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不是鬧著玩的,河南那位中暑去世的男子,從發作到死亡不到12個小時。這個速度,說實話,連醫生都心驚。
人不是機器,身體一旦被高溫擊穿防線,崩潰可以在極短時間內發生。這個季節,別拿“熱”不當回事,它不是你多流點汗的問題,而是可能要命的事。尤其是濕熱交加的天氣,人體的散熱機制很容易被“悶”住,一旦破防,后果極其嚴重。
高溫中暑,分為輕重等級。輕的叫先兆中暑或者輕度中暑,表現為大量出汗、頭暈、乏力、惡心。但嚴重的情況,就是熱射病。
這個詞聽著陌生,但它就是中暑中最致命的那種。一旦出現意識障礙、神志不清、抽搐、體溫飆到40℃甚至更高,那基本就不只是“中暑”這么簡單了,而是生命隨時可能終結的“熱擊傷”。熱射病的死亡率高達40%到70%,而且很多是在送醫途中就已經腦損或多器官衰竭了。
為什么高溫能這么快要人命呢?關鍵在于人體的調溫機制一旦失控,內臟就像鍋里煮的蛋,短時間內就開始變質。
我們體溫維持在37℃上下,是靠汗液蒸發和血液循環來調節的。可當環境溫度接近甚至超過體溫,尤其濕度又高時,汗根本蒸發不出去,散熱機制就像被堵住的水管。
體內熱量堆積,最終引發細胞死亡、組織壞死,出現急性腎損傷、肝功能衰竭、心律失常、凝血障礙等多器官功能衰竭。
有些人覺得自己年輕,能扛熱,出點汗算什么。但研究發現,熱射病并不是老年人的專利。
2024年《中華急診醫學雜志》一項研究顯示,近五年來,18至35歲人群中熱射病發病率持續上升,占比已超過三成。這一變化和當前戶外高強度工作環境、運動強度過大、穿著不透氣、防曬不到位等因素密切相關。
有些患者從高溫環境中出來后,最初只是覺得累,稍微頭暈,就以為自己“中點暑,休息會兒就好”。
但到了晚上,家人發現他開始說胡話、不吃飯、不出汗、皮膚發紅,這時候再送去急診,體溫已經超過41℃,肝腎功能指標全面失控。
醫生能做的,是上呼吸機、進行血液凈化、強制降溫,甚至使用冰毯,但很多時候只能延長生命而無法逆轉傷害。
從臨床接診來看,熱射病有兩個高峰時間段,一個是正午十二點到下午三點,一個是夜間十點以后。
前者是因為暴曬后體溫急劇上升,后者則是因為白天體內積熱未能散出,晚上進入代謝紊亂的爆發期。這也是為什么有些人白天還能活動,晚上突然惡化,猝不及防。
很多人忽略了中暑和一些基礎疾病之間的“勾結效應”。特別是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等慢病患者,他們本身血管調節能力差,體溫調節系統不靈敏,極易被高溫擊穿。
2023年《中華老年醫學雜志》刊登的一項多中心研究指出,在65歲以上慢病人群中,中暑后24小時內死亡風險是正常人群的4.8倍,且心腦血管事件發生率顯著增加。
這里必須說清楚一個醫學概念,叫橫紋肌溶解綜合征。簡單講,就是高溫狀態下肌肉細胞被“煮化”,里面的肌紅蛋白和鉀大量釋放到血液中,這些物質對腎臟是毒藥,嚴重時引發急性腎衰竭、心律紊亂,甚至心跳驟停。
生活里,很多人以為中暑就是暈倒、出汗,其實當你發現尿變紅、肌肉酸痛無法緩解,就要警惕是不是肌肉細胞已經開始崩潰。
有個細節很多人沒注意。在極熱環境下,人體其實在拼命用“血液”調溫。大量血液被調往皮膚表層散熱,結果造成內臟供血不足。
這就像你把水都拿去澆花了,鍋里就干燒。肝臟、腎臟、腸道這些器官一旦長時間缺血,就會發生組織壞死、感染穿孔、毒素外泄,加重全身炎癥反應,形成一個致命循環。
從急診科的角度看,很多熱射病患者到院時都已經錯過了最佳搶救窗口。家屬往往說“中午還好好的,下午說頭暈,晚上人就不行了”。
這類病例非常典型,說明公眾對中暑的嚴重性認知嚴重不足。在醫學上,體溫超過40℃并伴有意識障礙,就要高度懷疑熱射病,絕不能等著“自己緩一緩”。
從2022年到2024年,全國因高溫導致死亡的案例有明顯上升趨勢。國家氣候中心數據顯示,僅2023年,全國高溫日數超過35天的城市數量比2010年多出兩倍。
高溫暴露的總人群超過五億,其中60歲以上人群占比近四成。這不是氣象數據,而是實打實的健康風險提示。
說到底,高溫不是單純的氣候問題,而是系統性健康威脅。醫學研究發現,當環境溫度超過35℃、濕度高于60%時,人體的核心散熱機制將面臨嚴重挑戰。
這個時候,所有戶外作業、劇烈運動、使用密閉空調空間的行為都要格外謹慎。不是說什么都不能做,而是要有策略、有準備。
如果你必須在高溫環境中工作或活動,建議每30分鐘找陰涼處休息5至10分鐘,這是基于《中國高溫作業健康防護指南》的推薦標準。
不是你自己覺得能扛就沒事,而是你的身體有沒有時間緩沖、有沒有機會散熱。穿透氣衣物、補充含電解質的飲品、定時測量體溫,都是在和熱“談判”。
家庭里也要提高警惕,特別是老人和孩子這兩個群體。老人代謝慢、出汗少,孩子散熱機制還不成熟,一旦發熱或精神異常要立刻送醫。
千萬不要等到人“燒”糊涂了才想起來送醫院。醫生最怕的就是“耽誤”這兩個字,很多時候,晚一個小時,就是不同的病程結局。
還有一點容易被忽略,那就是部分藥物本身會影響散熱功能。像抗抑郁藥、抗組胺藥、利尿劑等,在高溫下可能加重脫水或抑制出汗。
2024年《實用臨床藥物雜志》指出,老年人群中使用這類藥物的比例超過30%,如果沒有根據季節調整劑量或監測副作用,風險是疊加的。
我們總說,疾病最怕的不是它有多復雜,而是你以為它沒事。熱射病之所以致命,不在于它多么難治,而是它“來得快、發展猛、結局重”。
不是每一次出汗都能緩解體溫,不是每一次躺下休息都能恢復力氣。真正重要的是對身體信號的敏感,對高溫風險的敬畏。
醫學不是冷冰冰的儀器和數據,而是守護生命的底線。高溫下的每一次呼吸、每一滴汗水,都可能在提示身體正在承受巨大的壓力。
希望這篇文章,能讓你對“中暑”有全新的認識。不是為了制造恐慌,而是希望在這個酷熱的季節里,少一點誤判,少一點遲疑,多一點被救回來的機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