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動脈粥樣硬化脂蛋白會增加罹患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 (ASCVD) 的風險。但這種傷害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呢?
新近發表于《歐洲心臟雜志》的一項研究,量化了青年期血脂累積暴露與中年后ASCVD的關聯。結果顯示,青年時期血脂異常對心血管的傷害會“秋后算賬”。18-40歲期間3種致動脈粥樣硬化脂蛋白的累積暴露量,每增加1個標準差,可使中年后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約30%。
截圖來源:The Lancet
這項研究團隊基于CARDIA(青年冠狀動脈風險發展) 隊 列,收集了其中4366名參與者(加入研究時均為18~30歲)在 18~40歲期間長達 22年的隨訪數據,40歲前就發生 ASCVD或血脂等數據不充足的人群被排除 。研究關注3個指標: 載脂蛋白B (apoB)、 低密度脂蛋白顆粒(LDL-P)和富含甘油三酯的脂蛋白顆粒(TRL-P),并將 累 積暴露量除以22年,計算出相當于每年持續暴露的水平。
在平均追蹤19.3年后,共有241例在40歲后發生的ASCVD的病例。統計顯示,apoB、LDL-P和TRL-P累積暴露每增加1個標準差, ASCVD 風險分別增加53%、54%和48%。校正其他潛在影響因素后,各指標累積暴露每增加1個標準差,ASCVD風險仍分別顯著增加30%、28%和28%。進一步排除40歲前接受降脂療法的人群的數據,結果仍然是相似的。
致動脈粥樣硬化脂蛋白顆粒水平與40歲后ASCVD風險之間的關聯通常呈線性。不過,當青年期每年平均apoB暴露量超過75 mg/dL時,風險曲線出現明顯的拐點,換言之,心血管風險明顯上升。ASCVD風險大幅增加的對應的 LDL-P暴露量 拐點值為1000 nmol/L/年,TRL-P 暴露量 拐點值為135 nmol/L/年,不過這兩個指標的“拐點”相對不那么明顯。
這項研究再次提醒,心血管預防的戰線需要大幅前移。中年才開始關注血脂可能為時已晚,青年期暴露于致動脈粥樣硬化脂蛋白的傷害,會隨著時間推移不斷累積。研究者特別強調,將apoB控制在75 mg/dL以下,可能是青年人群維持低心血管風險的重要閾值。
點擊文末“閱讀原文/Read more”,即可訪問期刊官網閱讀完整論文。
歡迎投稿:學術成果、前沿進展、臨床干貨等主題均可,。
封面圖來源:123RF
參考資料
[1] Alexander R Zheutlin, et al., (2025). Cumulative exposure to atherogenic lipoprotein particles in young adults and subsequent incident 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
European Heart Journal, DOI: 10.1093/eurheartj/ehaf472
免責聲明:本文僅作信息交流之目的,文中觀點不代表藥明康德立場,亦不代表藥明康德支持或反對文中觀點。本文也不是治療方案推薦。如需獲得治療方案指導,請前往正規醫院就診。
版權說明:歡迎個人轉發至朋友圈,謝絕媒體或機構未經授權以任何形式轉載至其他平臺。轉載授權請在「醫學新視點」微信公眾號留言聯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