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祖鳥排隊、Salomon爆款、山系穿搭霸榜社交平臺……過去三年,戶外運動業態在中國商業地產圈曾是一種現象級的存在。從線下消費到內容風潮,從品牌擴張到購物中心招商焦點,運動零售、戶外體驗、功能性穿搭一度成為“年輕人最愿意為之掏錢的生活方式”。
然而到了2024年底,一些變化正在悄然發生。社交平臺關于“排隊始祖鳥”的熱議熱度開始下降,部分二線城市新開運動品牌門店客流乏力,購物中心招商部門開始重新評估“運動主題街區”的坪效表現。一時間,“戶外運動是不是退潮了”“還能火多久”的聲音頻繁出現。
但真正重要的問題也許不是“火與不火”,而是:
- 戶外運動曾經的熱度,是偶發的流量風口,還是長期結構性消費的顯性信號?
- 在運動熱浪之后,誰能真正留下,誰會成為“短周期品牌”,又有哪些形式仍具潛力?
- 作為購物中心的運營者與商業地產的開發方,我們如何在熱度退潮后,識別真正具有復利價值的運動業態?
站在2025年第二季度,這場討論變得尤為必要。RET睿意德從商業運營者的角度出發,圍繞供需結構、場景變遷、品牌發展及坪效邏輯四個主要維度,進行了系統性的研究與評估,力求提供有價值的見解與答案。
戶外運動為何在中國引爆?
大眾在談論“戶外運動業態的崛起”時,往往容易有“品牌突然爆紅”“消費者被種草”等直觀感受。然而,在我們看來,這一輪運動消費熱潮并非偶然事件,而是由以下五種深層次力量共同推動的結果——這也成為我們判斷未來趨勢是否具備持續性的關鍵依據。
代際消費認同的遷移:運動,不再只是“功能”
Z世代與年輕中產階層,正在重新定義“運動”與“戶外”的含義。它不再是父輩眼中“為了健康”的功利性選擇,而是代表一種態度感、身份感與社群歸屬的表達。
以Salomon為例,其在小紅書平臺上的熱詞不再是“跑步”“徒步”,而是“氛圍感穿搭”“City Walk Look”;始祖鳥也被年輕人稱為“社交通關徽章”。戶外不只是戶外,而是關于“我是誰”的公共表達。
當戶外運動被解構為“生活方式”標簽,進入更廣泛的人群視野,這使得它具備了從“興趣品類”向“主流消費結構”躍遷的可能。
疫情激發的生活方式拐點:回歸自然,重構社交
疫情三年顯著推動了全球消費者對“健康、安全、社交自然場景”的偏好轉移,尤其在亞洲市場尤為明顯。
中國消費者在后疫情階段的出游方式明顯“戶外化”:露營、公園野餐、Citywalk、飛盤、徒步……這些行為帶動了對運動裝備、功能性服飾和品牌體驗空間的需求增長,為運動零售在購物中心快速鋪開提供了“下沉土壤”。
品牌運營策略躍遷:從產品零售到“線下場景占位”
過去三年,Nike、Adidas、Lululemon、安踏、李寧等頭部運動品牌持續加碼線下場景的深度布局,重點打造品牌直營店、互動體驗空間及主題社群場景,標志著品牌與消費者之間的連接方式正發生根本性轉變。這些新型空間強調“沉浸式”品牌感知,突破傳統零售的售賣邏輯,通過訓練營、快閃活動、互動裝置等多元形式,構建起品牌與用戶之間的情感共鳴與多維觸點;同時,以“城市中心”的滲透策略,積極入駐北京SKP、成都遠洋太古里等標志性商業項目,搶占核心流量高地,強化在地影響力與消費輻射力,并積極探索“社群驅動”的復購模型。這一系列動作釋放出明確趨勢信號:運動品牌的線下門店已從單純的銷售終端,進化為“體驗引爆器”,成為激發消費動機與品牌傳播的關鍵引擎,也為購物中心提供了融合“功能與氛圍”的高粘性業態合作范本。
媒介共謀:山系美學成為主流視覺語言
從2020年起,“山系風格”成為全球年輕人最偏愛的穿搭趨勢之一,其背后的視覺語言極具傳播性與時尚性,天然適配社交媒體場景。
