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首發 | 金角財經(ID: F-Jinjiao)
作者 | 穎寶
小米YU7“3分鐘大定破20萬輛”的這天,一家名叫“德賽西威”的供應商也收獲了巨大流量。
當日,德賽西威的微信熱度指數達到近30天內最高值、較上一天增長125%。抖音上,“德賽西威”相關話題累計播放量超過了1000萬。德賽西威為YU7提供了艙駕一體域控制器,因搭載小米的話題度,而被更多普通消費者知曉。
實際上,在破圈之前,德賽西威已是汽車供應鏈產業的“隱形大佬”。其客戶名單囊括了理想、小鵬、蔚來、小米汽車、比亞迪、吉利、長城、長安等自主品牌,以及大眾、奧迪、豐田、奔馳、雷克薩斯等外資品牌。“流水的車企,鐵打的德賽西威”,這句話似乎不夸張。
市場調查機構CounterPointResearch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德賽西威已連續三個季度位居全球乘用車車機市場份額第一。
財報顯示,2015-2024年,德賽西威的營收從36.7億元漲至276.2億元,10年增長了7倍多;凈利潤從3.6億元漲至20.2億元,10年增長了5倍多。2025年一季度,其營收、凈利潤繼續同比上漲20.3%、50.5%。
甚至,盈利能力比許多客戶還強。2024年,德賽西威的毛利率為19.88%,高于小米汽車的18.5%、小鵬的14.3%、吉利的16%、長城的19.5%……
這一年,全球汽車供應鏈普遍承壓。連行業龍頭博世,也較上一年少賺了近138億元人民幣。
在這樣的行業寒潮中,德賽西威卻實現了逆勢增長,其底層邏輯,可能不是簡單一句“賣鏟人比淘金人賺錢”就可以解釋。
靠什么賺錢
德賽西威的核心產品是智能駕駛、智能座艙,2024年兩項收入占總營收的93%。
在2023年、2024年,其智能駕駛收入同比上漲15.4%、66%,智能座艙收入同比上漲63%、26.5%,均有不同程度的高速增長。2011年,德賽西威開始啟動對ADAS(高級駕駛輔助系統)的研究,10多年后相關業務仍未觸及瓶頸,構成了這條“德鏈”的生命力。
從財報看,生命力主要源于客戶規模擴大。
以智能座艙為例,2024年的收入為182.3億元,新項目訂單年化銷售額超160億元。報告期內,其第四代智能座艙平已在量產供貨給理想等老客戶,并拿下奇瑞、豐田、埃安等車企的新訂單,奧迪、沃爾沃、馬自達等海外車企也繼續在“德鏈”中。同在2024年,德賽西威的海外訂單銷售額超50億元,同比增長超120%。
這背后,得益于新能源汽車產業興起。萬得數據顯示,2018年9月,中國新能源乘用車單月銷量為6.8萬輛,到2025年5月已上升至55.6萬輛,翻了9倍。消費端的火爆零部件需求增加,時代紅利托舉了德賽西威市值從2018年低谷期的92億元,一度升至巔峰的1058億元。
但相近時間里,新能源車零部件制造業也暗流涌動。2016年紅旗、東軟、英特爾在中國聯合提出了一套智能座艙解決方案C4-Alfus;2018年偉世通布智能座艙系統SmartCore……
德賽西威在競爭局勢中保持對客戶的吸引力,最直觀原因是技術優勢,比如自主掌握了自動駕駛算法、車載顯示屏光學技術、車載網絡通信技術等等。2020-2024年,德賽西威的研發費用分別高達7億元、9.8億元、16.1億元、19.8億元、22.6億元,分別占營收的10.3%、10.2%、10.8%、9%、8.2%。
但這還不能完全解釋德賽西威的成功,畢竟國內具備研發能力的供應商,不止其一家。
左手西門子,右手理想
實力很重要,選擇與運氣也很重要——這句話照進了德賽西威近40年的故事里。
德賽西威入局早,并押對了兩次注。
德賽西威的前身“中歐電子”,是生產汽車音響、儀表盤和空調控制器的。中歐電子由德賽集團、荷蘭飛利浦等企業在1986年合資成立,在飛利浦的技術加持下,成功開拓汽車電子前裝和后裝市場,在中國汽車千人保有量僅0.5輛的80年代,早早打下了市場基礎。
2001年,西門子加入,成為中歐電子的股東之一,給后者帶來了新的策略調整思路和資源。該時期,德賽集團、西門子分別持有中歐電子30%、70%的股份。
完成經營調整后的中歐電子,在2002年就接住了一波機遇,承接了新加坡、匈牙利工廠關閉后轉移過來的大量訂單。1998-2003年,中歐電子市值從2億元升至10億元。
2010年,完成資金積累的中歐電子開始了第一次押注。
在此之前,西門子想將汽車電子業務出售給德國的大陸集團,沒想到德賽集團主動出擊,經過兩年的談判,反向收購了西門子手上70%的股份。
自此,中歐電子改名為“德賽西威”,一家擁有海內外汽車電子技術經驗和市場份額的中國企業。《南方都市報》后來在報道中如此描述此事:“德賽西威高起點進入汽車電子領域。”
不過在當時,此行為頗具挑戰。萬得數據顯示,2010年中國汽車電子市場規模僅250億元、相關企業僅143家,行業未成氣候,誰都說不準,未來將發展成什么樣,只是今天站在上帝視角的我們知道,這注押對了。
第二次的押注對象,是理想汽車。
