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世寧《弘歷觀荷撫琴圖》
郎世寧,1688年生,1766年逝世,意大利米蘭人。原名朱塞佩·伽斯底里奧內。年輕時在歐洲學習繪畫,曾為教堂繪制圣像。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作為天主教耶穌會的修道士來中國傳教,到京后約于雍正元年(1723)進入如意館,成為宮廷畫家。
他很好地融合了中西繪畫技法,既講究西方繪畫中的立體效果,注意透視和明暗,重視寫實和結構準確的合理性。由于他能畫并精通建筑學,曾參與增修圓明園建筑工事。擅畫肖像、走獸、花果、翎毛尤善畫馬。
所作大多以西畫法入絹紙,略參中法,以寫實為工,專注形似。他將歐洲的繪畫品種和方法傳授給中國的宮廷畫家,為中西文化藝術的交流作出了積極貢獻,頗得皇家青睞。去世后葬于北京阜城門外。存世作品有《聚瑞圖》、《嵩獻英芝圖》、《百駿圖》、《弘歷及后妃像》、《平定西域戰圖》等。
郎世寧《弘歷采芝圖軸》
郎世寧《高宗大閱兵圖》
郎世寧《十駿犬圖之一 蒼水虬》
郎世寧《十駿犬圖之二 斑錦彪》
郎世寧《十駿犬圖之三 蒼猊》
郎世寧《十駿犬圖之四 金翅獫》
郎世寧《十駿犬圖之五 驀空鵲》
郎世寧《十駿犬圖之六 墨玉璃》
郎世寧《十駿犬圖之七 茹黃豹》
郎世寧《十駿犬圖之八 睒星狼》
郎世寧《十駿犬圖之九 霜花鷂》
郎世寧《十駿犬圖之十 雪爪盧》
清代郎世寧在宮廷內曾創作了《十駿犬圖》軸十幅,畫了十條品種高貴的名犬,分別命為:“霜花鷂”、“睒星狼”、“金翅獫”、“蒼水虬”、“墨玉璃”、“茹黃豹”、“雪爪盧”、“驀空鵲”、“斑錦彪”和“蒼猊犬”。
這中間的前九條狗都屬小頭長吻、腰腹收縮、四肢細勁那類品種,均為出色的擅長奔跑的獵手,敏捷強壯,速度耐力驚人,成為皇帝一行圍獵時的好幫手;最后那條威猛的大狗,應當是藏獒。從畫面上所題寫的字句來看,這些名犬,大都是周遍各個部落的首領或地方官進獻給皇帝的。從畫面上看,圖中的犬,無疑是由畫家郎世寧所繪,因為狗采用的是西方的素描畫法,造型立體具有質感,歐洲風味很足;而圖畫背景部分的花草坡石,講究皴法、勾勒,追求平面的裝飾效果,與動物的畫法相比較,二者有很大的差異,這應當是由供奉宮廷的中國畫家用傳統畫法補畫的,但署名只有郎世寧一人。
郎世寧《十駿圖之奔霄驄》
郎世寧《十駿圖之赤花鷹》
郎世寧《十駿圖之大宛騮》
郎世寧《十駿圖之爾云駛》
郎世寧《十駿圖之紅玉座》
郎世寧《十駿圖之霹靂驤》
郎世寧《十駿圖之如意驄》
郎世寧《十駿圖之獅子玉》
郎世寧《十駿圖之雪點雕》
郎世寧《十駿圖之自在驈》
郎世寧所畫的兩份《十駿圖》:一份載于《石渠寶笈初編》,收貯于御書房,由郎世寧一人所畫,十幅十馬分別命名為奔霄驄、赤花鷹、雪點雕、霹靂驤、薾云駛、萬吉骦、闞虎騮、獅子玉、自在驈、英驥子。
一份載于《石渠寶笈續編》,收存于寧壽宮,十駿中的三駿是郎世寧所畫,另七駿為同是宮廷畫師的波希米亞人艾啟蒙所畫,十駿分別稱為:紅玉座、如意驄、大宛騮(系郎世寧畫)、馴吉騮、錦云騅、踣鐵騮、佶閑騮、勝吉驄、寶吉騮、良吉黃(系艾啟蒙畫)。還有十駿馬圖冊,據說是清·王致誠所繪。
郎世寧《弘歷哨鹿圖》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郎世寧《平安春信圖》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郎世寧《孔雀開屏圖》328cmx 282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郎世寧《秋林群鹿圖》
