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問:“天上有多少星辰,地上有多少谷粒?”底下學子鴉雀無聲,突然一名7歲孩童不假思索的答了出來,孔子聽到后,當即拜他為師......
孔子桃李滿天下,卻拜一個7歲小兒為老師,7歲孩童的回答,為何會讓天下之師孔子心服口服呢?
這事得從孔子外出游學開始說起,正所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孔子相信學海無涯,各地有各地的智慧,因此要勤學好問。
孔子乘著馬車,后面還拉著一箱箱典籍,走到一處來了興致,便在樹下開壇講學。
有一天孔子一行人經過莒國,聽說這個地方人人讀書識字,博聞廣記,大感興趣,于是就想前去開展一下學術交流。
“讀書方知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今日我們來到這個地方,大家都要謙虛有禮,方能討教學問。”
這算是諸位弟子游學路上的小小考驗,大家都不愿意在普通百姓面前顯得沒文化,于是便趕路邊溫書,趁著進城之前多想明白幾個道理。
那知剛看見城門,車隊一個急剎車停了下來,驚得大家書也掉了,坐姿也歪了,頭上的發冠都凌亂了,一點兒也沒有讀書人的風度。
有位脾氣暴躁的弟子,當下就火了,立刻跑到車馬前查看情況,為何會突然急剎車。
誰知卻是一群垂髫稚童坐在地上玩兒泥巴,這位弟子氣不打一處來,哪里來的無知小兒,居然在路中間玩耍,這不是影響交通嗎。
“我念在你們是無知孩童,不跟你們計較,不過你們可記住了,這里是車馬道,行人在這里玩耍停留,有失禮儀,還不趕快讓路!”
弟子想著不過是幾歲孩童,肯定乖乖認錯離開,哪知孩子中間站起來一位叫項橐的小孩,立刻與孔子的弟子理論起來。
“你這人好沒道理,素來只有車馬繞城走,沒有搬開城池給車馬讓路的,該是你們讓路才是。”
項橐絲毫不畏懼對面的大人,攔在車馬前不肯走開。弟子聽的一頭霧水,距離城門還有好幾里路呢,這里是康莊大道,他們為何要繞行。
眾人也不理解,便問了出來,項橐往路旁跨了一步,露出身后“城池”,原來是孩子們用泥巴堆成的城池。
弟子還想爭辯,可是發現項橐的邏輯天衣無縫,根本沒有可以指正的地方。
此時孔子拍掌大笑,夸贊項橐所言有理:“這里果真人杰地靈,連小兒都如此靈秀,這些道理,是誰教你的?”
項橐背起手來,有模有樣的走到孔子面前,說這些道理不需要人教,本就是現實存在的道理。
“碾過城池是野蠻之舉,人人都知道這個道理,你們對此一無所知,難不成是無禮之人?”
項橐三言兩語,就將這群儒家學子說成了最無禮的人,眾位弟子都有些不服氣,認為這個小孩子不過是有些辯才。
孔子安撫大家稍安勿躁,然后對項橐說:“世上的道理有許多,我們正是知道所知有限,才會風餐露宿到處游學,你既然懂得許多道理,我考你一個問題,看你答不答的上來。”
項橐歪著頭托著腦袋想了想,爽快地接受了孔子的挑戰。孔子身高九尺有余,站起來著實氣宇軒昂,而7歲的項橐還不到馬車高,兩人相對,看上去著實差距不小。
孔子向項橐提問時,用的是非常恭敬的姿態。他走到路邊,坐在一塊平滑的石頭上,然后伸手請項橐坐在對面,項橐也回禮就坐。
孔子沉吟了一番,一會兒望天,一會兒望地,仔細思索過后,才說出了自己的問題。
“世間萬物離不開斗轉星移和五谷雜糧,我問你,天上有多少星辰,地上有多少五谷。”
孔子的弟子們聽到這個問題,全部都苦苦思索,皺起眉頭想著答案,大家都被這個問題難住了。
項橐也學著孔子的樣子抬頭望天地頭看地,然后眨了眨眼睛,回答孔子的問題:“天地寬廣不知界限,一天一夜星辰,一年一茬五谷。”
星辰和五谷無論如何也是數不清的,可是項橐用時間做單位,居然真的將星辰五谷囊括了進去。
孔子大為振奮,一連問項橐三個問題,都被項橐回答出來了,而項橐提出的問題,反而難住了孔子。
孔子大為佩服,當下就拜項橐為師,這件事流傳成為千古佳話,這就是,三人行,必有我師。
參考資料:項橐三難孔子收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