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楊家將”,那是家喻戶曉的“滿門忠烈”,一門忠魂千古傳唱。
然而千年之后,英雄之后今何在?第37代傳人親口講述了自己的處境:身懷祖上傳下的絕技,卻活在現代社會的邊緣,掙扎在榮耀與現實的夾縫中。
這段血脈未斷的傳奇,為何在當下卻變成了“萬般痛苦”?千年忠魂,到底遭遇了怎樣的時代錯位?
北宋年間,宋遼邊境戰火不斷。
有一位將軍讓遼國軍隊聞風喪膽,他就是楊業。
這位原本效力于北漢的將領,在北漢滅亡后投奔宋朝,憑借著出色的軍事才能很快受到重用。
楊業打仗有個特點,就是敢拼敢沖。
雁門關一戰,遼軍大舉來犯,楊業帶著部隊硬是頂住了遼軍的進攻。
不光守住了關口,還反守為攻,一路追殺,把遼國的駙馬蕭咄李給斬了。
這一仗打完,宋太宗高興壞了,直接把楊業提拔為云州觀察使。
老百姓給楊業起了個外號叫"楊無敵"。
這個稱號可不是白給的,楊業在邊關打了三十多年仗,遼軍一聽說是楊業帶兵,腿都軟了。
可惜的是,雍熙三年那場大戰改變了一切。
宋太宗想一舉拿下遼國,派出三路大軍北伐。
開始打得順風順水,楊業這一路連下四座城池。
命運的轉折來得太快。
主力部隊曹彬打了敗仗,宋太宗只能下令撤軍。
撤退的時候,楊業負責掩護百姓撤離。
主將潘美為了推卸責任,硬是讓楊業帶兵去阻擊追來的遼軍。
楊業知道這是送死,可軍令如山,只能硬著頭皮上。
陳家谷一戰,楊業帶著殘兵敗將苦戰數日,援軍始終沒來。
最后寡不敵眾被俘,四兒子當場戰死。
楊業被俘后,三天不吃不喝,活活餓死了自己。
一代名將就這樣憋屈地走了。
楊業死后,長子楊延昭扛起了守衛邊關的重擔。
這個年輕人繼承了父親的勇猛,更有自己的一套帶兵方法。
楊延昭在軍中從來不搞特殊化。
士兵吃什么,他就吃什么;士兵睡哪里,他就睡哪里。
打了勝仗,功勞大家分;有了賞賜,第一個想到的是手下弟兄。
這樣的將領,士兵們能不拼命嗎?
在邊關一守就是二十年,楊延昭把遼軍打怕了。
遼國將領們私下里議論,說楊延昭比他爹還難對付。
楊業是猛,楊延昭是又猛又精。
每次遼軍想偷襲,楊延昭總能提前察覺,打得遼軍措手不及。
到了第三代楊文廣,楊家的威名依然響當當。
這小子年紀輕輕就跟著名將狄青打仗,立下不少功勞。
范仲淹特別欣賞他,專門向朝廷推薦。
西夏來犯的時候,韓琦派楊文廣帶兵迎戰。
西夏軍隊本來氣勢洶洶,結果碰上楊文廣,被打得落花流水。
這一仗打完,宋英宗親自下旨,封楊文廣為軍都虞侯。
三代人,三代名將。
歐陽修寫文章夸他們父子,說這是智勇雙全的將門世家。
老百姓更是把楊家將的故事越傳越神,什么七郎八虎、楊門女將,故事一個比一個精彩。
宋朝滅亡后,蒙古人入侵中原。
楊家后人為了躲避戰亂,一路往西南逃,最后在四川綿陽梓潼落了腳。
這一住就是幾百年,楊家槍法也在這片土地上代代相傳。
到了楊開華這一代,已經是第37代傳人了。
打小他就知道自己肩上的擔子有多重。
父親教他練槍的時候,那是真下狠手。
每天凌晨四點就得起床,不管刮風下雨都得練。
紅纓槍在手,一招一式都馬虎不得。
楊家槍法一共36路,每一路都有講究。
扎、挑、撥、刺,看似簡單的動作,練起來卻要命。
父親常說,這槍法是祖宗拿命換來的,不能在咱們手里斷了。
楊開華確實沒辜負祖宗。
改革開放那會兒,村里修了條通往城里的路。
有天來了七八個混混,看村子偏僻,就開始明目張膽地搶錢。
村民們想反抗,可對方人多勢眾,沒人敢上前。
楊開華二話不說跑回家,拿出那柄祖傳的紅纓槍就沖了出來。
混混們一開始還不當回事,覺得這小子拿個破槍嚇唬誰呢。
結果楊開華一出手,他們就知道碰上硬茬了。
楊家槍法果然名不虛傳。
楊開華一個人對付七八個,游刃有余。
槍出如龍,收放自如,沒幾下就把這幫混混打得滿地找牙。
領頭的趕緊求饒,保證再也不來了,然后連滾帶爬地跑了。
這事一傳十十傳百,楊開華在十里八鄉出了名。
附近村子有什么事,都愿意請他去幫忙。
村民們都說,要是在古代,楊開華肯定是個大英雄。
楊開華結婚后生了三個兒子。
從小他就像當年父親教自己一樣,嚴格訓練三個孩子。
每天凌晨起床練功,一年365天從不間斷。
孩子們小時候還挺聽話,可隨著年齡增長,想法就變了。
18歲那年,三個兒子找父親攤牌了。
他們說,這個年代不是打打殺殺的時代了,學這個槍法有什么用?能當飯吃嗎?能買房子嗎?能娶媳婦嗎?