這一點在中國尤為突出:以小紅書為代表的“種草引流機制”,將一雙Salomon XT-6、一件始祖鳥沖鋒衣,從戶外圈層推向了城市通勤日常。山系穿搭不僅形成消費欲望,也構建了“人設敘事”——穿它的人,不僅潮,而且“有生活”。
供給側結構重組:品牌多元化與二梯隊冒頭
除了頭部品牌的快速擴張,越來越多的二梯隊品牌也紛紛加入市場布局,如Hoka One One、On昂跑、Arcade、Chums、Cotopaxi等。這些品牌普遍展現出鮮明的特點:更加注重產品功能與設計感的融合,使實用性和美學并重;品牌視覺系統貼近城市審美,增強與都市消費者的共鳴;同時,它們倡導“輕極限”“無裝備自由入門”等低門檻理念,降低參與戶外運動的心理和物質門檻。這種策略轉變使得戶外運動逐漸擺脫了“專業小眾”的標簽,不再遙不可及,而是演變為一種貼近日常、易于接觸、甚至具有社交屬性的大眾文化符號,成為人們生活方式中的一部分。
戶外運動熱潮的形成邏輯
?RET睿意德商業地產研究中心
所以,戶外運動之所以在中國爆紅,并不是因為“年輕人開始熱愛徒步”,而是其成功卡位于消費趨勢的五個交匯點:代際變化、疫情轉折、品牌策略轉型、媒介助推與供給創新。這些變量疊加之下,造就了過去三年的“運動紅利期”。但問題是——它能持續多久?下一章節我們將看到,紅利之下也暗藏著結構性風險與運營瓶頸。
運動熱退潮了嗎?
在2023年和2024年的招商與運營實踐中,我們明顯感知到:運動業態的火熱已非無條件的增長。多個城市的頭部購物中心在引入Salomon、始祖鳥、On昂跑等品牌后,也開始面臨同樣的問題:熱度未必轉化為確定性的商業價值——同質化明顯且營收不如預期。
當我們走入“熱潮退卻”的節點,亟需從三個層面看清運動業態的真實拐點:
“熱度過載”的結構瓶頸:從品牌爆紅到運營降溫
根據RET睿意德的調研數據顯示,在2022–2024年全國900家主力購物中心內,運動品類的平均租賃面積占比由3.2%增長至5.8%,且增長主要集中在同一批頭部品牌。這導致市場出現兩個問題:其一,品牌組合呈現出高度集中化特征,始祖鳥、Lululemon、Salomon、Nike等旗艦品牌幾乎成為標配,導致消費者認知趨于飽和,缺乏新的品牌記憶點;其二,門店體驗同質化現象日益明顯,即便是主打“運動體驗空間”的新型門店,其場景設計、陳列方式和服務流程在不同城市之間差異甚小,難以形成具有地域特色或持續吸引力的話題效應。
消費分層加劇:不是運動不熱,是“誰在買”變了
從全球經驗來看,運動消費人群正快速分化為三類:
- 體驗型初級用戶:追求品牌+顏值+社交穿搭,購買決策高頻、低專業;
- 中堅型進階用戶:重視專業性與功能性,關注復購、細分品類;
- 專業發燒級用戶:關注極限性能,消費更垂直但更理性。
過去三年支撐運動消費爆發的是前兩類用戶,但他們對運動品牌的忠誠度并不高,容易被“下一款山系爆款”所吸引。例如:2022年Salomon XT-6爆紅,2023年On昂跑風頭正勁,2024年Hoka One One成了新的社媒寵兒——但這背后并不是“品類成長”,而是“消費者不斷換品牌”。
商業項目的適配度被過度理想化
我們看到,不少購物中心將戶外運動品牌視作“引流神器”,但忽略了其運營基礎的五個關鍵變量:
戶外品牌運營的關鍵變量
?RET睿意德商業地產研究中心
在缺乏綜合匹配的條件下,戶外運動品牌的“社交屬性”就會被削弱,門店淪為“高造價陳列區”,難以帶動商場整體活力。運動業態的熱并非幻覺,但它的“火”正在經歷從廣義熱度向精細運營能力的重估。它不是不行,而是“不再無腦適配”。購物中心不能只看“社媒爆紅”或“品牌招商熱”,更應看其在地性、運營強度與品類進化邏輯。
運動業態的優勢與瓶頸
?RET睿意德商業地產研究中心
還能火多久?
