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塞攪局中東:從地方叛軍到“伊朗準聯盟”,恐怖主義如何改寫地緣規則?
2025年7月7日,中東的天空被兩場跨越兩千公里的軍事行動撕裂。以色列空軍以“黑旗”行動空襲也門胡塞武裝控制區,摧毀其港口與發電站;數小時后,胡塞武裝以11枚導彈與無人機反撲,直擊以色列本·古里安機場、埃拉特港等關鍵目標。這場互襲不僅是軍事對抗的升級,更是技術代差、地緣博弈與國際法困境交織的暴烈縮影,將中東推向更深的混亂深淵。
胡塞武裝自2014年控制也門首都薩那以來,已從地方叛軍蛻變為“伊朗準聯盟”的核心節點。此次行動中,胡塞武裝宣稱其使用的“巴勒斯坦-2”型高超音速導彈以8馬赫速度突破以色列防空系統,令以色列最大航空樞紐本·古里安機場的短暫停運。更關鍵的是,胡塞將攻擊目標從軍事設施擴展至民用樞紐:埃拉特港承擔全國60%貨物吞吐量,阿什克倫電站供應周邊百萬居民用電。這種“準戰略打擊”完全符合恐怖主義定義中的“針對平民與民用設施”,其背后是伊朗通過技術轉移構建的“非對稱威懾”鏈條。
聯合國安理會早在2021年便將胡塞列為恐怖組織,其通過綁架、襲擊平民、破壞關鍵基礎設施等手段鞏固權力,更在2024年公開支持哈馬斯對以色列的襲擊。此次高超音速導彈的亮相,證明胡塞已具備對中東核心國家實施“降維打擊”的能力,其威脅從也門內戰延伸至整個海灣地區的安全。
以色列國防部長加蘭特將“黑旗”行動定性為“對恐怖政權的強硬回應”,其打擊目標集中于胡塞的軍事節點:荷臺達港的武器轉運設施、薩利夫港的石油資金鏈、卡提卜發電站維持軍事行動的能力。這種“手術刀式”打擊符合《聯合國憲章》第五十一條的自衛權框架,與胡塞的“無差別攻擊”形成法律與道德的雙重對比。
然而,以色列行動的戰略效果存疑。胡塞在空襲后12小時內即發動反擊,證明其仍具備快速反應能力;更關鍵的是,伊朗通過技術轉移構建的“非對稱威懾”鏈條未被切斷。胡塞獲取高超音速武器的渠道依然暢通,而以色列“長臂打擊”可能引發主權爭議——也門政府雖實際無力控制領土,但國際社會對跨境打擊的合法性仍存分歧。這種“以暴制暴”的循環,恰似在火藥桶旁澆油,既加劇地區局勢復雜性,又暴露西方“規則為基礎的秩序”的虛偽性。
胡塞與以色列的沖突,本質是技術代差與地緣博弈共同作用的結果。伊朗通過向胡塞輸送高超音速技術,將其打造為“區域威懾支點”,既制衡沙特阿拉伯主導的聯軍,又在與以色列的對抗中占據“非對稱優勢”。而以色列的空襲,則是對伊朗“抵抗軸心”戰略的直接反制——切斷胡塞的武器供應鏈,削弱伊朗在紅海的影響力。
這種博弈的惡性后果已顯現:胡塞控制也門關鍵港口與能源設施,其生存邏輯與也門內戰格局緊密相連。以色列的空襲,可能反而強化胡塞在也門內部的合法性,正如沙特空襲曾推動胡塞從地方武裝崛起為區域力量。當外部干預成為內戰的催化劑,中東的安全困境便愈發無解。
此次沖突暴露出國際法執行的深層困境。一方面,胡塞利用也門內戰的法律真空,將民用設施軍事化,逃避聯合國安理會制裁;另一方面,以色列雖擁有自衛權,但其“黑旗”行動造成也門港口設施嚴重損毀,影響紅海航道安全與也門平民生計。這種“以暴制暴”的循環,使得任何單邊行動都可能激化矛盾。
破局關鍵在于重構地區安全架構。沙特、阿聯酋等海灣國家已開始調整策略,從單純支持也門政府轉向推動政治解決方案;美國若能協調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家,形成針對伊朗的統一陣線,或可切斷胡塞武裝的外部輸血。同時,國際社會需強化對也門港口與邊境的監控,阻斷伊朗武器走私網絡,而非讓以色列承擔“單邊執法”成本。
當胡塞的導彈劃破紅海夜空,當以色列的戰機掠過也門海岸,中東的未來正站在深淵邊緣。暴力永遠無法孕育安全,只有尊重國際法、遏制恐怖主義、重建地區合作,才能讓這片古老土地遠離戰火。
然而,現實遠比理想殘酷。以色列防長卡茨的狠話“也門的命運將像德黑蘭一樣”,預示著未來打擊可能進一步升級;胡塞武裝則通過此次反擊證明,其戰斗意志與作戰能力遠超外界預期。在這場技術代差與地緣博弈的雙重夾擊下,中東的和平之路,注定漫長而艱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