大兒子說得最直接:爸,您教我們的槍法是厲害,可現在誰還用冷兵器?我們要生活,要養家糊口,靠這個槍法能掙幾個錢?
二兒子也附和:就算當個興趣愛好練練身體還行,真要把它當成一輩子的事業,那不是跟自己過不去嗎?
三兒子雖然沒說什么重話,但態度也很明確:時代變了,我們得跟上時代的步伐。
楊開華聽完心都涼了半截。
他想發火,可又發不出來。
兒子們說的也是實話,現在這個社會,確實不需要冷兵器高手了。
最后三個兒子都選擇外出打工,徹底放棄了楊家槍法。
兒子們走后,楊開華整個人都蔫了。
村民們看他這樣,就勸他收徒弟,把槍法傳給外人。
可楊開華搖搖頭,說出了心里的苦衷。
原來楊家有祖訓,槍法只能傳給楊家后人,絕不外傳。
這規矩從第一代就定下了,傳了三十多代都沒破過。
楊開華從小就被父親千叮萬囑,寧可失傳也不能外傳。
可眼看著祖傳的絕技要在自己手里斷了,楊開華心如刀割。
他今年已經快七十了,身體一天不如一天。
那套36路槍法,他練得爐火純青,可又能怎樣?沒人繼承,再好的功夫也是白搭。
其實就算楊開華愿意破例收徒,恐怕也沒幾個人愿意學。
練這套槍法太苦了,每天凌晨就得起床,冬練三九夏練三伏。
現在的孩子哪個不是寶貝疙瘩,家長舍得讓孩子受這個罪?
再說了,學這個要花大量時間,現在的家長都盯著孩子的學習成績。
誰愿意讓孩子把時間浪費在一個"沒用"的技能上?要學也是學跆拳道、學鋼琴,起碼還能考級加分。
楊開華有時候一個人拿著紅纓槍在院子里練,練著練著就會停下來發呆。
他想起小時候父親教他的樣子,想起祖輩們在戰場上的英姿。
可這些都只能是回憶了。
村里的老人們說,楊家槍法是國寶,應該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可楊開華苦笑著說,就算申請下來又怎樣?沒人學,沒人練,再好的東西也只能擺在博物館里當擺設。
有一次縣里的文化局來人,想給楊開華拍個紀錄片,把楊家槍法記錄下來。
楊開華答應了,他想著就算不能傳人,起碼能留個影像資料,讓后人知道曾經有這么一套槍法存在過。
拍攝那天,楊開華穿上了父親留下的練功服,手持紅纓槍,把36路槍法從頭到尾演練了一遍。
攝像師看得目瞪口呆,直說這是真功夫。
可楊開華心里明白,這可能是楊家槍法最后一次完整展現了。
楊家將的故事從北宋傳到今天,已經過去了近千年。
從戰場上的赫赫威名到如今面臨失傳的窘境,這不僅是一個家族的興衰史,更是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生存困境的縮影。
楊開華依然每天堅持練槍,哪怕知道可能后繼無人。
或許這份堅守本身,就是對祖先最好的告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