運動業態還會繼續火嗎?這是幾乎所有購物中心都關心的問題。我們看來,運動不會是曇花一現的“概念熱”,而是消費價值觀轉向過程中的具象表達。它并不會突然消失,但它的“生長方式”會發生質變。這意味著,運動業態的火不火,已不取決于“是否年輕人喜歡”,而是以下三重變量是否建立起“長期續航的商業閉環”。
變量一:品牌力是否能突破“單點紅利”
過去三年,Salomon、始祖鳥、On昂跑、Lululemon等品牌的走紅,多半基于“品牌人格”與“視覺符號”的稀缺性。
- 始祖鳥是“加拿大極限感”的代名詞;
- Salomon帶來“山系+機能”的潮流融合;
- Lululemon則靠“高端瑜伽社群”完成文化嵌套。
但問題在于,大部分新興運動品牌仍停留在“品類爆點驅動”階段,品牌認知極易疲勞。一旦從“頭部話題”退回“正常品牌”,其門店效率就會驟然下降。
對購物中心而言,判斷標準是:這個品牌是否能完成“從產品紅利→文化紅利→運營紅利”的躍遷?
- 能否持續構建社群黏性與精神歸屬;
- 是否有長效內容運營與數據驅動能力;
- 是否有多城市、跨圈層的可復制門店模型。
這決定了它是否能成為購物中心的“價值常量”,而非“短期噱頭”。
變量二:消費者是否具備“運動生活方式”的結構基礎
根據RET睿意德的研究,中國消費者的運動行為可分為三類:
?RET睿意德商業地產研究中心
目前,大量購物中心引入運動品牌時,往往只聚焦于社交導向型人群,即“看上去運動的人”。但事實上,只有當一個城市或商圈內,具備跨越三個導向的結構性用戶基礎時,運動業態才具備可持續運營的客群模型。這也解釋了為何一些中部城市的高端Mall,即便引入了Salomon和Lululemon,也難以獲得預期效益——不是品牌不對,而是“生活方式底座”未構建完成。
變量三:購物中心能否為運動品牌創造“復合場域”
運動品牌的“體驗”和“社群”價值,不僅靠品牌自己構建,更需要商場提供一個“可沉浸、可轉化”的復合式空間。但問題在于,當下許多購物中心只給運動品牌配套一個常規店鋪,“運動”這個主題就被框定在標準貨架+LED宣傳屏的場景中,失去了本應具備的空間張力。
我們認為真正有競爭力的購物中心,應將運動品牌當作“小型文化單元”來看待。它需要匹配的是主題場景、周期內容、跨界業態與社群工具,形成一個類似“運動生活方式生態圈”的運營邏輯。例如,某頭部Mall在引入Lululemon的同時,打造瑜伽露臺、搭建冥想課程場、引入健康餐食品牌、并與母嬰服務和女性社群聯動,最終Lululemon成為“女性客群全天時段黏性”的核心節點之一。這不是品牌在帶動Mall,而是Mall在成就品牌。
中外運動市場的對比
?RET睿意德商業地產研究中心
運動業態能不能繼續火,不是熱度問題,而是結構問題、客群問題與空間問題的疊加結果。從短期來看,熱度尚存,但從中期來看,能否穿越拐點,取決于“品牌+消費者+場域”三位一體是否形成穩定閉環。如果你是購物中心的運營方,這意味著你不能再用“流行趨勢”來理解運動品牌,而是要用“戰略生態”來配置它們的位置與功能。
誰可能接棒運動業態?
