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巴西各位國家領導站到比亞迪工廠下線儀式上時,世界正在見證一場產業話語權的深刻轉移。
眾所周知,巴西是全球第四大汽車市場,但也是貿易壁壘高、市場波動大的“難啃骨頭”。但在這一市場上,比亞迪卻做出了“了不起”的成績。
其一,銷量增長。2022年-2024年,比亞迪在巴西全年總銷量分別為260輛、1.7萬輛、7.6萬輛,2024年榮獲“2024年增長最快汽車品牌”稱號。今年1-5月,比亞迪汽車在巴西銷量超3.9萬輛,純電車型在當地市場份額高達92.16%,插電混動車型占比也達到35.8%。
其二,單車均價高。據了解,比亞迪同款車型在巴西市場的價格往往是中國市場的2-3倍。
其三,產品力表現突出。海獅07EV、宋家族等7款車型獲得EuroNCAP五星安全認證,海鷗(參數丨 如今的比亞迪正以強勁的勢頭加速全球化布局,其新能源汽車足跡已遍布全球112個國家和地區,并成為多個市場的領軍品牌。2025年上半年,比亞迪海外銷量達47.21萬輛,創下歷史新高。 要知道,過去,跨國車企往往將巴西視為“組裝基地”,而比亞迪卻選擇了更艱難卻更具遠見的道路——深度本土化。 當地時間7月1日,比亞迪在巴西巴伊亞州卡馬薩里舉行巴西乘用車工廠首車下線儀式,這座工廠是由三座工廠組成的大型生產基地綜合體,總投資額達55億雷亞爾(折合人民幣約71億),該基地的新能源整車生產線將生產純電動和插電式混動車型,規劃產能15萬輛,預計為本地創造2萬個就業崗位。 這不僅標志著比亞迪全球化戰略邁入新階段,更意味著中國汽車工業的角色反轉——從技術接受者變為技術輸出者。這有兩方面意義。 其一,成為綠色轉型標桿。自2013年在圣保羅開設首個辦事處以來,比亞迪已在巴西深耕十余年,包括在光伏、大巴、電池、軌道交通等領域持續布局。在巴西,比亞迪的電動公交每年減少數萬噸碳排放,成為發展中國家綠色交通的典范。 其二,掌握著產業鏈話語權。據了解,除了建設工廠外,比亞迪還將攜手多家本地供應鏈伙伴,構建本土化的產業協作模式,推動新能源產業鏈可持續發展。 所有中國汽車都應意識到出海不應只是產品出口,而是要在海外造車、研發車甚至培養供應鏈。然而比亞迪在巴西的亮眼成績背后,也是無數中國車企用失敗與挫折換來的寶貴經驗。 這背后的“難”只有中國車企自己知道。首先,中國品牌就面臨著品牌樹立與信任體系建立的困難。在國外市場上,德系、日系、美系品牌擁有深厚歷史積淀和消費者信任,比亞迪等中國品牌想要立穩腳跟,必須先扭轉曾經“廉價低質”的刻板印象。 其次,由于海外市場消費者的偏好、審美、用車場景,與中國市場差異顯著,想要與當地消費者構建信任關系,不僅要比亞迪等中國品牌深度的本地化調研,調整產品設計、配置、營銷策略和服務模式,更要構建覆蓋廣泛、服務高效的銷售網絡、維修中心和零部件供應體系,需要長期投入和合作伙伴關系建設,初期覆蓋不足會影響消費者購買信心和售后體驗。 最后,中國品牌出海也面臨著復雜多變的合規挑戰以及政治與輿論風暴。例如,各國在車輛安全、環保排放、數據隱私、車輛準入等方面標準各異,且不斷變化。滿足這些標準需要進行大量的本地化測試、認證和產品適應性改進,成本高昂、周期漫長。再比如,海外市場的稅收和貿易政策具有高度的不確定性,以“公平競爭”、“保護本土產業”、“國家安全”等名義設置的關稅和非關稅壁壘,是當前中國電動車出海面臨的一大外部阻力。再比如,中國企業的快速發展引發部分政客和輿論基于意識形態的警惕和打壓。電動車涉及大量數據和關鍵基礎設施,更容易被無端貼上“安全威脅”標簽。 中國汽車出海有多難就有多敢。每一個"難"字背后,都對應著一個更響亮的"敢"字。從引進技術到輸出標準,從市場追隨者到規則制定者,中國汽車出海的故事正在全球各地上演。 比亞迪的巴西故事,是中國汽車工業全球化進程的一個縮影。它證明,中國制造不再依賴低價競爭,而是憑借技術創新、本土化運營和綠色理念,在全球高端市場占據一席之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