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河北滄州吳橋縣,一位靠知識改變命運,草根逆襲的爽文男主呱呱墜地,閃亮登場。
剛生產完的龐志芹看著懷中苦惱的嬰兒,想到自己前半生的境遇和病病歪歪的孩子爸,當即想到了一個名字——龐眾望。意為眾望所歸,盼兒子能夠成為全村人的希望,將來有個好的前程。
名字太大了不好養活,這是當地人的共識,龐志芹卻很篤定自己孩子的命夠硬,足以逆天改命。
為什么說逆天呢,因為龐眾望一出生就是天崩開局,父親龐彥軍因為多年勞作患上嚴重的心臟病,只能長期服藥,完全喪失了勞動能力;母親龐志芹自小患有小兒麻痹,行動不便,很難參與勞動,一家人基本要靠低保過活。
幼年的龐眾望也沒能逃過命運的捉弄,6歲的時候,他被確診患上先天性心臟病,據醫生分析,這很可能來自父親的遺傳。手術費用保守估計也得3萬元,這對于本就貧困的家庭來說,都不是雪上加霜,簡直是霜上結冰。
龐家的至暗時刻,父母二人30多歲一夜白頭,兩人本來就是病人,還要省吃儉用給兒子湊手術費,想想就可憐。
好在村委會了解到龐眾望的情況后,聯系當地媒體進行了報導,在好心人的捐助下,手術費用總算是湊齊了。龐眾望也終于在“眾望所歸”中,有了活下去的機會。
被愛托舉,撿回一條命的龐眾望,好像一夜之間忽然長大了。
父親精神分裂,需要靠藥物維持,母親日夜無休打零工,小小的肩膀不得不扛起生活的重擔。每天小眾望都會早早起床,給父母做好飯菜,背起小書包,拿著一個大塑料袋出門。
從家到學校的路上,從學校回家的途中,小眾望的眼睛就跟掃描儀一樣,發現別人丟棄的飲料瓶、紙殼子,就跟看到寶一樣。接下來他就如同獵豹一般沖過去,將這些廢品放進塑料袋里,待攢到滿滿一大兜子,就會拿到廢品收購站換錢。
當其他孩子周末在家里睡懶覺的時候,小眾望仍在街頭拾荒,每天多的時候三五塊,少的時候只有幾毛錢,但不管多少,他都會毫無保留地交給母親保管。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吃盡了生活的苦,龐眾望自然而然生出了改變現狀的強大動力,而他唯一能看到的機會就是好好學習,考上大學,走出農村。
龐眾望不算聰明,但他勝在專注,他將所有能自己支配的時間都留給學習。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他如癡如醉地從書本中汲取養分,學習成績突飛猛進,每次考試都名列前茅。
上高中以后,龐眾望更是以壓倒性的學習能力常年霸榜年級第一,無論是學校還是市區組織的競賽,他都榜上有名,班主任見人就夸,“我們班龐眾望就算閉著眼睛考,都是985、211的檔次”。
和光鮮亮麗的成績、名次成反比的是龐眾望低調拮據的生活質量,一年到頭也不換的校服,底部到處開裂的運動鞋,不知道從哪個垃圾堆翻出來的別人用了一半的作業本,邋邋遢遢蓬亂的頭發……
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行拂亂其所為,龐眾望概莫能外。
高三那一年,龐母突發重病住院,那段時間,龐眾望白天在學校念書,下課后來不及吃飯就要去醫院照顧母親。每天家——學校——醫院三點一線,整個人忙得像個永不停轉的陀螺。然而,理工男特有的條理性體現得淋漓盡致,龐眾望竟然哪方面都沒耽誤。
母親的病在龐眾望的照料下愈發好轉,他在會考里的成績也穩定維持在班級前三,并沒有落下很多,很快就重回正軌。
龐眾望不修邊幅,不善言辭,卻是學校里的風云人物,校長老師心尖上的大寶貝。有時候班主任實在看不下去了,還會自掏腰包帶著他去理個發、洗個澡,再買幾件合身的衣服,這時候,他是全學校、全市區的“眾望所歸”。
2017年高考,龐眾望在母親、班主任激動、盼望的目光注視下,堅定地走進了考場。考完之后,面對眾人的詢問,龐眾望只是淡淡一笑,對大家說,我覺得發揮的還不錯,等結果吧。
母親和班主任最了解龐眾望,他們知道這孩子低調沉穩,從不虛頭巴腦,他說發揮的不錯,那就至少是650分的水平。
事實證明,他們還是保守了,待河北省高考成績公布查分的時候,村里唯一的電腦前擠滿了人,班主任、龐母和村委會、鄰居等都屏氣凝神,時間仿佛在此刻停止流動。
進入查分網站,輸入龐眾望的身份證、姓名、準考證,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然而查詢界面中,龐眾望的名字后面竟然是一堆亂碼,大家都面面相覷,不知所謂,只有熟悉這個套路的班主任驚聲尖叫起來,喜極而泣,她對在場的所有人大聲喊道:“龐眾望這是要中狀元了!我教出省狀元了!太厲害了!”
