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國涌(1967年1月-2025年7月7日),出生于浙江省樂清市大荊鎮雁蕩山腳下的一個小村莊,畢業于溫州教育學院,教育學者、歷史學者、作家,定居杭州,主要關注中國近代史、百年言論史和知識分子問題等,代表作有《金庸傳》等。
這兩天滿屏的“傅國涌去世”的消息,倒使我覺得有寫點什么的必要。
他走時很年輕,才59歲,跟我們之前關注的、曾經的復旦詩社社長甘偉,那個1986年以詩歌《黃梅雨季》一舉成名的甘偉,有很大的相似性,二人都是將人生定格在59歲。只不過,傅國士是因為在杭州突發心臟病,而甘偉是因為意外在老家懷寧從樓上摔下。(參閱
再扯遠點,讓我們想起去年離世的朱銳,也是懷寧人,人大的一位哲學老師,人家是56歲。(參閱)
傅國涌書寫的小詩,似乎是預言
傅的去世,讓人們非常焦灼,我們無法找到一個合適的詞去概括他的身份和職業:作家?歷史學家?公共知識分子?好像都沾邊,好像又都不像。
我想我還是稱其為國士吧!一個才能突出、關心國家前途命運的人。也許可以。
傅并非一個明星人物,至少對于我這樣一個70后來說,我對他的了解幾乎是空白。但是一旦我們通過學習,我們就發現這個人其實相當不簡單,甚至和我們身邊的很多普通人有很多相似點:比如出生于毛澤東時代的農村,當過鄉下教師,畢業學校不是那么985,但是這足夠培養他對歷史的興趣以及對社會歷史發展的理解,就像馬云從杭州師范學院畢業,并未妨礙他成為一代互聯網商業領袖。
更重要的是,傅國涌正好在自己精力最充沛的時候,經歷了中國社會偉大歷史變革,這種變革帶來的自由寬松的理論和輿論氛圍,為他討論上世紀民國時期以及歷史革命時期的知識分子的心路歷程,提供了極好的歷史機遇。如果說他說因為《金庸傳》而聞名的話,那么他的《葉公超傳》《尋找中國之美》 《百年尋夢》《追尋失去的傳統》《發現廿八都》 《1949年:中國知識分子的私人記錄》《百年辛亥:親歷者的私人記錄》等著作,則更非一般人所能探究和涉及的。
他的寫作,據說以治學嚴謹享譽學界,他強調嚴謹甄別及多方參照史料。這意味著他的作品并非空穴來風,而必須實證有據。
傅國涌作品局部
傅國涌作品局部,密密麻麻的實證材料注釋
作為一個民間知識分子,一個自由知識分子,一個完全靠自己稿費(沒有拿財政一份“皇糧”)養活自己的知識分子,拼命探究社會歷史人物內心的微妙變化,是多么不易!這讓我想起了馬克思,大家不要忘了他的原身份是和傅一樣是自由知識分子,依靠給報紙寫點稿子,勉強度日。
機遇是賜給有準備的人的,機遇往往又是稍縱即逝的。曾經的人道主義熱流很快為90年代民族主義和民粹主義夾擊,普世話語在新千年后幾乎成了過街老鼠。
所以我們看到近期的傅往往選擇隱退,不愿意發聲,而是更多地躲進書齋,他似乎非常敏感地嗅到了空氣中的味道。
▲溫克堅對傅的回憶
所以我們看到晚期的傅國涌搖身變成了一個“母語教育者”,就好比一個寫評論的人(公號寫手)搖身變成教人如何寫評論(如何寫公號)去了。又好比陳獨秀3、40年代從牢里放出來之后從事小學編纂。
有人說他是“教育燃燈者”。 傅國涌曾經 帶領稚子童蒙,走訪文學與歷史的發生地,中國、日本、英國,等等,為孩子們現場講解,大家一起現場讀詩歌、品文章,試與古人相交接,頗有孔子周游列國與弟子從游學習的風范,這在浙江產生了較大影響。
大家想想,他干嘛去了?
答案是:一邊賺錢,一邊逃離了他曾經兢兢業業從事的歷史研究和編纂。
或許我們可以說,傅是一位善變者,甚至帶著浙江人被商業浸泡的靈活與狡黠。
這到底是墮落?還是智慧?
難道印證了孔子的那句話: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孫(遜,謙遜。邦無道時,說話要留有余地,只說三分,防止被人上綱上線)?
我們仍然很難判斷傅晚年內心的真實想法。
但是,有一件事情給了我們線索:
就在K1373次列車遭遇停電事故(發生在7月2日,傅去世在7月7日,下面評論在這兩個時間點之間)之后,傅在生前留下了最后一道朋友圈評論,“開窗”。
就像很多人,認為的那樣,這里的“開窗”,是有很多寓意的。
這個事件的發生本身就是一則寓言。
這二字,不亞于醍醐灌頂,不亞于當頭棒喝!
