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回響中探尋呼和浩特古城文化園文化根脈
作者/孫樹恒
今天上午,當車輪碾過城郊的柏油路,轉入土默特左旗臺閣牧鎮一條略顯狹窄的道路時,我尚未意識到一場跨越數百年的文化對話即將開啟。作為受邀參加古城書畫院筆會的訪客,我對呼和浩特古城文化園的認知,最初僅停留在"舊城歷史遺跡"的模糊概念里。然而當那片青磚灰瓦的建筑群真正映入眼簾,當指尖觸碰到清代魯班廟的榫卯結構,一種難以言喻的震撼感從心底涌起,這里不僅是建筑的集合,更是一部鐫刻在磚石間的北疆文化的史詩。
一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呼和浩特迎來了快速發展期,城市建設如火如荼。然而,在現代化進程中,許多承載著呼和浩特歷史文化信息的明清古建筑面臨著被拆除的命運。為了保護這些珍貴的歷史遺跡,留住城市的根脈,呼和浩特古城文化園在呼和浩特市委、市政府及相關單位的指導下,將舊城區改造過程中拆遷的一批明清建筑以呼和浩特市舊城城市布局為參照,按照“原物利用、不變原狀、整舊如舊”的原則進行了異地遷建。形成了目前我國最大規模以異地遷建形式集中保護的明清建筑群落。建筑內容涵蓋官邸、商祀、民居、店鋪、宗廟、街道等。
建設者們遵循“原物利用、不變原狀、整舊如舊”的原則,對呼和浩特舊城區改造過程中拆遷的、急需保護的3800多間明清建筑進行異地遷建。這一過程充滿了挑戰,每一塊磚、每一片瓦、每一根梁都被小心翼翼地拆解、編號、運輸,再在新址上按照原本的布局和結構重新組裝。無數次的實地勘察、反復的設計論證、艱苦的施工建設,凝聚著眾多專家、學者和建設者們的心血與智慧。歷經26年的不懈努力,2025年5月1日,呼和浩特古城文化園正式開園,成為了我國目前最大規模以異地遷建形式集中保護的明清建筑群落 ,開啟了傳承和弘揚北疆文化的新地標。
三
陽光透過稀疏的云層,為古城文化園的飛檐斗拱鍍上一層金邊。古城文化園負責人張忠早早等在古城書畫院院子里。他是一個陽光,樂觀,文化底蘊深厚的人,心里仿佛藏著無數故事。我知道,這里的一磚一瓦都在說話,就看咱們能不能聽懂。
到了關帝廟張忠介紹了這座關帝廟始建于明代,清乾隆四十七年由山西旅居歸化城的商界社團重修。主殿面闊五間,抱廈三間,除了建筑風格獨特,雕飾精細外,這種前卷后殿式結構,不僅增強了外觀的莊嚴感,也克服了木料的局限,使進深延長。人與神之間的距離感使來者對神靈有一個從神秘感到威嚴感的心理路程,這正是寺廟祠堂設計所追求的效果。
此廟遷來時大門、廂房、碑廊保存完整,連院內松樹也為原廟所有。更奇特的是這株松樹,東面枝葉呈圓弧型,西面枝葉不生,形同關羽的青龍偃月刀一般,游客稱之為“大刀樹”,正如一位游客在詩中贊道的:“青松似刃庭院立,赤兔如生嘶鳴聞”。
三官廟街的轉角處,一座小巧的廟宇靜靜矗立,這便是供奉天官、地官、水官的三官廟。與關帝廟的恢弘不同,它的精彩藏在細節里,山墻的磚雕將"福祿壽"三字化作纏枝紋樣,屋脊的吻獸嘴角微微上揚,帶著幾分俏皮。
“最絕的是那邊的戲臺,”張忠說“底下埋了十二口大缸,臺前幾個出口相當于音箱,當年唱戲不用麥克風,聲音能傳到街對面的茶館里。”有同伴在戲臺輕拍手掌,果然有渾厚的回音在空氣中震蕩,讓人不禁想象百年前這里鑼鼓喧天、觀者如堵的熱鬧場景。
“咱們這些建筑,一磚一瓦都承載著故事。”張忠的這句話,在隨后的游覽中不斷得到印證。
轉過幾條街巷,曹家大院的氣勢令人駐足。這座四合院落的門樓高達丈余,門楣上的匾額雖已褪色,卻仍能想見主人的顯赫地位。張忠介紹曹家大院是清代民居,始建于清光緒年間,由當地回族駝戶曹氏家族建造。原建筑位于呼和浩特市回民區寬巷子街。院主曹彥,祖籍河北,光緒年間來歸綏發展駝運業,以運茶葉為主,至民國初年,成為歸化城回族首富、駝運大賈。他創辦的“德厚堂”商號,當時與大盛魁等商號齊名的,在歸綏排名第三。曹氏家族為開辟歸綏至新疆駝道、發展呼和浩特地區的交通事業和經濟繁榮曾作出顯著的貢獻。
