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志愿填報季,一則消息炸了鍋:某高中的三個尖子生,明明能上清華北大,卻集體轉身選了復旦和上交大。
他們的班主任,同時也是學校副校長,在班級群里破了大防。"白了頭烙下病,從未停止追求清北的腳步",字里行間全是怨氣,最后甚至放話"來生不記朱/濤/夏三位同學",把"以自我為中心"的帽子狠狠扣了過去。
這場撕破臉的鬧劇,哪是什么"學生不懂事",分明是教育者的政績執念,被一群清醒的孩子狠狠戳破了。
清北的冷門專業,成了老師的"KPI工具"
明眼人都看得懂,老師為啥對清北這么魔怔。
有知情人扒出,這幾位學生被力薦的是北大護理學這類冷門專業。說白了,就是學校算準了他們的分數夠得著清北的錄取線,哪怕專業再偏門,只要能把"清北錄取"的數字刷上去,就行。
這背后的賬算得門兒清:一個清北名額,能讓班主任拿到幾萬到幾十萬不等的獎金,能讓學校在教育局的考核里拔得頭籌,能讓副校長的仕途更順一點,甚至能讓整個地區的教育"政績報表"好看一大截。
去年就有個現成的例子:郭同學被老師硬勸著報了北大護理學,讀了一年實在受不了,退學復讀考進了清華。他說破大天:"當時老師只說'能上清北就別考慮別的',誰管我喜不喜歡?。?
這些被捧為"天之驕子"的學生,在某些老師眼里,不過是沖擊政績的工具人。他們的專業興趣、職業規劃,在"清北錄取率"這個硬指標面前,輕如鴻毛。
100萬獎金都撬不動的清醒:專業比牌子更重要
更耐人尋味的是,學校為了培養這幾個清北的苗子,號稱花費了上百萬培養。
但三個學生硬是沒動心。他們選的復旦、上交大專業,都是自己深耕多年的興趣領域——有人癡迷人工智能,有人立志攻克生物醫藥,這些方向在復交的學科實力,甚至比清北的冷門專業更強。
這屆孩子,早就不是被"名校光環"PUA的傻白甜了。
他們刷得到北大護理學畢業生吐槽"就業不如普通醫學院"的帖子,查得到復交計算機專業在硅谷的校友網絡,算得清冷門專業轉碼要比別人多付出多少成本。在信息差被抹平的時代,"清北=人生贏家"的神話,早就不好使了。
就像2023年那個四川尖子生,放著清華不去,一頭扎進四川大學華西口腔。在他眼里,能讀上全國第一的口腔醫學,比頂著"清華生"的頭銜學一個陌生專業靠譜多了。
教育的遮羞布:老師的"遺憾",到底是誰的利益?
那位破防的副校長說"此生最大遺憾",這話細想真夠諷刺的。
他的遺憾,到底是為學生錯失了"更好的平臺",還是為自己少了個清北錄取名額?是心疼學生的前途,還是心疼學校的獎金、自己的仕途?
答案藏在現實的潛規則里:一個清北名額,能讓高中在招生宣傳時大書特書,能讓當地教育部門的考核表上多一個亮點,能讓老師的職稱評定多一塊硬通貨。這些盤根錯節的利益鏈條,早就把"為學生好"的初心纏得變了形。
有個高中老師私下說過實話:"我們班那年出了個清北,學校給我發了8萬獎金,評職稱直接破格。你說我能不盯著尖子生報清北嗎?"
只是這些藏在賬本里的算計,從來不會攤開給學生看。他們只會被語重心長地告知:"清北的牌子,能讓你少奮斗十年。"
當"名校濾鏡"碎了:這屆學生在改寫規則
這三個學生的選擇,其實是一場靜悄悄的革命。
他們用志愿表告訴世界:我不是學校的政績工具,不是老師的KPI數字,我是為自己活的。
這種清醒,正在成為越來越多尖子生的選擇:
有人放棄清北,去國防科技大學學導彈工程,說"我的理想是軍工報國";
有人拒絕頂尖985的冷門專業,去211讀計算機,因為"知道自己要什么比學校排名重要";
還有人像武漢鐵路橋梁職業學院的"大學生班"那樣,哪怕讀了本科,也要再去??圃盒W門硬技術。
他們終于明白:大學四年不是為了給簡歷貼金,而是要找到能讓自己發光的土壤。清北的冷門專業再好,也未必比復交的王牌專業更適合自己;985的光環再亮,也照不亮一個被錯配的人生。
教育的終極答案:不是培養清北生,而是培養"人"
那位副校長在群里說"來生不記朱/濤/夏",其實他該記住的,是教育的本質是什么。
不是培養多少清北生,不是拿多少考核第一,而是讓每個學生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路。就像種莊稼,有的適合種在平原,有的適合長在山地,硬把水稻塞進沙漠里,結不出果實的。
這屆學生已經用行動證明:他們不再迷信"唯名校論",不再甘愿當別人的政績墊腳石。他們敢于對不合理的勸說say no,敢于為自己的人生做主——這才是真正的成長,比任何名校錄取通知書都更有價值。
志愿填報的截止日期快到了,希望每個考生都能記?。耗闶掷锏墓P,不是在為學校寫成績單,而是在為自己畫人生地圖。
畢竟,最好的大學,永遠是最適合你的那一所。#高考志愿怎么填#
作者聲明:作品含AI生成內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