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玩市場這盤棋,如今已是滿盤狼藉,連那棋盤本身都像是贗品了。
假貨以其壓倒性的數(shù)量與不斷進化的仿制技藝,徹底吞噬了那些稀有真品的生存空間。有行家曾悲涼斷言:市面所流通的“古物”,十之八九皆為“上周”的。
這并非夸大其詞,而是一幅令人窒息的現(xiàn)實:假貨并不是市場中的污點,而成為整個市場本身。
買家呢?揣著發(fā)財夢的“撿漏者”,眼里閃爍著貪婪的光,心里盤算著轉(zhuǎn)手翻幾番的利潤。他們并非全然無知,有時只是甘愿墜入那由謊言編織的幻夢:萬一這次是真的呢?
正是這“萬一”的僥幸,滋養(yǎng)了贗品生生不息的沃土。更令人齒冷的是那些端坐幕后的“專家”們。他們的頭銜印在精美的名片上,聲音出現(xiàn)在各種鑒寶節(jié)目里。
鈔票過手,筆尖輕點,一張輕飄飄的“鑒定證書”便賦予了贗品“真身”。那白紙黑字、紅印落款,成了假貨橫行無忌的通行證。
甚至某些曾經(jīng)清高的拍賣行,也在這巨大的利益漩渦中變得面目模糊,或為傭金對假貨睜一只眼閉一只眼,或為門面聯(lián)手炮制虛高的天價。
一條由謊言、貪婪與偽權(quán)威緊密捆綁的利益鏈,已將這市場勒得密不透風,難覓一絲真誠的縫隙。
在這謊言彌漫的泥沼中,那些真正識貨、愛古物、講規(guī)矩的資深玩家,成了最先的“逃亡者”。他們手中的真東西、好玩意兒,來源往往復(fù)雜,或是早年間鄉(xiāng)野淘換,或是藏家私下交流。
可如今,稍有不慎,一張說不清道不明的舊票據(jù),就可能引來“非法流通文物”的指摘,輕則查封,重則惹上官非。
與其在民間市場提心吊膽、與贗品和謊言纏斗,不如將那些有著真實歷史的物件,送入高墻深院、流程嚴苛的拍賣行。
至少那里,規(guī)則相對清晰,真?zhèn)蔚牟┺脑诹硪粋€層面進行。于是,民間市場最后幾股清流也枯竭了。真品被“保護”起來,遠離了普羅大眾。
而失去了最后屏障與標桿的民間市場,徹底淪陷為贗品毫無顧忌的跑馬場。放眼望去,觸目所及,盡是精心裝扮的“歷史”,假貨成了絕對的主角。
支撐這虛假繁榮的最后一根支柱,是那早已千瘡百孔、形同虛設(shè)的鑒定機制。
更致命的是,鑒定本身已淪為買賣:“結(jié)論”的出爐,往往取決于鈔票的厚度而非物件的真實。
你出錢,要“真”便有“真”,要“年代久遠”便有“年代久遠”。
當鑒定者手中的放大鏡只為金錢的微塵聚焦,當學術(shù)的尊嚴在利益的秤盤上輕如鴻毛,這個市場賴以生存的基石便轟然粉碎。
真?zhèn)问チ丝陀^的尺度,一切皆可操作,一切皆可標價。混亂,由此登峰造極。
古玩市場,這曾經(jīng)讓人心馳神往、摩挲歷史余溫的地方,如今已死氣沉沉。真正的玩家與藏家,帶著資本,更帶著那份對古物純粹的熱愛與敬畏,黯然離去。市場失去了靈魂,只留下一個被贗品塞滿、被謊言包裹的巨大空殼。
每一次“撿漏”都像踏入精心布置的陷阱,每一次詢價都彌漫著猜忌的毒霧。當交易的基礎(chǔ)不再是物有所值的信任,而是爾虞我詐的算計時,這個市場便已在精神上宣告了死亡。
它確實“沒有玩的必要了”。當游戲規(guī)則由謊言制定,當棋盤上堆滿了偽裝的棋子,每一次落子都成了對自身智識的嘲弄。
當所有的真實都躲進了拍賣行的保險柜,民間剩下的,只有稱不出斤兩的“古玩”和無人相信的“故事”。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