中共綏遠工作委員會舊巧爾齊召西小院建于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原址在玉泉區巧爾齊召西側,也稱巧爾齊召西小院,是巧爾齊召大喇嘛圖門道爾吉的家。2001年8月遷來。垂花門四合院式廟宇配套建筑。它建筑的紅色與后期所承擔的紅色使命一樣,是中國共產黨綏遠工作委員會的場所,也是黨在內蒙古的最早的辦事機構,1925年3月,中國共產黨綏遠工作委員會在此成立。1925年,中共為了加強對內蒙古地區革命斗爭的領導,中共北方局派吉雅泰(1901~1968)在呼和浩特建立了“中國共產黨綏遠工作委員會”,吉雅泰住在叔父家,就是這個大喇嘛,也把工作點安排在這里。為了掩護地下黨組織,當時公開掛的牌子是“中國國民黨綏遠省黨部”。此工作點是學組織在內蒙古地區活動的第一據點,直接接受李大釗的領導。此委員會的設立,將內蒙古的革命斗爭推向了一個新的高潮,他們發展黨團組織,建立革命武裝,搗毀教堂,抵制日貨,反苛捐雜稅等,直到爆發了著名的“孤魂灘事件”,沉重打擊了反革命勢力,為內蒙古地區革命運動的廣泛開展奠定了基礎。
隨后,烏蘭夫、多松年、李裕智等內蒙古老一代革命者都在這里工作和生活過。這座建筑在內蒙古革命歷史上享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所以當之無愧的成為自治區人民政府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三
一是最頭疼的是季節限制。一座座緊鎖的四合院,一問才知道這里沒有暖氣,冬天溫度能降到零下二十度,水管凍得開裂,根本沒法開放。春天返潮時更麻煩,木質結構容易發霉,去年三官廟的幾扇木門就長了白霉,修復花了不少錢。環顧四周,不少建筑的門窗都貼著“冬季閉館”的告示,讓人意識到,這座承載著數百年歷史的文化園,至今仍在與塞北的嚴寒做著艱難抗爭。
二是更讓人憂心的是人氣的匱乏。行走在偌大的園區里,除了書畫院筆會的參與者,難得見到其他訪客。在本該香火鼎盛的關帝廟,香爐里只有寥寥幾炷香;在曾是商賈云集的商市街,多數店鋪大門緊閉。“沒有香火氣,就少了精氣神。”寺廟得有僧人打理,街市得有商販吆喝,可現在經費有限,雇不起專人,只能靠志愿者偶爾來擦擦灰。以前這樣的地方都有廟會,耍社火的、唱二人臺的、賣糖畫的擠成一團,現在想恢復廟會,看這樣光場地整理就得花不少錢,還得請居士、喇嘛來主持儀式,這些都需要資金支持。
三是古建筑的維護更是迫在眉睫。在一處明代民居前,幾根木柱的底部已出現腐朽,墻角的磚縫里長出了野草。蹲下身輕撫柱基,雖說是磚木結構,可經不住雨水侵泡。
四是交通的不便則成了吸引訪客的最大障礙。文化園位于土默特左旗臺閣牧鎮,通往園區的幾條小巷狹窄曲折,汽車難以通行。不少游客打電話來問怎么走,說繞了半天找不到門。園區的訪客量都是附近的,外地專程前來的外地游客寥寥無幾。路不好走,人家自然不愿來,沒人氣,很多文化活動就沒法搞,形成了惡性循環。
當快捷便利的都市生活成為主流,如何讓年輕人愿意走進這些需要靜下心來品讀的老建筑,如何讓歷史的厚重感與當代人的生活產生共鳴,或許是比修復屋頂、清理雜草更難解決的課題。
四
古城文化園不僅是一座建筑的博物館,更是北疆文化的重要載體,是內蒙古以呼和浩特為中心承載和反映各民族廣泛交往交流交融的活化石。在這里,各民族的文化相互碰撞、相互融合,共同綻放出絢麗的光彩。
一是從建筑風格上看,它融合了中原文化與北疆少數民族文化的元素。既有漢族傳統建筑的飛檐斗拱、雕梁畫棟,又有蒙古族、回族等民族建筑的獨特裝飾風格,如蒙古族的氈包造型、回族的阿拉伯文裝飾等。這些不同風格的建筑和諧共生,體現了多元一體的中華文化格局。