郎世寧《開泰圖》臺北故宮博物院
郎世寧《雙鶴圖》
郎世寧《狩獵圖》立軸 設色絹本
郎世寧《白鶻圖》
郎世寧《八駿神品》
郎世寧《八駿圖》
郎世寧《八駿圖》
郎世寧《純惠皇貴妃朝服像》
郎世寧《池蓮雙瑞圖》
郎世寧《弘歷觀畫圖》
郎世寧《花鳥圖冊》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郎世寧《花鳥圖冊》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郎世寧《花鳥圖冊》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郎世寧《花鳥圖冊》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郎世寧《花鳥圖冊》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郎世寧《花鳥圖冊》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郎世寧《花鳥圖冊》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郎世寧《花鳥圖冊》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郎世寧《花鳥圖冊》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郎世寧《花鳥圖冊》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花鳥圖》冊,清,郎世寧繪,絹本,設色,共十開,每開縱32.6cm,橫28.6cm。 款署:“臣郎世寧敬畫”,下鈐“郎世寧”朱文印、“寫生”白文印。每開均有鈐“郎世寧”、“寫生”印。鑒藏璽印有:“樂壽堂讀書記”、“古希天子”、“乾隆御覽之寶”、“八徵耄念之寶”、“嘉慶御覽之寶”、“養心殿鑒藏寶”等。每開均有乾隆朝內閣大臣梁詩正的題詩。
此圖冊分別描繪了牡丹、蘭花、罌粟、萱草、荷花、梅花等艷麗多姿的花卉和體態生動的蝶、鳥。構圖上取法中國傳統花鳥畫的格局,以虛托實,注重對所繪物象的突出。在表現技法上,則充分發揮了歐洲繪畫注重明暗及透視的特點,以工致細膩的筆觸,刻畫出花瓣、葉片以及鳥雀的羽毛質感和體積感,呈現出與傳統的中國花鳥畫迥然不同的藝術風貌。這種“中西合璧”的畫風成為清代宮廷繪畫藝術的一大特色,受到了清皇室的青睞。
《石渠寶笈》著錄。
郎世寧《花陰雙鶴圖》
郎世寧《畫交趾果然》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郎世寧《柳陰立馬圖》
郎世寧《錦春圖》
郎世寧《柳蔭雙駿圖》
郎世寧《柳蔭三駿》
郎世寧《平定準部回部得勝圖-鄂壘扎拉圖之戰》
郎世寧《平定準部回部得勝圖-拔達山漢納款》
郎世寧《平定準部回部得勝圖-阿爾楚爾之戰》
郎世寧《平定準部回部得勝圖-和落霍澌之捷》
郎世寧《平定準部回部得勝圖-黑水圍解》
郎世寧《平定準部回部得勝圖-呼爾滿大捷》
郎世寧《平定準部回部得勝圖-霍斯庫魯克之戰》
郎世寧《平定準部回部得勝圖-郊勞回部成功諸將士》
郎世寧《平定準部回部得勝圖-凱宴成功諸將士》
郎世寧《平定準部回部得勝圖-平定回部獻俘》
郎世寧《平定準部回部得勝圖-庫隴癸之戰》
