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美國現在很缺稀土,很希望中國能夠滿足美國的稀土需求。
但是,對于重大戰略資源,中國向來有自己的節奏。
為了拿捏中國,美國和他的盟友們想了一個新招兒。
但問題在于,這個新招,真能為難中國嗎?
太想要稀土了
7月1日,彭博社報道了一則頗具意味的消息:美國財政部長斯科特?貝森特在接受福克斯新聞采訪時表示,在中美上月達成初步協議之后,美方現在迫切希望中方能“進一步放寬稀土磁鐵的出口限制”。
雖然他承認中國已經恢復了一部分出口,但他認為,出口量仍然遠低于4月4日之前的水平。
這一番話,說得再委婉,也掩蓋不了一個事實:美國現在非常缺稀土,急需中國供貨。
為什么這么焦慮?
原因很簡單——稀土在當今世界的戰略價值,遠超一般材料。
它們廣泛應用于新能源汽車電機、風力發電設備、手機、電池、電腦硬盤、高性能磁鐵,以及導彈雷達、隱形戰機等軍事裝備中,是現代科技和工業體系中不可替代的“核心部件”。
被譽為“工業維生素”或“高科技糧食”。
美國對稀土的依賴,其實由來已久。
一旦稀土緊缺,整個美國高科技產業鏈、甚至部分國防體系都可能受到影響。
而這一次稀土緊缺的起因,其實是因為美國自己。
今年4月初,特朗普政府突然宣布對包括中國在內的國家加征所謂的“對等關稅”。
這一做法打亂了國際市場秩序,也讓中方果斷啟動反制措施——其中最關鍵的一項,就是對稀土出口實行更嚴格的限制。
短短幾周時間內,美國不少企業便感受到了“原材料斷供”的壓力,不僅采購成本飆升,而且項目交付也受到波及。
正因為如此,美國政府近期一邊在媒體上放軟口風,希望中方放開稀土出口,另一邊卻沒停下搞小動作的手......
美國的新招
7月1日,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對話”(QUAD)外長會議在華盛頓召開。
會議當天,氣氛微妙。
盡管四國坐在同一張談判桌上,但彼此之間的矛盾和分歧早已浮出水面。
同一天,美國總統特朗普直接對著日本“開火”,稱其在貿易談判中“非常強硬”,甚至揚言將對日產品征收高達35%的懲罰性關稅。
這番話不僅令日方極為不滿,也在某種程度上削弱了這場所謂“四邊合作”的一致性。
印度的態度也并不配合。
就在會議前一天,印度財政部長西塔拉曼公開向美方劃出“兩條紅線”:一是農業,二是乳制品。
她明確表態稱,這兩個領域必須保持高度警惕,不能讓步。
而此前美印雙方圍繞印巴停火問題也發生了明顯摩擦,導致雙方關系一度趨緊。
至于澳大利亞,自特朗普重返白宮后,與美國在不少戰略問題上的立場開始產生“溫差”。
特別是在國際多邊機制方面,澳總理阿爾巴尼斯甚至缺席了最近在布魯塞爾召開的北約峰會。
在這種針鋒相對的氛圍中,四國達成的一項合作協議,就顯得尤為扎眼。
根據美國廣播公司(ABC)的報道,四國外長在會議后共同宣布啟動“關鍵礦產倡議”,目標是加強供應鏈多元化,提升集體韌性和經濟安全。
路透社進一步披露,當天有30至40家來自四國的企業代表受邀前往美國國務院,共同商討合作事宜,其中重點就是圍繞稀土和鋰、鈷等“關鍵礦產”展開項目對接。
說到底,這不過是美方換了個方式對中國施壓罷了。
表面上打著“合作多元化”的旗號,實質還是在試圖聯合盟友挑戰中國在稀土領域的地位。
但問題在于,這種合縱連橫看似熱鬧,實則難以落地。
四國之間利益難以協調,缺乏成熟產業鏈支撐,而本國資源儲備也遠不足以支撐全球高科技產業的長期需求。
與之相對的,是中國在稀土領域持續推進的系統性升級。
近段時間,國內稀土產業迎來兩個關鍵變化。
首先是管理層的大調整。中國稀土集團高層完成了罕見的“大換血”,新一屆團隊更加年輕、專業,尤其在國際合作和戰略規劃方面更具經驗。
外界普遍認為,這一調整意味著稀土產業未來將向戰略型分軌轉型,民用與軍工用途的出口管理將更加清晰與專業。
第二個更深遠的變化,則是法律層面的制度升級。
7月1日,新修訂的《礦產資源法》正式實施,這是該法自1996年設立以來,時隔29年的首次全面修訂。
新法的出臺,為中國稀土資源的科學開發、合規管理和出口調控提供了明確法律依據。
隨著機制的不斷完善,中國的稀土產業一定會越來越好!美西方國家無論做什么,只會淪為跳梁小丑!
參考資料:
美財長:希望中國能加快稀土出口——環球時報
美日印澳宣布啟動“四方關鍵礦產倡議”,確保供應鏈安全和多元化——澎湃新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