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眾的普遍認知里,養老金是社會給予老年人的一份關懷,旨在確保他們在告別工作崗位后,仍能維持基本生活,安享晚年 。它承載著社會公平與責任,是老有所養、老有所依美好愿景的制度性保障。可如今,現實卻給我們呈現出一幅令人深思的畫面:一邊是每月領取兩三萬養老金的群體,他們的退休生活可謂優渥,旅行、休閑、高品質消費對他們來說不在話下;另一邊則是每月僅能拿到一百多元養老金的老人,這點微薄的收入,甚至難以負擔最基本的生活開銷,面對物價上漲、疾病醫療,他們常常捉襟見肘。如此巨大的差距,無疑讓養老金的天平嚴重失衡,也促使我們不得不重新審視養老金的宗旨究竟是什么,這樣的差距又是否合理?
養老金的宗旨溯源
養老金,這一概念最早可追溯到 19 世紀的德國。當時,工業化浪潮席卷而來,大量勞動者在年老后失去了經濟來源,生活陷入困境。為了解決這一社會問題,德國率先推出了養老金制度,旨在為那些因年老而無法繼續工作的勞動者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這一制度的誕生,猶如一道曙光,照亮了無數老年人的晚年生活,也為世界各國提供了借鑒的藍本。此后,養老金制度在全球范圍內迅速推廣,成為了現代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
在中國,養老金制度也經歷了從無到有、逐步完善的過程。新中國成立初期,為了保障職工的退休生活,國家開始建立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制度,雖然在當時保障水平有限,但卻為職工們提供了一份實實在在的安心。隨著時代的發展,養老保險制度不斷改革創新,覆蓋面越來越廣,不僅涵蓋了企業職工,還將機關事業單位人員、城鄉居民等納入其中,真正實現了讓更多人老有所養的目標。從政策層面來看,我國一直強調養老金的保障屬性?!吨腥A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明確規定,基本養老保險的目的是保障公民在年老時依法從國家和社會獲得物質幫助的權利 。這充分表明,養老金設立的初衷就是為了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讓他們在退休后能夠維持體面的生活水平,同時,通過社會共濟的方式,實現社會公平,減少老年貧困,促進社會的和諧穩定發展 。
“高養老金” 現象剖析
高養老金群體構成
在高養老金群體中,壟斷國企員工占據了一席之地。以煙草、電力、石油等行業為代表的壟斷國企,憑借其強大的經濟實力和穩定的經營狀況,為員工提供了優厚的福利待遇,包括較高的養老金待遇。有一位在煙草企業工作了 35 年的員工,退休后每月養老金高達 10000 多元 ,遠超全國平均水平。機關事業單位人員也是高養老金的主要獲得者。由于工作穩定性高、薪資待遇較好,且養老保險繳費基數通常按照實際工資足額繳納,再加上職業年金的補充,使得他們退休后的養老金較為可觀。據相關數據顯示,2023 年 10 月份,全國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月平均養老金為 5800 元 ,明顯高于企業退休人員。高收入靈活就業者,如部分自由職業者、個體工商戶等,他們收入較高且自主選擇較高的繳費基數,退休后也能領取到相對豐厚的養老金。例如,一些經營狀況良好的個體工商戶,每月按照當地社會平均工資的 300% 繳納養老保險,退休后每月養老金可達七八千元 。
高養老金成因探究
從制度層面來看,過去機關事業單位與企業實行不同的養老金制度,機關事業單位養老金由財政負擔,替代率較高;企業則實行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的制度,待遇相對較低。雖然 2014 年開始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但由于十年過渡期政策,新老辦法對比計發養老金,使得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養老金依然保持在較高水平 。年金制度也是高養老金的重要成因。機關事業單位和部分大型企業建立了職業年金或企業年金制度,單位和個人共同繳費,退休后可一次性領取或按月領取,這大大提高了退休人員的總體養老金水平。以某大型國企為例,員工退休后每月除基本養老金外,還能領取 2000 多元的企業年金 。繳費基數和年限也對養老金高低產生關鍵影響。高養老金群體往往在職時收入較高,繳費基數相應較高,且工作穩定性強,繳費年限長,按照 “多繳多得、長繳多得” 的原則,他們退休后自然能領取更多養老金。如前文提到的在央企工作 40 年的員工,由于長期按照高基數繳費,退休后每月養老金達到 7600 元 。
背離養老金宗旨的影響