如果運動不是終點,那么誰會是下一個主角?這個問題并不是看衰運動業態,而是幫助購物中心識別潛在的“結構性替代者”。特別是在一線城市核心Mall空間趨緊、品牌輪換節奏加快的背景下,提前識別有“運動屬性”的新業態,將是保持場內內容鮮活與客群活躍度的關鍵。
我們在研究中發現,有四種業態,正在具備接棒“運動”成為下一輪消費熱點的可能性——它們或者正在模仿運動的“內容運營能力”,或者正在吸納“生活方式話語權”,亦或直接向“運動即社交”的主張發起挑戰。
接棒趨勢一:潮流文化零售的社群化重構
在過去,潮牌業態更多以IP聯名與限量發售作為流量主引。但新一代潮流消費正在完成一次邏輯轉向:不再只是“穿什么”,而是“和誰一起穿”。ARKET、BEAMS、DOE、SOLestage等品牌,開始嘗試“潮流+社群+混合體驗”的新模式;一些高階潮牌品牌(如J.LINDEBERG)直接將“高爾夫生活方式”與城市場景結合,模糊了運動與潮流的邊界。
這種模式的底層邏輯與運動品牌高度相似——情緒歸屬、社群構建、文化嵌套、反精英敘事。這意味著,潮流零售具備與運動品牌搶奪同一類“年輕文化型消費人群”的能力。
接棒趨勢二:美妝集合店的感官沉浸與快速迭代能力
新一代美妝集合店正在放棄“產品羅列式陳列”,轉向“IP場景化+情緒體驗”驅動。WOW COLOUR、HARMAY話梅、THE COLORIST等品牌,不再強調“高性價比”,而是通過店內情緒設計、互動裝置與社交濾鏡傳播,占據消費心智。它們也成為最多與運動品牌做聯名的非本類品牌業態,表明兩者正在爭奪同一波“體驗即內容”的用戶認知。
這類品牌具備兩個潛在優勢:一是貨品更新節奏極快,通常以周為單位進行迭代,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彌補運動品牌逐漸放緩的SKU創新活力;二是具備強烈的女性體驗屬性,能夠精準捕捉中產女性在情緒價值層面的消費訴求,從而有效填補以男性為主導的運動消費市場在性別結構上的失衡。
接棒趨勢三:娛樂+科技體驗業態的“運動感”外殼
用科技創造“準運動場景”
相比傳統娛樂項目(電玩城、影院),新一代科技娛樂業態——例如沉浸式飛行體驗、沉浸跑酷空間、互動打卡裝置等,正在向“運動”靠攏。它們創造“動起來”的理由,但不需要用戶真的具備運動能力;比如Super Monkey打造的沉浸健身劇場,或者RUNNING ART的打卡型城市跑步路線,融合了運動的“視覺+流量”特征,卻更具備“內容社交化”的傳播能力。
這種趨勢表明:運動的最大價值也許不在于運動本身,而在于“社交行動的合理性”。而這些新娛樂業態,正是用低門檻運動感,滿足消費者在社交網絡上的“參與感需求”。
接棒趨勢四:生活方式買手店的價值再上行
從“新品牌陳列”走向“消費選擇顧問”
曾經被認為小而美的“買手店”正在發生結構性反轉。在供應端,越來越多的新銳品牌缺乏自建門店能力,需要中小型渠道承載其首發陣地;在消費端,消費者的選擇疲勞日益嚴重,對“被篩選過的美好”表達出更高支付意愿。
諸如POPMART、TOPTOY、X11、STUDIOUS等“興趣泛買手制”品牌,通過高頻SKU更換+情緒展陳+聯名活動,已經成為替代“運動文化櫥窗”的內容核心。特別是在二線城市的新興Mall中,買手店承擔了原本由Salomon、Lululemon等品牌所承載的風格話語權。
基于以上分析,我們認為運動不會被完全替代,但會被“功能外包”。
潛在熱度接棒業態
?RET睿意德商業地產研究中心
未來三年,購物中心可能會看到一種趨勢:運動品牌繼續存在,但它們承載的價值(社交、內容、話語權),將逐漸被其他業態分享甚至取代。運動的“場景感”,被科技娛樂瓜分;運動的“情緒感”,被潮流文化零售分流;運動的“打卡性”,被美妝和買手店復刻。如果運動品牌無法快速完成其“第三階段進化”(從單品紅利向生活方式系統轉化),那么它們也許不會消失,但將被替代性極強的“運動替身”所邊緣化。
趨勢之上,商場運營者該如何行動?