郎世寧《平定準部回部得勝圖-平定伊犁受降》
郎世寧《平定準部回部得勝圖-通古斯魯克之戰》
郎世寧《平定準部回部得勝圖-烏什酉長獻城降》
郎世寧《平定準部回部得勝圖-伊西洱庫爾淖爾之戰》
郎世寧《平定準部回部得勝圖-御題格登鄂拉斫營之戰》
《平定準部回部得勝圖》又可稱《御題平定伊犁回部全圖》、《回疆一帶得勝圖》、《乾隆年間準、回兩部平定得勝圖》、《御題平定西征全圖》、《平定伊犁受降圖》等等。實為同一組戰圖。確切的官式名稱為《乾隆御筆平定西域戰圖十六詠并圖》。
《平定準部回部得勝圖》制作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由當時清宮內的西方傳教士郎世寧、王致誠、艾啟蒙、安得義四人起稿繪圖,第二年又命丁觀鵬等人用宣紙依原稿作著色畫,原圖稿完成后送至法國雕刻銅版。直至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十六幅原稿、銅版、印畫才全部完成后并送回至宮廷,歷時十三年之久,花費約204000里拉(法舊幣制一里拉約為一兩白銀)。作為戰圖的四位作者郎世寧、王致誠先后于1766年、1768年去世,安德義于1773年離開清宮,改任天主教北京主教,均未能見到成品。可見成品的僅艾啟蒙一人。
完整的一組《平定準部回部得勝圖》包括16幅銅版畫,18幅文字,文字為乾隆御題序、戰圖詩文等,為木板印刷。在最初送至法國雕刻銅版完成后即印制了200張銅版畫送回國內。乾隆三十七年清內府又再印制多分。較珍貴的200份戰圖大多被乾隆皇帝賞賜給王公大臣,或分藏于各行宮園林中。現可見的戰圖大多為時再版印制。
這組《平定準部回部得勝圖》與后來制作的其他6組戰圖均收藏于西苑的紫光閣內。直至1900年,八國聯軍占領北京,紫光閣悉數珍藏或掠至海外,或毀于戰火。這組戰圖現能完整可見的極其稀少,大都零散的被各國博物館或學術機構或私人收藏。而戰圖的原制銅版則大多下落不明,現能明確已知的大多收藏于德國和歐洲博物館。
郎世寧《乾隆歲朝行樂圖》
郎世寧《乾隆朝服像》
郎世寧《秋林駿馬圖》
郎世寧《乾隆行樂圖》
郎世寧《乾隆皇帝朝服像》
郎世寧《神駿圖》
郎世寧《瑞鹿圖》
郎世寧《萬樹園賜宴圖》
郎世寧《午瑞圖》
郎世寧《臥馬圖》
郎世寧《仙萼長春圖冊-刺么與魚兒牡丹》
郎世寧《仙萼長春圖冊-百合纏枝牡丹》
郎世寧《仙萼長春圖冊-豆花》
郎世寧《仙萼長春圖冊-翠竹牽牛》
郎世寧《仙萼長春圖冊-雞冠花》
郎世寧《仙萼長春圖冊-荷花慈姑花》
郎世寧《仙萼長春圖冊-海棠與玉蘭》
郎世寧《仙萼長春圖冊-芍藥》
郎世寧《仙萼長春圖冊—牡丹》
郎世寧《仙萼長春圖冊-菊花》
郎世寧《仙萼長春圖冊-罌粟》
郎世寧《仙萼長春圖冊-桃花》
郎世寧《仙萼長春圖冊-石竹》
郎世寧《仙萼長春圖冊-虞美人與蝴蝶花》
郎世寧《仙萼長春圖冊-紫白丁香》
郎世寧《仙萼長春圖冊-櫻桃》
郎世寧的「仙萼長春圖冊」共含16幅圖畫,現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分四時花卉,各幅間并綴以巨石、翎毛、小草,為融合中西畫法的難得杰作,每幅均寬28.4公分,高33.7公分。16幅為:牡丹、桃花、芍藥、海棠與玉蘭、虞美人與蝴蝶花、黃刺么與魚兒牡丹、石竹、櫻桃、罌粟、紫白丁香、纏枝牡丹、翠竹牽牛、荷花與慈姑花、豆花、雞冠花、菊花。
郎世寧《羊城夜市圖》
郎世寧《雍正十二月令圓明園行樂圖-正月觀燈》
一管纖毫舊未呵,待題正月恰正歌。
人生頗喜披襲冷,又被春燈過眼波