二是在歷史文化方面,文化園見證了呼和浩特數百年的發展變遷。從明代的軍事要塞到清代的商業重鎮,再到近現代的革命斗爭,這里留下了無數的歷史印記。中共綏遠工作委員會舊址——巧爾齊召西小院,記錄了以烏蘭夫同志為代表的老一輩革命家在內蒙古地區開展革命工作的光輝歷程。他們在這里點燃了革命的火種,為內蒙古的解放事業做出了卓越貢獻。如今,這里成為了人們緬懷先烈、傳承紅色基因的重要場所 。
五
隨著旅游業的蓬勃發展,呼和浩特古城文化園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一是古城文化園將重點圍繞打造沉浸式博物館群為目標,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如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等,讓游客更加身臨其境地感受歷史文化的魅力。游客可以穿越時空,與古人對話,親身體驗明清時期的社會生活。
二是基于古城文化園承載的歷史文化,還將推出多項精品研學產品。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學生,設計了豐富多彩的研學課程,如古建筑文化探究、歷史故事講述、傳統手工藝制作等。通過這些課程,學生們可以深入了解北疆文化的內涵,培養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和熱愛,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
三是古城文化園還將加強與周邊景區的合作,整合旅游資源,打造更加豐富多樣的旅游線路。與大召寺、席力圖召等著名景點聯合,推出宗教文化之旅;與內蒙古博物院合作,推出歷史文化之旅;與周邊的自然景區相結合,推出生態文化之旅等。通過這些旅游線路的打造,吸引更多的游客前來觀光旅游,推動呼和浩特市文化旅游產業的發展 。
四是發揮古城書畫院的功能,有助于提升古城文化園的文化氣息。古城書畫院本身就承載著傳統書畫藝術的底蘊,把它融入古城文化園,相當于為文化園注入了更具體、更有溫度的文化符號。書畫作品里的筆墨意境、文人風骨,能和古城的歷史氛圍相互呼應,不管是游客漫步時欣賞,還是書畫家相互交流,都能直觀感受到文化的浸潤,讓整個文化園的氣息更濃厚、更有層次感。這次內蒙古詩書畫研究會與古城書畫院的筆會,是一次沉浸體驗,勢必產生深遠的影響。
五是開發了大量文創產品,走“文化+實用+互動”路線,促進了古城文化園的活力。精選標志性建筑紋樣、非遺技藝、民間傳說等元素,轉化為日常好物,比如印著古城全景的馬克杯、榫卯結構書簽,或是融入剪紙工藝的鑰匙扣,動物的冰箱貼。也可推出收藏級手作,像非遺傳承人捏制的迷你城門泥塑、手繪古城地圖卷軸。再搭配DIY拼圖、AR明信片等互動款,讓游客帶走實用品的同時,也留存對古城的獨特記憶。
呼和浩特古城文化園,這座歷經歲月沉淀的文化瑰寶,以其獨特的建筑風貌、深厚的文化內涵和重要的歷史價值,成為了人們了解北疆文化、感受歷史魅力的重要窗口。
張忠說:“難歸難,但總有人守著。你看那些研學的孩子,看那些來參加筆會的書畫家,他們眼里的光,就是希望。”古城文化園的故事,也是我們民族文化傳承的縮影。有過輝煌,有過失落,卻始終在堅守中等待重生。而我們每一個到訪者,每一次駐足凝視,每一次提筆記錄,都是在為這重生之路添磚加瓦。畢竟,歷史的生命力,從來都不只存在于建筑之中,更存在于每一個愿意傾聽歷史、傳承文明的人心里。
(作者檔案:孫樹恒,筆名恒心永在,內蒙古奈曼旗人。蒙域經濟30人專家組成員,呼和浩特市政協智庫專家。中國金融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散文家協會會員、 內蒙古作家協會會員、內蒙古茶葉之路研究會副會長,內蒙古詩書畫研究會高級研究員兼副秘書長,大盛魁公司文化顧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