如果說過去五年購物中心是在“選品牌”,未來三年更重要的是“構建體系”。運動業態的火爆從來不是品牌單點成功的堆疊,而是一個底層價值鏈的形成:運動、健康、社交、個體表達之間形成了閉環。這也是為什么始祖鳥、Lululemon、Nike的零售空間并不只是“賣貨”,更是一種用戶生活方式的聚合。
而對于商業運營者而言,真正的挑戰從來不在于“品牌火不火”,而是如何搭建出這種可復用、可組合、可規模化的生活方式系統邏輯。我們從多個購物中心調研中,總結出以下三種從“運營維度”出發的演進策略。
空間邏輯進化:從“主題區”向“功能組團”轉型
多數購物中心以樓層或區域劃分“運動區”,但這種物理空間分類在實際運營中逐漸露出疲態。未來有效的空間組織方式,不再是品類導向,而是“動線+頻率+內容”三維融合的空間編排邏輯,將“功能”嵌入消費者的使用鏈路中:
- 以“使用場景”重組空間動線:太古里、深圳萬象天地將運動與生活方式品牌混編,以“去品牌化”方式傳遞體驗結構;
- “虛擬健身房”理念浮現:即使沒有真正的健身房,多個商場通過場內步道設計、空中花園改造等方式,讓用戶產生“動起來”的驅動感。
內容邏輯重塑:從“品牌活動”到“社區運營”
過去購物中心重運營往往等同于“找品牌做活動”,但Lululemon、Keep等品牌證明了,真正高黏性的運動零售運營,更像是在做一場長期社群的“內容種植”。如Lululemon的晨間瑜伽課或社區快閃,不是為了銷售,而是為了占據消費者的“周末計劃”;Keep與商場合作的動感單車秀、跑步挑戰賽,則建立起了“參與即認同”的社群標簽。對于商場而言,與其說“引進品牌做活動”,不如說要思考“我們有沒有能力建立一個擁有穩定參與者的運動社群?”一旦有了自有內容IP、社群機制、沉浸式路徑,品牌只是模塊,而非主角。
價值結構深化:從“購物目的”向“生活任務解決者”靠攏
越來越多消費者進入商場,并非為了“買”,而是為了“完成任務”:打卡、鍛煉、社交、表達……,商場的角色,也正從“產品提供商”轉向“生活服務編排者”。這意味著商場需要把運動“模塊化”成以下幾個維度去思考:
?RET睿意德商業地產研究中心
只有當購物中心能自主生成這些價值模塊,運動才不會只是“借來的流量”,而是變成“體系中的一環”。而在過去的運動熱潮中,購物中心一度把希望寄托在“好品牌進來”上;而在未來,真正的競爭優勢將來自于:“我是否有能力將運動變成一個長效的、可配置的生活方式系統?”這個問題的答案,不再取決于市場是否給予熱度,而取決于你作為運營者,是否具備運營生活的能力。
結語
在鋼筋水泥構筑的現代生活里,運動正逐漸演變為一種新的“社會儀式”,它既是對原始身體記憶的喚醒,也是對現代性異化的溫和抵抗。商業空間在這場集體儀式中扮演著關鍵角色。真正有價值的不是追逐轉瞬即逝的運動風潮,而是洞察人類亙古不變的聚集需求——那些關于健康、社交、自我實現的深層渴望。當表面的熱度褪去,能夠持續滿足這些本質需求的商業形態,才能成為現代都市的“新部落中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