郎世寧《雍正十二月令圓明園行樂圖-二月踏青》
萬物將期草木溶,取來蘸取杏花中。
嫌君圖卷層巒少,不會遍山灼灼紅。
郎世寧《雍正十二月令圓明園行樂圖-三月賞桃》
天地多情且復蘇,尋青踏馬意多徐。
相逢就借東君便,一詠一懷正當涂。
郎世寧《雍正十二月令圓明園行樂圖-四月流觴》
詩情新媚更詩余,便傘褶裙總晏如。
群卉亦知朝節氣,同人緩緩過長居。
郎世寧《雍正十二月令圓明園行樂圖-五月競舟》
江閣登臨頗欲勝,中都子弟冶游成。
盛朝已附屈原老,競看龍船載妓新。
郎世寧《雍正十二月令圓明園行樂圖-六月納涼》
就人新暑似江南,半蒲煙光嫩不含。
得便畫舲聽雨去,詩懷夜宿到吳山。
郎世寧《雍正十二月令圓明園行樂圖-七月乞巧》
年光欲看已青青,又度天孫河鼓星。
我獨愛君山藐漢,中原相望氣何森。
郎世寧《雍正十二月令圓明園行樂圖-八月賞月》
壯月江潮久不平,何為驅扇畫流螢。
我來即是弄潮者,幾個中年不靡聲。
郎世寧《雍正十二月令圓明園行樂圖-九月賞菊》
天地才生顏色老,人間詩客倍春思。
茱萸一插豪情在,坐久峰巒竟不歸。
郎世寧《雍正十二月令圓明園行樂圖-十一月參禪》
金風待振秋蟬咽,玉露樊籠都唱歇。
誰種無聲菊滿山,使之煥發于朝野。
郎世寧《雍正十二月令圓明園行樂圖-十月畫像》
尋山老道韻頗如,筆致蕭嚴待客詁。
既在人間蟄守久,轉承意興竟全無。
郎世寧《雍正十二月令圓明園行樂圖-臘月賞雪》
格物于今又一開,千門萬戶雪相埋。
題詞見冷心情下,已素嬰孩何必猜。
郎世寧繪“雍正十二月圓明園行樂圖”是一組表現雍正皇帝日常生活的作品,按春、夏、秋、冬四季12個月的順序排列,分別為“正月觀燈”、“二月踏青”、“三月賞桃”、“四月流觴”、“五月競舟”、“六月納涼”、“七月乞巧”、“八月賞月”、“九月賞菊”、“十月畫像”、“十一月參禪”和“臘月賞雪”。從描繪的景物判斷,表現的對象應為圓明園。畫面以山水樓閣為主,建筑描繪細膩,其中既有中式園林建筑,又有西式亭臺樓閣,更有中西合璧者,畫面的景觀可能是畫家以圓明園的建筑結合自己的想象而創作的。圓明園是雍正作皇子時的封賜,他解釋說“圓明園”的賜名大有深意:“圓而入神,君子之時中;明而普照,達人之睿智也。”
雍正三年(1725年)八月圓明園興修一新之后,雍正皇帝經常在園中居住并在此辦理公務,他明諭百官“每日辦理政事與宮中無異”。這12幅行樂圖展現了其在圓明園生活的各個場景,也表現了12個月的不同節令風俗。
郎世寧《狩獵圖》
郎世寧《聚瑞圖》
郎世寧作品
郎世寧作品
郎世寧作品
郎世寧作品
以下大圖請橫屏觀看:
郎世寧《愛烏罕四駿卷》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1762年(乾隆二十七)冬,愛烏罕之汗愛哈莫特沙顒遺使和卓密爾和齎表貢馬,馬皆高七尺,長八尺有奇。高宗賜名曰:超耳驄、徠遠騮、月骨騋、凌昆白,并命畫院郎世寧作圖。
朗世寧以繪畫供奉內廷。歷仕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畫法參酌中西。1762年(乾隆二十七年)年冬,愛烏罕(今阿富汗)的首領愛哈莫特沙顒遣使和卓密爾漢齏表貢馬。乾隆賜名曰:超耳驄、徠遠騮、月骨騋、凌昆白。并命朗世寧作畫。畫中,每1匹馬不但角度各異,且以滿、蒙、漢、回四種文字書寫其名及其尺寸,具有紀實的意味。
郎世寧《高宗帝后像》絹本著色
52.9x 688.3厘米 現藏美國克利夫蘭博物館
