占比超八成的醫療服務毛利率呈現先升后降趨勢。2023年因收購三溪堂并表及剝離低毛利機構升至17.0%,2024年受北京醫保控費及浙江門診次均消費下降影響回落至16.4%。
健康產品銷售毛利率持續下滑,2023年因高毛利貴細藥材銷量減少及產品折扣降至27.9%,2024年微降至27.1%,主要受收入結構向低毛利產品傾斜影響。
管理服務毛利率則持續提升,從2022年的55.7%升至2024年的76.2%。但收入占比僅1%左右,對整體盈利拉動有限。
總的來看,同仁堂醫養2023年綜合毛利率的提升,主要得益于收購三溪堂保健院后高毛利業務并表,以及剝離多家非營利性低毛利醫療機構的“提質”操作;而2024年雖通過收購上海承志堂等標的擴大規模,但綜合毛利率未能進一步增長,這也從側面反映出規模擴張,并未同步帶來盈利質量的提升。
不足20%的綜合毛利率,是同仁堂旗下幾家上市公司中最低的。相比之下,2024年同仁堂綜合毛利率為43.96%,同仁堂科技為39.64%,同仁堂國藥則高達66.1%。
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同仁堂醫養的核心業務——醫療服務的毛利率僅為16.4%。盡管同仁堂未單獨披露安宮牛黃丸的毛利率,但作為心血管業務的主力產品,該業務線即便受牛黃價格上漲影響,2024年毛利率降至49.31%,這一水平仍約為同仁堂醫養醫療服務毛利率的3倍。
另外,在同仁堂醫養的同行業可比公司中,三星醫療的醫療服務以康復專科為核心,構建“綜合醫院+康復醫院”互補體系,重點圍繞老齡化康復需求,2024年該業務毛利率為34.3%;固生堂的醫療服務則以中醫專科診療為核心,構建了“線下連鎖門診+線上健康平臺”的一體化服務體系,2024年該業務毛利率為30.1%。
由此看來,同仁堂醫養不僅在集團內幾個上市公司中毛利率墊底,在同行業可比公司中,核心業務醫療服務16.4%的毛利率也較為落后,凸顯出其主營業務盈利能力的行業弱勢。
正是在此背景下,同仁堂醫養獲集團授權,在浙江獨家銷售同仁堂核心產品安宮牛黃丸,試圖通過“低毛利醫療服務+高毛利核心產品”的組合改善盈利。2024年,安宮牛黃丸所在的健康產品銷售板塊收入同比增長21.0%至1.67億元,成為同仁堂醫養重要的利潤補充。
針對如何突破盈利能力薄弱瓶頸,以及如何利用自身的品牌優勢擴大市場份額等問題,源媒匯向同仁堂醫養在天眼查披露的郵箱發送了問詢郵件,截至發稿未獲回復。
同仁堂醫養主營業務低毛利的特征,暴露了盈利質量的脆弱性。此次港股遞表,是否系其試圖借助資本力量實現突圍的一次嘗試?
部分圖片引用網絡 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