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一頂銅樽正要被送往日本展覽,裝箱前,專家馬承源出于熱愛,伸手在內部摸了一下,誰知,竟然有了意外發現,而這個發現竟然讓無人問津的銅尊一下子變成國寶級文物......
“說它是鎮館之寶不恰當,這頂銅樽稱得上鎮國之寶!”
馬承源激情澎湃地指著展柜中銅樽說明,這頂銅樽價值意義非凡。然而在剛被發現的時候,銅樽僅僅被當作裝不了糧食的破爛,30塊錢就被賣給了廢品收購站。
銅樽究竟是什么來歷,為何之前被人當作廢銅爛鐵,馬承源卻說它是國寶?
這事要從1963年的夏天開始說起,寶雞縣下起了連綿的大雨,一些土質松軟的山坡崖壁,在大雨中倒塌。
村民陳堆家住的房子,剛好在一座土崖前,山坡上沖刷下來的泥土,把陳堆的后院都給毀了。
等到天氣放晴,陳堆背著鋤頭和鐵鍬,去屋后清理。這一干就是一下午,毒辣辣的日頭把陳堆曬得汗流浹背。
陳堆正揮汗如雨的時候,鐵鍬突然挖到一塊硬物,他心里納悶,難不成這黃土坡上也長了大石頭?
哪知撥開泥土之后,是一頂快40厘米長的銅鼎,上面是廣口,鼎身上凹凸不平,刻著復雜的花紋。
陳堆想拿起來仔細瞧一瞧,哪知估摸錯了銅鼎的重量,一下子沒拿起來,反倒把自己摔到泥土里了。
陳堆心里嘖嘖稱奇,好大一口鼎,不知道有什么用處。他將銅鼎清理干凈,搬到家里左瞧右瞧,銅鼎什么來歷他看不懂,不過家里這個好缺一個裝糧食的大缸,干脆用銅鼎來替代。
神秘的銅鼎就放置在陳堆家的角落,他對這個物件有很多意見,沉甸甸一口鼎,可惜卻裝不下多少糧食,找不到合適的蓋子蓋住鼎口,糧食經常被弄臟。
久而久之,陳堆看銅鼎越來越礙眼,于是賣給了廢品回收站,換了30塊錢,去市場上買個輕便的米筐,還能有余錢。
銅鼎就這樣被丟棄在廢品站,等待有人來發現它的價值。說來也巧,寶雞博物館的工作人員慧眼如炬,看出銅鼎上鑄造的是饕餮形象,很大可能是青銅文物。
博物館工作人員將這事報告給博物館,批了30元把銅鼎從廢品收購站里撿了回來。
這尊銅鼎被稱為饕餮銅尊,是寶雞博物館的第一件青銅器,而銅尊上的秘密,仍然沒有被人發現。
1975年,國家抽調文物對外展覽,進行文物交流,寶雞博物館選送的文物就有這頂銅尊。
文物專家馬承源負責檢查文物,當看到饕餮銅尊的時候,他心生疑惑。
古代鑄造這樣的銅尊,不是為了封賞就是為了紀念,青銅器上一般會有銘文記載,然而這么大一頂銅尊,卻沒有銘文記錄,這不符合常理。
馬承源反復看了好幾遍,拿著放大鏡仔細檢查了饕餮紋樣,也沒有找到一個字。
馬承源有刨根問底的執著,他想銅尊的外壁沒有,也許鑄造的時候刻在里面了。于是他伸手在銅尊內壁仔細摸索,銅尊內壁上除了銹跡就是一片光滑,馬承源有些失望,卻依然不肯放棄。
摸到銅尊內壁底部的時候,馬承源隱隱感覺有刻字,他又找了好幾個人來摸一摸內壁底部,都說有刻字的印記。
馬承源興奮不已,立刻將饕餮銅尊送去清洗除銹,當現代考古技術一點點拂去歷史的塵埃,銅尊底部的銘文大白于天下。
被拓印下來的銘文中,清楚說明了銅尊的來歷。周成王賞賜何氏宗族,紀念何氏先父追隨周文王統治天下,何氏鑄造了這頂銅尊,銘記周成王的訓誥。
銘文中有一句“余其宅茲中國”,這是考古發現中最早出現“中國”的記錄,銅尊證明了,早在周朝,就有了中國大一統的概念。
這頂銅尊無論從文物還是史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義,銅尊也因此被命名為“何尊”。
從無人知曉的存糧鼎,到饕餮銅尊,再到何尊,一頂銅樽身上匯聚著千百年的歷史文化底蘊,它的價值和意義終于被后人看到。
后來,何尊赴美展覽,是舉世矚目的展品之一,美國拿出3億元的保證金,才將何尊請到了美國參展。因為何尊太過珍貴,之后被列為禁止出境展覽的文物之一。
參考資料:鎮國之寶“何尊”和他的主人2017年02月27日14:13:42來源:國際在線收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