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軍刀,想必許多人都會在第一時間想起馬來劍,或是尼泊爾軍刀。
畢竟一個號稱是東南亞冷兵器之王,另一個則是尼泊爾的國刀,廓爾喀人曾用它殺出了赫赫威名。
但殊不知,中國也擁有屬于自己的軍刀。
曾在對印自衛反擊戰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致使126名印軍無一人生還。
那么,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1、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
在新中國成立之初,因為連年來的動亂,致使中國境內變得滿目瘡痍,民不聊生。
所以當下最重要的工作便是休養生息,恢復經濟。
但因中央暫時忽略了邊境問題,導致印度“趁虛而入”,越過了“麥克馬洪線”在藏南地區建立起了眾多軍事據點。
中國是一個愛好和平的國家,在發現這一問題后,就準備以談判的方式,來解決兩國之間的邊界問題。
但讓人萬萬沒想到的是,來自中國的主動示好卻被印度視為了“懦弱”。
于是印度變本加厲,居然單方面要求中國將面積達9萬多平方千米的藏南地區,和西段一塊面積3.2萬平方千米的土地劃給印度。
除此之外,印度還單方面制造了眾多流血沖突事件,如空喀山口事件,致使中國邊防部隊出現犧牲。
為了進一步向中國施壓,印度還在西段中國境內建立了數十個軍事據點,尼赫魯將這赤裸裸的侵略稱之為:“拿破侖式獨一無二的勝利。”
甚至他們還不斷叫囂:“要把中國軍隊從印軍占領的中國領土上‘清除掉’。”
終于,中國軍隊在忍無可忍之下,打響了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
2、第一階段作戰大勝印軍
1962年10月20日,第一階段作戰正式打響。
中方先是集中部隊,對加勒萬河谷、紅頭山地區的印軍發起迎頭痛擊,然后采用側后迂回、分割包圍的方式,最大程度地消滅印軍的有生力量。
盡管在戰前,解放軍一再高估印軍的實力,參戰部隊也早都做好了打硬仗、惡戰的準備。
但印軍還是刷新了解放軍的認知,一旦進攻受阻,或是面臨被包圍的狀況,他們往往都會選擇倉皇而逃。
這一度讓解放軍認為印軍是在誘敵深入,直到偵察兵傳來前線戰場無異樣的消息,解放軍這才會暫時放下警惕。
東線戰場同樣十分順利,戰士們克服了復雜至極的地形障礙,以最快速度攻占了克節朗地區,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快速占領了達旺。
至此,暫時達成了第一階段作戰的目的。
在印軍頻頻失利的情況下,中方決定暫停作戰,重啟談判,仍希望以和平方式來解決兩國之間的領土爭端。
然而,這卻被尼赫魯視為了挑釁,似有一股不擊敗中國軍隊誓不罷休的決心。
隨后,尼赫魯宣布印度進入緊急狀態,并不斷向邊境增兵,截止到11月,印軍人數已達3萬多人。
其實,事態發展到這里,對中印兩國而言已經是最好的結局。
要知道印軍此時已經面臨兵力不足的狀況,他們一邊要防備巴基斯坦對印控克什米爾地區發起突襲,一邊還要準備與解放軍繼續作戰。
可尼赫魯仍舊選擇一意孤行,將東北特區的第4師部署在西山口、邦迪拉山一帶。
見狀,解放軍也只能展開第二階段的作戰計劃。