高養老金現象嚴重影響了社會公平,容易引發不同群體之間的矛盾和不滿。當普通勞動者看到部分群體退休后享受著遠超自己的養老金待遇,心理落差會逐漸增大,對社會公平性產生質疑,進而可能導致社會不穩定因素增加 。從資源分配角度來看,過高的養老金待遇消耗了大量的財政資源和社會養老基金,擠壓了其他公共服務領域的投入,影響了社會資源的合理配置,不利于社會的全面發展 。對于企業而言,為員工繳納高額的養老保險費用,增加了企業的用工成本,降低了企業的市場競爭力,不利于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對于財政來說,高養老金支出也給財政帶來了較大壓力,影響了財政的可持續性 。
“低養老金” 困境探究
低養老金群體現狀
在廣大農村地區,許多老人每月僅能領取一百多元的養老金。以河南某村的李大爺為例,他今年 70 歲,每月養老金只有 130 元 。這點錢在如今的物價水平下,連購買基本的生活用品都成問題,更別提應對醫療費用等大額支出。他每天的生活極為簡樸,吃飯只求填飽肚子,生病也不敢輕易去醫院,只能硬扛著。在城市中,部分靈活就業人員的養老金也同樣微薄。他們大多以個體經營、打零工等方式謀生,收入不穩定且較低,為了減輕經濟壓力,往往選擇按照最低標準繳納社保。一位從事家政服務多年的張阿姨,退休后每月養老金僅有 1200 元 ,在城市的高生活成本下,生活捉襟見肘,為了節省開支,她常常省吃儉用,放棄了許多娛樂活動。
低養老金成因分析
低養老金問題的產生,首先源于社保繳費基數低。部分企業為降低成本,按最低標準為職工繳納社保,使得職工養老金積累不足。一些小型民營企業,員工工資明明有 5000 元,但企業卻按照當地最低繳費基數 3000 元為員工繳納社保 。養老金計發辦法也存在不合理之處,未能充分考慮不同群體工作特點與貢獻,對低收入群體保障力度不夠。靈活就業人員雖然繳費年限長,但由于繳費基數低,最終養老金收益微薄。養老金缺乏有效增長機制,跟不上物價上漲與社會發展步伐。在物價持續攀升的情況下,養老金不漲或漲幅極小,直接降低了退休人員生活質量。
違背養老金宗旨的后果
過低的養老金使退休人員在日常生活開銷,如食品、醫療等方面捉襟見肘,無法滿足基本生活需求,嚴重背離了養老金保障老年人基本生活的本質 。面對一些常見疾病的治療費用,低養老金退休人員往往無力承擔。當大量退休人員因養老金過低生活困苦時,可能引發社會不穩定因素,影響社會和諧發展,這與養老金維護社會穩定的宗旨背道而馳。年輕一代看到長輩辛苦一生后養老金微薄,可能對自身未來養老產生焦慮,同時對養老金制度失去信心,增加代際之間對養老資源分配的矛盾 。
回歸養老金宗旨的對策
完善養老金制度設計
首先,統一養老金計算標準迫在眉睫。摒棄過去機關事業單位與企業之間存在差異的養老金計算辦法,采用統一的計算模型,將繳費基數、繳費年限等作為核心計算要素,確保不同群體在相同繳費條件下,能夠獲得相對公平的養老金待遇 。其次,建立科學合理的養老金增長機制。養老金增長應與物價指數、社會平均工資增長掛鉤,根據經濟發展狀況和物價波動情況,適時調整養老金水平,確保養老金的實際購買力不下降,使退休人員能夠分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 。例如,每年根據上一年度的物價漲幅和社會平均工資增長率,確定合理的養老金調整比例,通過這種動態調整機制,保障養老金的公平性與可持續性 。
強化社保繳費監管
政府相關部門要加大對企業社保繳費的監管力度,通過大數據分析、定期檢查與不定期抽查相結合的方式,全面掌握企業的繳費情況 。對于按照實際工資足額為員工繳納社保的企業,給予稅收優惠、政策扶持等獎勵措施,提高企業的積極性;對于違規操作、按最低標準繳費甚至不繳費的企業,依法進行嚴厲處罰,除了補繳欠費、加收滯納金外,還應處以高額罰款,并將其列入失信名單,限制其市場準入、融資貸款等行為 。通過強化監管與獎懲機制,確保企業依法依規為員工繳納社保,切實保障職工的養老金權益 。
發展多層次養老保障體系
鼓勵企業建立企業年金制度,政府通過稅收優惠等政策措施,降低企業建立年金的成本,提高企業的積極性。同時,簡化企業年金的設立和管理流程,為企業提供便利 。加強對個人商業養老保險的宣傳推廣,提高公眾對商業養老保險的認知度和接受度。推出多樣化的商業養老保險產品,滿足不同收入水平、不同風險偏好人群的需求 。例如,開發具有長期穩健收益、兼顧風險保障功能的商業養老保險產品,為消費者提供更加全面的養老保障。通過發展多層次養老保障體系,拓寬養老資金來源渠道,減輕基本養老金的支付壓力,提高老年人的整體養老保障水平 。
結語:重塑公平養老未來
養老金差距過大的現狀,無疑讓我們深刻認識到,當前養老金體系中部分高養老金與低養老金情況都嚴重脫離了養老金的宗旨 。它不僅損害了社會公平,也給社會的穩定發展帶來了隱患。這一問題已不容忽視,亟待我們共同努力解決 。政府、企業和社會各界都應肩負起責任,從完善制度設計、強化監管、發展多層次養老保障體系等方面入手,多管齊下,逐步縮小養老金差距 。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讓養老金回歸其保障老年人基本生活、促進社會公平和諧的本質,讓每一位老人都能在晚年享受到公平、體面的生活,真正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依的美好愿景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