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丨王聰
編輯丨王多魚
排版丨水成文
胃癌是全球第五大癌癥相關死亡原因,主要由幽門螺旋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慢性感染所致,這一病因是可以通過有效治療來預防的。
值得注意的是,年輕人群(<50 歲)的胃癌發病率正在上升,此外,由于人口老齡化和人口增長,預計在未來幾十年內胃癌病例數和死亡人數將會上升,這可能會逆轉近期在降低胃癌致死率和發病率方面的努力。因此,需要對未來胃癌病例負擔進行預測,以確定緩解策略。
2025 年 7 月 7 日,國際癌癥研究機構/世界衛生組織(IARC/WHO)的研究人員在國際頂尖醫學期刊Nature Medicine上發表了題為 : Global lifetime estimates of expected and preventable gastric cancers across 185 countries 的研究論文。
該研究評估了全球 185 個國家和地區的胃癌預期發病數及可預防發病數的終生估計值,結果顯示, 2008-2017 年全球出生的人口中,預計有1580 萬人可能在一生中某個時候患上胃癌,其中 76% 的病例(1190 萬人)與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有關。
大多數胃癌,尤其是非賁門胃癌(NCGC),是由幽門螺桿菌的慢性感染引起的,可以通過使用抗生素和質子泵抑制劑的聯合療法來預防這種感染。對現有隨機對照試驗和觀察性研究進行的一項系統綜述表明,不同設計的研究一致發現,幽門螺桿菌治療可預防幽門螺桿菌陽性個體患胃癌。
2013 年,國際癌癥研究機構/世界衛生組織(IARC/WHO)召集的工作組建議各國根據當地的疾病負擔、其他衛生優先事項以及成本效益分析,探索開展基于人群的幽門螺桿菌篩查和治療計劃的可能性。
然而,即便在高風險地區,也幾乎沒有嘗試在人群層面實施此類項目。雖然幽門螺桿菌疫苗會是預防胃癌的有力工具,而且有助于消除人們對使用抗生素治療的擔憂,但目前似乎缺乏推進其研發的動力。
為協助制定并實施預防策略,該研究首先量化了 2008-2017 年出生人群中胃癌未來負擔(假設當前胃癌控制措施保持不變)。然后,研究團隊估計了在相同出生隊列中,因幽門螺桿菌感染而引發的癌癥數量,這些癌癥有可能被預防,并考慮了胃癌的亞部位。研究團隊給出了全球人口以及按世界區域和人類發展指數(HDI)劃分的 185 個國家的結果。
該研究預測,如果不采取干預措施,全球出生于 2008-2017 年間的人口中,將有1560 萬人在一生中被診斷出胃癌,其中1190萬人(76%)可歸因于幽門螺旋桿菌感染。他們還預測,有 1060 萬例(68%)新增胃癌將發生在亞洲(其中印度和中國預計將發生 650 萬例),其次是美洲(200 萬人,占比13%)和非洲(170 萬人,占比11%)。預計 58% 的胃癌病例將出現在胃癌傳統高發地區,而 42% 的病例將出現在低發地區,這主要是由于人口結構的變化,特別是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未來該地區的胃癌病例負擔可能至少是 2022 年的估計值的 6 倍。
研究團隊將研究關注點專向當今年輕人的生活歷程以及他們在有或無有效干預措施的情況下患胃癌的可能性,結果顯示,如果幽門螺桿菌篩查與治療策略的干預有效性為 100%,那么胃癌病例可減少多達 75%;如果幽門螺桿菌篩查與治療策略的干預有效性為 90% 和 80%,則胃癌病例可分別減少 67.5% 和 60%,這些數據揭示了幽門螺桿菌管理在胃癌防治方面的重要性。
最后,研究團隊呼吁加大胃癌預防的投入,尤其是通過人群范圍的幽門螺旋桿菌篩查和治療計劃,來降低全球胃癌負擔。
論文鏈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1-025-03793-6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