按照目前的局勢,尼赫魯推測解放軍接下來的進攻目標將是邦迪拉山。
而他將第四師部署在這里,就是希望利用這里陡峭的地勢,進而延緩解放軍的攻勢,為他接下來的調兵爭取時間。
畢竟在尼赫魯看來,達旺與邦迪拉山之間只有一條通行道路,且兩邊都是高山,解放軍想要快速攻下邦迪拉山,勢必要付出不小的代價。
看似一切都在朝印軍有利的方向發展,但實則不同。
印軍當下一直都在陣前頻繁換將,各有各的作戰計劃,致使印軍一時間混亂不堪。
如戰略要地色拉的印度守軍本來有5個營,在頻繁地調動下,致使這里的守軍大大減少。
還有,解放軍在第一階段的英勇作戰,早已讓印軍聞風喪膽,只要他們但凡聽到解放軍的任何消息,都會變得未戰先怯。
當然,印軍內部也不都是些無能之輩,比如說在西山口一帶的兵力部署,就顯得十分合理,部隊整體呈現一種縱深梯次配置,看似一條長蛇陣。
可即便如此,依舊無法阻擋驍勇善戰的解放軍。
解放軍的主攻目標是在邦迪拉山,駐守山口兩側的部隊是印軍4師48旅下轄的第一、第四拉吉普特營,此戰他們有幸親眼見證了何為輕步兵的巔峰。
11月16日,戰斗正式打響。
3、西山口之戰
起初,解放軍只是發起了試探性進攻,可當戰斗打響,印軍卻認為僅靠62旅根本無法阻擋解放軍的進攻,便命令其暫時撤退,第一拉吉普特營負責掩護。
可奈何不熟悉解放軍所擅長的戰術,早在戰前,解放軍就已完成了戰術穿插,還未等62旅撤退,解放軍就已將他們徹底消滅。
為扭轉頹勢,16日下午,駐守在西山口的印軍居然主動發起了進攻,結果不僅沒有收獲任何戰果,反而被解放軍擊潰,導致拉洪橋失守。
當時我軍的目標如下,分出部分部隊穿插敵后,截斷第四師的退路,其他部隊各自為戰,最后往邦迪拉方向靠攏……
戰斗進行得十分順利,僅僅不到兩天的時間,各支參戰部隊都傳來了捷報。
印軍再不選擇撤退,將面臨被解放軍全殲的風險,就連第四拉吉普特營也不得不在18日開始撤退。
到處都是印軍的潰兵,外加逃跑時慌不擇路,不少印軍部隊都因此迷了路,再次陷入解放軍的包圍。
就比如說第四拉吉普特營,他們在撤退的途中因為潰兵的阻撓,導致撤退速度極為緩慢,外加又攜帶了不少傷病員,部隊一時間變得極為混亂,根本無法形成戰斗力。
這就給了解放軍進行戰略穿插的時間。
當他們撤退到喇叭廟一帶時,一支解放軍早已繞到了其前方,并迅速布置好包圍圈,靜靜等候他們的到來。
當敵人抵達,解放軍瞬間火力全開,霎時間槍林彈雨,印軍一時間被打了個措手不及。
為了盡快突圍,印軍不得已往包圍圈較弱的兩個方向突圍。
因為連日來的不斷戰斗,導致解放軍彈藥消耗狀況較大,又沒有及時得到補給,子彈很快打光。
為了徹底消滅敵人,解放軍也只能不計傷亡,拿起三棱軍刺與敵人展開白刃戰。
這場戰斗前后共持續了數個小時的時間,解放軍消滅了第四拉吉普特營126名官兵。
進攻邦迪拉山的戰役至19日宣布結束,此戰印軍遭受重創,被解放軍消滅、俘虜的人數達五千多人。
此后,解放軍繼續向印軍發起進攻,前后歷經里米金之戰、讀登地區作戰、班公落地區反擊戰等三次大型戰役,沉重打擊了敵人的囂張氣焰,彰顯了國威。
見已成功達成作戰目的,解放軍在11月21日選擇了全線撤軍,并返還了被解放軍繳獲的大批裝備以及俘兵。
參考資料:
1、中國網 《1962年中印戰爭:解放軍用白刃戰消滅一百多印度兵》
2、觀察者網 《張小康:對印自衛反擊決戰中,11師是怎樣創造我軍大縱深迂回之最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