滿分750,龐眾望考了684,加上清華大學“自強計劃”的60分加分,總分744。憑借接近滿分的總成績,龐眾望成為河北省當年實至名歸的理科狀元。
一時間,龐家的大門都要被蜂擁而至的記者、招生辦老師踩爆了,畢竟雞窩里飛出個金鳳凰的爽劇男主,只要能搭上個邊,都想來蹭一波熱度。面對記者的提問,溫順內斂的龐眾望只是淡定地說,“我只是想通過自己的努力,讓家人過得好一點,現在看來就快要實現了”。
雙喜臨門,除了高考狀元,龐眾望還因為孝順母親,自立自強的事跡,獲評2017年中國好人。
龐眾望就這樣成了十里八鄉孩子們的“公敵”,也就是父母口中那個超級優秀的“別人家的孩子”。誰都想成為龐眾望,可又有幾人理解他這一路走來的辛苦呢?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這句話在龐眾望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作為河北省的理科狀元,龐眾望被清華大學工科試驗班錄取,入校報到時,時任清華大學校長邱勇還專門接見了他。邱勇表示,龐眾望能夠選擇清華大學學習,是清華的榮幸,希望他能夠在這里學習生活順利,學成后報效國家。
清華工科是名副其實的國內頂尖,龐所修的專業更是被寄予厚望的戰略前沿方向,也就是航空航天學院。這里的師資都是院士、長江學者、國家杰出青年等頂尖學者,學生們可以在清華大學的22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和11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開展學習科研活動,能夠獲得與國際前沿接軌的科研訓練。
用大白話來解釋,能夠有機會來到清華大學工科試驗班的都是各省的狀元,是十幾萬里挑一的科研天才和未來之星,而龐眾望就是這些天才中的佼佼者。
2017年到2021年,龐眾望不但學習成績優異,還熱衷于公益活動。為了讓更多和他一樣的寒門學子擁有改變命運的機會,他加入清華大學學生資助管理中心,擔任“學生資助宣傳大使”,通過演講、社會活動的方式,鼓勵更多貧困學子不懈奮斗,通過知識改變自己和家人的生活。
龐眾望不是個高冷不諳世事的書呆子,他非常熱衷于各種類型的社會實踐,在校期間,他自愿加入春蕾支教計劃,來到山東棗莊山區,成為一名光榮的支教老師。
在這里龐眾望好像又回到了自己熟悉的河北農村,看著課堂上孩子們渴求知識的眼神,他倍感欣慰,除了教授孩子們書本上的知識,他還現身說法,通過分享自己的成才故事鼓勵孩子們好好學習。
每次在自我介紹的時候,龐眾望總是說“我能走到今天,離不開所有關心我成長的人,我不能一一去感謝,只是希望他們看到我的時候,會覺得我做得很好。我不是什么眾望所歸,我只是不想讓大家失望,關鍵是不讓我自己失望。”
2020年,龐母因病去世,享年48歲。當時還在清華念書的龐眾望,是從老家親友口中得到這個消息的。其實龐眾望早就做好了心理準備,從他記事起,母親的身體就一直不好,他的童年、青年時代一直在照顧著母親,所以他表現得非常冷靜克制。
他跟學校請了假回了趟家,和親友們一起給母親辦理后事,這個過程中,他展現出遠超他這個年齡的成熟。母親入土為安后,他就第一時間返回學校,并迅速進入了學習的狀態。
在社交媒體上,龐眾望表示“母親希望他好好念書,我對她最好的回報就是一直努力下去,我想她應該能夠看到我所做的一切。”
2021年本科畢業后,龐眾望繼續留在清華大學精密儀器系,碩博連讀。2024年,龐眾望在中科院一期期刊上Photonics Research與Journal of Lightwave Technology完成了自己第一篇SCI論文,并獲得了國家發明專利三項。目前龐正在從事的光纖網絡信息感知領域的研究,面向國家未來重大科技需求,前途一片光明。
龐眾望的成功,是多個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有原生家庭的苦難,有他逆境中頑強不屈地努力和堅持,更少不了他積極樂觀的心態,而最容易被人忽略的則是他遠超一般孩子的責任感。
對自己負責,對家人負責,對和他有同樣經歷的寒門學子負責,這對于一個準00后清華博士生來說,著實不容易做到,讓人欽佩之余,也有些心痛。
龐眾望曾經在接受采訪時提到,“母親教會我最珍貴的,是在苦難中保持希望”。其實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不都在經歷一場場磨難嗎,那些從人群中脫穎而出的成功者,只不過是在其他人抱怨、躺平、自暴自棄的時候守住了自己的初心,看到了堅持下去就會遇見的美好。
在命運的重壓下依然保持對生活的熱愛,對家人的擔當,以及對自己的要求,體現了中華好男兒的自強不息。
少年強,則國強,祝你好運,龐眾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