原存圓明園的“乾隆及后妃圖卷”,為郎世寧等宮廷畫家所繪。圖卷展出時的文字說明為:“乾隆元年(1736年)郎世寧等為乾隆皇帝和皇后、十一位妃嬪的畫的像。其中皇帝、皇后、令妃為郎世寧所畫,其余七人為郎世寧的弟子所繪,最后三人是宮廷畫家續畫的。” 畫卷上所繪的13位人像,均為頭戴冬吉服冠、身著冬季龍袍的半身肖像,與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的乾隆皇帝、孝賢皇后、慧賢皇貴妃大幅全身朝服像,如出一人手筆。盡管服飾稍有變動,而面龐神態則一模一樣,從繪畫技巧及設色風格著眼,應均出自宮廷畫師郎世寧之手筆。
郎世寧《哈薩克貢馬圖》45.5×269厘米 法國吉美博物館藏
郎世寧《畫瑪常斫陣圖》
瑪常為清軍平定西域戰爭的立功者,隨副將軍富德討伐準噶爾部,深入敵陣棄坐騎負傷應戰,后升護軍統領。卷后為乾隆御筆頌揚瑪常事蹟,并下令描繪瑪常事蹟以為表揚。畫中瑪常箭正要上弓,前方敵人已中一箭,正是瑪常以三箭治敵的經過。根據乾隆御題,知此畫成于己卯年(1759)。
郎世寧《郊原牧馬圖卷》
51.2×166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此畫又稱《八駿圖》,畫面綜合、融匯了各種馬匹的形象,所以在創作過程中畫家更能充分地發揮想象力,使馬匹顯得活潑自然、生動有趣。畫家借助了西方追求如實表現物象體積感和立體感的繪畫技巧,將馬的各種姿態刻畫得活靈活現,甚至連毛發的光澤也清晰地呈現在觀者眼前,令人有呼之欲出之感這是中國藝術史中以郎世寧為首的“海西畫派”所獨有的藝術風格。
駿馬是郎世寧作品中常見的繪制對象,他筆下的馬匹真實生動,更重要的是他領會了馬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象征意義。自古以來,馬是社會賢良的象征,封建帝王命宮廷畫家以馬為題材進行創作寓意著尊重社會棟梁、求賢若渴的殷切希望。郎氏以“八駿”入畫并非偶然,淵源有自。據傳古代周穆王有八匹良驥,一說是綠耳、盜驪、白義、逾輪、山子、渠黃、華騮和赤驥(見《穆天子傳》),另一說為絕地、翻羽、奔宵、超影、逾輝、超光、騰霧、挾翼(見《拾遺記》),周穆王曾經駕馭這八匹駿馬遨游西方。于是,圖寫八駿亦有為君主歌功頌德、彰顯威儀的含義。
郎世寧《瑞谷圖》
郎世寧《孝賢純皇后親蠶圖(採桑)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郎世寧《孝賢純皇后親蠶圖(祭壇)》絹本設色 51×590.4 公分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郎世寧《孝賢純皇后親蠶圖(詣壇)》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親蠶禮是由皇后所主持,率領眾嬪妃祭拜蠶神嫘祖、并采桑餵蠶,以鼓勵國人勤於紡織的禮儀,和由皇帝所主持的先農禮相對。透過這樣的儀式,不但有獎勵農桑之意,也清楚界定男耕女織的工作區分,自周代以后,歷代多沿襲奉行。清初逐步恢復了親蠶儀式,乾隆七年(1742)更仿古制建先蠶壇,并制定一套完整的儀式,由孝賢皇后於九年(1744)首先施行。〈親蠶圖〉共有四卷,分別描繪詣壇、祭壇、采桑、獻繭的儀式,是由郎世寧率領金昆、程志道、丁觀鵬等宮廷畫家合作繪制的紀實畫作,卷后有乾隆於十六年(1751)所作、懷念已逝皇后的跋,提及「命圖以志之,藏於璽館」,因此畫作完成時間當在儀式進行后不久。
郎世寧《雍正祭先農壇圖》
世界藝術精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