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們剛剛迎來了二十四節氣中的小暑。民間“小暑大暑,上蒸下煮”的俗語,生動地描述了小暑時節的氣候特點。
小暑前后往往與初伏時間相近,“伏”代表陰氣受陽氣壓制潛藏地下,而三伏天常呈現氣溫高、氣壓低、濕度大、風速小的氣候特征,因此有“熱在三伏”的說法。
對于肌營養不良患者來說,夏季的炎熱和潮濕可能會加重肌肉無力、疲勞等癥狀,影響生活質量。因此,結合24節氣養生方,小暑時節的養生尤為重要。
飲食調理:健脾益氣,滋補肝腎
小暑期間,飲食養生是關鍵環節。根據中醫理論,夏季陽氣外發、陰氣內藏,人體消化功能可能相對變弱,且濕熱容易困脾。
對于肌營養不良患者,飲食更應注意清淡易消化,并兼顧健脾益氣、滋補肝腎的功效。盡量減少辛辣、油膩、生冷食物的攝入,這些食物容易加重脾胃負擔,導致消化不良,進而影響肌肉的營養吸收。避免海鮮、辛辣食物等可能誘發過敏的食材。
可適當選擇具有健脾益氣、滋補肝腎功效的食材,如黃芪、黨參、山藥、枸杞、熟地、紅棗等。這些食材不僅能幫助身體增強脾胃功能,還能滋養肝腎,改善肌肉無力的癥狀。
作息與運動:順應自然,舒緩身心
睡眠和運動也是小暑養生的重要部分。夏季白晝長、夜晚短,人們可順應自然界陽盛陰衰的規律,適當晚睡早起,但仍需保證充足睡眠。
對于肌營養不良患者,規律的作息和適度的運動有助于增強肌肉力量,減輕疲勞。
中午進行適量午睡,或能彌補夜間睡眠不足,對下午的活動有益。為降低中暑風險,不建議在烈日下進行劇烈運動,推薦在清晨或傍晚天氣較涼爽時,選擇散步、太極拳、八段錦、瑜伽等較為舒緩的運動方式。這些運動不僅能增強體質,還能促進氣血流通,改善肌肉無力的癥狀。
夏日養心:保持身心平和,疏通經絡
小暑時節,養心不容忽視。中醫認為夏季與心相應,炎熱天氣容易使人情緒煩躁,心火亢盛。為維持身心健康,建議保持心情舒暢,避免情緒大幅波動。
可以通過聽音樂、閱讀、旅游等方式放松身心、緩解壓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