2015年,“新能源車”還是一個概念,汽車供應商普遍不愿意提供產線給初創車企?!罢l知道它們能活多久呢?”一名供應鏈從業人士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就連馬斯克也說,Model3實現交付前,沒有頭部供應商愿意接特斯拉的訂單。
這一年,理想聯合創始人沈亞楠拿著一份計劃,走進了德賽西威的辦公室。當時理想剛成立,連工廠都還沒建,正在為生產一輛兩門兩座的低速電動車SEV做準備,希望德賽西威能研發車機系統和顯示屏。
沒想到,德賽西威一口答應了,雙方在2016年就完成了簽約。“想哥(李想)當時都驚了?!焙髞恚沦愇魍麻L高大鵬在采訪中提到。當然,更真實的理由是,德賽西威在隱約感知到傳統汽車電子產業的盡頭后,想跟新興企業合作找到轉型契機。
研發兩年后,理想SEV卻因政策因素,最終沒能上市。但德賽西威覺得這事還能繼續干,于是在2018年,一款名叫理想ONE的電動SUV出現在消費者眼前。車內將儀表、中控、車控和副駕駛娛樂四塊屏整合到一起的創新設計,便出自德賽西威之手。
理想ONE賣爆了,2020年累計銷量為3.35萬輛,超過蔚來ES6、威馬EX5等,成為新能源SUV的“銷冠”。
德賽西威也在新能源市場擁有了名字。
《中國企業家雜志》提到,借助此次合作,德賽西威實現了座艙域控制器的量產,正式進入智能座艙賽道。另在2017年,德賽西威在財報中表示,理想ONE搭載的屏智能座艙產品,已吸引來廣汽、長城、長安等車企下訂。
有意思的是,相近時間里,陸續有科技公司問德賽西威,能不能做智能攝像頭?因為車圈內部已開始討論環視攝像頭、導航一體機之后的新形態。順水推舟地,德賽西威又涉獵了智能駕駛業務。
巨頭也遭不住被拖款
但變化周期,輪轉得越來越快了。
新能源車市場火起來沒幾年,就迅速進入了新一輪圍繞價格戰展開的洗牌。
乘聯會數據顯示,2024年降價車型達227款,降價導致汽車行業利潤同比下滑8%。其中,新能源車企受價格戰影響更大,新車降價車型平均降價1.8萬元,幅度達9.2%——高于常規燃油車新車的6.8%的降價幅度。
去年開始,越來越多新能源車企向上壓供應商價格或拖延賬期,轉嫁利潤率下降的困境,導致零部件供應鏈產業的凈利潤率從2015年的9%,降低至2025年一季度的3.8%。另據《新京報》報道,2024年,蔚來、江淮、理想等13家車企應付賬款周轉均值約174.15天,小鵬、長安、北汽藍谷甚至超過200天——名單里,不乏德賽西威的客戶,而且是長期合作的核心客戶。
德賽西威無法避免地受到了沖擊。
2024年財報顯示,其應收賬款余額為96億元,同比增長了34%,占總量資產的比例高達44.7%——在2020年,其應收賬款為19.3億元,短短4年翻了5倍。
此外,其應收賬款周轉率為3.29次,同比下降12.57%。而且賬齡結構惡化,一年以上賬款占比從6.8%升至9.3%。
營收賬款周期延長意味著回款速度慢,導致德賽西威需要增加存貨以維持運營,一定程度上,也影響到了存貨周轉效率。2024年,德賽西威的存貨余額為37億元,同比增長了13.4%,占總資產的17.2%——較2020年的11億元,存貨余額也翻了超過3倍。截至2024年末,期存貨周轉天數已延長至65天。
應收賬款和存貨的余額,合計占總資產的比例高達62%。大量資金被占用,這對德賽西威的現金流造成了壓力。2024年,其現金比率從2023年的0.15降至0.09,變現能力降低了。
同時也反映出,德賽西威的議價能力,也可能在下降——在大規模車企壓價及生存壓力下,連供應鏈的巨頭也逐漸無力招架。
存貨周轉天數延長,又衍生出了存貨減值的問題。2024年,德賽西威的存貨跌價損失及合同履約成本減值損失為2.9億元,占凈利潤的9.4%。
德賽西威正在尋找新出路,期望像以前一樣,在行業變革中順利轉型。2025年5月,德賽西威表示,西班牙工廠已開工建設,預計2025年底竣工,2026年開始向客戶供貨。外界認為,這是德賽西威全球化戰略的重要一步,通過建設本地供應鏈,吸引更多海外客戶。
但在2024年,德賽西威的境外收入僅占總營收的6.2%,相較2023年還下降了1個百分點,海外市場尚未培養成第二增長曲線。此外,這一年的在建工程支出為4.45億元、同比大增166%,2025年一季度還繼續增長至5.11億元。
在一輪輪無休止的價格戰中,德賽西威算是活得不錯的少數派。營收、利潤仍維持增長,很大程度上源于其起步夠早、技術壁壘穩固、客戶綁定牢靠。
但好日子并不等于沒有隱憂。高企的研發與產能建設投入、回報周期偏長,已經讓德賽西威的現金流亮起黃燈。
更現實的問題是:連德賽西威這樣的頭部玩家都快扛不住價格戰之下被拖欠款,那些技術儲備薄弱、客戶粘性不高的中小供應商,又還剩多少存活時間?
參考資料:
中國企業家雜志《小米汽車、理想、小鵬背后的這家供應商,年入近300億元》
晚點LatePost《德賽西威:不想被淘汰,就得自己顛覆自己》
科技幻影車《橫掃270億訂單,德賽西威,突出重圍》
新京報《從“百日煎熬”到“60天承諾”:車企賬期瘦身,供應商解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