傅國涌用兩個字表達了他在他的書《文人的底氣》中所想表達的思想:
公共表達的自由具有極端重要性。
這是傅從歷史的梳理中得出的結論:什么時候我們缺乏這種自由,什么時候一個民族的生機就會被斫喪,一個民族的活力就會蕩然無存,什么時候我們的權利就是不完整的,我們的社會就是有缺陷的。
其實傅國涌,該說的話都已經說了。我們只是沒有聽到而已,或者聽到了,但是我們沒有做到。
真正的勇士,應該用行動——“開窗”去證明理論的正確性,而不是喬裝自己真的弄懂了。
附錄:
高國涌箴言錄50條
大家可以各取所需
一、歷史與人文
1. 歷史是民族的記憶,失去記憶的民族如同迷途的旅人。
2. 讀史不是為了懷舊,而是為了看清未來的路標。
3. 人文精神是文明的底色,它讓技術不至于冰冷。
4. 每一座古建筑都是時間的書信,拆掉它們等于撕毀歷史的頁碼。
5. 傳統不是守舊的借口,而是創新的根基。
二、教育與成長
6. 教育的目的不是填滿水桶,而是點燃火種。
7. 孩子的眼睛里藏著未來的模樣,教育要保護那份光亮。
8. 自學能力是終身成長的鑰匙,學校應教會學生如何學習。
9. 閱讀的深度決定思想的厚度,而非速度。
10. 教師的第一使命是喚醒學生對真理的熱愛。
三、讀書與思考
11. 讀書是與高尚靈魂的對話,書架就是你的社交圈。
12. 獨立思考不是反對一切,而是不盲從任何聲音。
13. 淺閱讀像快餐,能果腹卻難滋養心靈。
14. 批判性思維不是否定,而是為了更接近真實。
15. 一個人的精神海拔,取決于他思考的坡度。
四、社會觀察
16. 社會的進步不在于高樓的數量,而在于人心的溫度。
17. 寬容是文明的試金石,能包容不同聲音的社會才有活力。
18. 規則不是束縛,而是讓自由不至于泛濫的堤壩。
19. 一個健康的社會,應當容得下慢節奏的生活。
20. 公共意識是文明的標志,從尊重他人的空間開始。
五、個人修養
21. 慎獨是最高級的自律,無人處的舉止見真品格。
22. 謙卑不是軟弱,而是對未知的敬畏。
23. 憤怒時沉默,得意時收斂,是成年人的修養。
24. 真正的成熟是知世故而不世故。
25. 每天留十分鐘給自省,如同給心靈拂塵。
六、文化傳承
26.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DNA,消失一種方言等于遺忘一段歷史。
27. 節日的意義不在于吃喝,而在于文化的延續。
28. 手藝人的消失,帶走的是一門技藝,更是一種生活方式。
29. 保護非遺不是博物館式的封存,而是活態傳承。
30. 文化自信不是排外,而是在比較中更懂自己的價值。
七、人生感悟
31. 人生沒有白走的路,即使繞道也有風景。
32. 簡單生活不是貧乏,而是對冗余的清醒拒絕。
33. 中年以后,朋友的數量讓位于質量。
34. 衰老不可怕,可怕的是精神早于身體枯萎。
35. 幸福是一種能力,與物質豐儉無關。
八、自然與生態
36. 保護自然不是拯救地球,而是拯救人類自己。
37. 春天砍一棵樹,秋天就少聽一首風的詩。
38. 城市的綠地不是裝飾,而是呼吸的縫隙。
39. 敬畏自然的人,不會把貪婪叫作開發。
40. 可持續的真正含義是:留給后代的選擇權。
九、藝術與美
41. 藝術的價值在于提問,而非給出標準答案。
42. 美育不是培養藝術家,而是培育懂得美的眼睛。
43. 民歌是土地長出的聲音,比書本更接近靈魂。
44. 真正的詩意不在遠方,而在日常的凝視中。
45. 書法的一筆一畫,都是心性的心電圖。
十、溫和建言
46. 批評不應是利劍,而應是手術刀——精準且為治愈。
47. 改革如同修剪樹木,既要剪去枯枝,也要保護根系。
48. 發展是馬拉松,搶跑的人未必能跑到終點。
49. 平衡不是中庸,而是對極端本能的克制。
50. 對話比對抗更需要勇氣,因為前者考驗耐心。
(全文完)
了解變局,了解時代,關注我們
頁底留言功能已開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