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前蠻喜歡馮唐的作品,直到他出了《成事》。從一個充滿荷爾蒙的作家,突然轉身變成了成功學教父,這是人家的選擇,我安靜離開就好。再到后來,他開始頻繁發布短視頻,對人“諄諄教導”,從前的荷爾蒙,一下子變成孟婆湯,好像被奪舍了,從反油膩先鋒成為居高臨下的教師爺。
前幾天刷到馮唐先生一篇文章《中年以后,過度分享就是作死》,題目貌似挺有道理,中年以后的確要收起自己的分享欲,免得暴露自己過時的價值觀和撲鼻的爹味。他開篇就說,“過度分享的本質,是一種自我消耗”,并認為最好的狀態是“銷聲匿跡、半隱半藏”。我本來十分認同,但細讀之下,內容和標題似乎沒什么關聯,大失所望,文章三部分居然是:不必回應、不必復雜、攢好自己的能量。這跟“過度分享”完全沒關系啊,我抱著虔誠的心想聽一番高見,卻來了一鍋無聊雞湯。
我們偶爾也需要點雞湯,人生總有低落時,需要一些無腦鼓勵。但沒有邏輯的雞湯,就可能變成毒藥,因為可以肆意提出很多金句,每一句都聽得很有道理,但細究之下彼此矛盾。馮唐先生說中年以后,不要過度分享,但是自己在社交媒體中分享得比誰都勤奮。那我該怎么理解他的分享?是不是過度?我自己該不該分享呢?
馮唐延續了中國俗語的一貫風格,講一些看似有道理的點,但不交代語境,不梳理邏輯,主打一個“活學活用”。實現受眾最大化的同時,放棄了深入探究的可能,也讓這些道理變成工具,可以隨意取用。男子漢大丈夫,一會兒能屈能伸,一會兒寧死不屈。到底啥時候屈啥時候伸?沒說,自己看著辦。反正都有金句背書,怎么做都顯得理直氣壯。
我讓AI幫我整理一些矛盾的俗語金句,才發現自己從小被灌輸了這么多完全相反的觀念,且沒有解釋背景和原則,就讓這些似是而非的金句刻在腦子里。“狹路相逢勇者勝”VS“退一步海闊天空”,“人不犯我,我不犯人”VS“先下手為強,后下手遭殃”,“得饒人處且饒人”VS“縱虎歸山,后患無窮”,“善有善報,惡有惡報”VS“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嫁雞隨雞,嫁狗隨狗”VS“男怕選錯行,女怕嫁錯郎”,“百無一用是書生”VS“書到用時方恨少”,“今朝有酒今朝醉”VS“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人定勝天”VS“天意難違”,“車到山前必有路”VS“不撞南墻不回頭”,“兔子不吃窩邊草”VS“近水樓臺先得月”,“瘦死的駱駝比馬大”VS“拔了毛的鳳凰不如雞”……
這個清單可以一直列下去,單拿出每一句來,都不能說錯,但中國思想史上,對語境和邏輯的交代實在模糊。孔子“述而不作”,后人們整理他的語錄,便都是只言片語,留下微言大義,然而隨著時間流逝,孔子講這些話的具體背景已經消失,概念缺乏定義、邏輯沒有梳理、情境不夠清晰,導致后人的解讀千差萬別。孔子和蘇格拉底一樣偉大,問題在于他們的后學,在整理其言論時,到底圖的是智慧金句、還是知識體系,兩種分歧導致思想走向不同賽道。一邊是嚴謹的論證,雖顯得繁冗,但能不斷積累;另一邊是頻出的金句,雖聽著很爽,但延伸出各式各樣甚至相反的解讀,再加上不恰當的比喻和類比,很多經典的思想就成了被帝王將相拿來打扮的小姑娘。也讓后世希望傳播思想的人,養成這種講話搖頭晃腦似是而非的毛病。我想,這才是“爹味”的來源,年輕人當然愿意聽真知灼見,也愿意聽嚴謹的論戰和道理,而不是居高臨下的“真理”,尤其這“真理”自己還常常左右互搏。你要是質疑,人家就說“辯證來看”,還是活學活用那一套。當你自己缺乏篤定的價值觀,而因為金句左右搖擺,怎么可能建立原則上的共識呢?只能各說各話、各取所需、各自為戰。馮唐先生的布道,延續了這種方式,不僅迎合了短視頻時代的傳播特點,也暗合了“先賢”們的腐朽方式。那些沒有定義和邏輯的“智慧”,仍然在給講者增加著神秘色彩,萬金油一樣的理論混合著雞湯,看似療愈,卻越喝越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