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德國外交部發布消息稱,德國軍機在紅海區域執行針對胡塞武裝的打擊任務期間,遭遇中國軍艦的激光照射。同日,德國外交部正式召見中國駐德外交官鄧洪波,就此事提出抗議,并在社交平臺X上表示:“對德國人員的威脅和對任務的干擾是完全不可接受的。”
德國外交部發布相關消息后,西方媒體猶如嗅到腐味的蠅蟲,紛紛將注意力聚焦于德國所提及的內容,一時間,諸如“中國軍艦干擾德國飛行安全”“中國構成威脅”等不實言論再度甚囂塵上。
據德新社消息,事件發生于7月初。彼時,一架德國飛機正在紅海海域上空執行歐盟“阿斯匹德”行動任務。在飛行途中,德方發現一艘中國軍艦正以激光照射該飛機。需知,激光照射在軍事層面至少被視作一種威脅性的姿態。路透社援引國防部發言人的表述稱:“這架承擔紅海海上監視任務的MSP飛機,在例行飛行期間,遭到一艘中國軍艦的激光照射。而且,此前該飛機已多次在該海域與這艘軍艦相遇,既無任何緣由,也未事先有過接觸。”
激光照射極有可能對飛行人員以及機載設備構成潛在威脅。出于安全方面的考量,聯邦國防軍決定中止此次相關飛行任務。所幸,涉事飛機最終安全降落在吉布提基地,機組人員均安然無恙。此后,該飛機已恢復正常運營。
先來介紹一下歐盟的“阿斯匹德”行動。這是一項軍事海軍任務,執行區域涵蓋紅海、亞丁灣以及阿拉伯海,德國方面有多達700名士兵參與其中。2024年2月,該行動獲得歐盟批準。自啟動之后,“阿斯匹德”行動的核心任務便是防范紅海航線面臨的持續性安全威脅,特別是針對近期頻繁發生的商船遭襲擾事件采取應對措施。相關方面表示,自加沙地帶沖突升級后,紅海地區安全局勢持續緊張,胡塞武裝不斷對商船發動襲擊。德國國防部著重指出,此架飛機擁有大范圍的偵察能力,其收集到的數據能夠助力任務指揮部以及各參與國更精準地把握地區安全形勢的變化。
簡而言之,該行動可稱為紅海護航行動。從表面上看,此行動與中國的亞丁灣護航編隊任務性質相似,但實際上,歐盟海軍開展該行動一方面意在控制這片海域,另一方面是為了搜集相關海域的情報。
既然這架飛機是執行該行動的,若事件為真,那么涉事中國軍艦大概率是亞丁灣護航編隊的軍艦。那么問題來了:
首先,所謂看到中國軍艦對飛機進行激光照射的說法,證據何在?近年來,美國及其西方盟友頻繁編造謠言、肆意撒謊,所言往往缺乏可信度,對于這些言論,我們自然不會輕信。甚至,德國的這一指控,更像是“賊喊捉賊”的鬧劇。
再者,軍艦向來被視作移動的國土,中國軍艦在紅海正常航行,德國軍機卻無故靠近,這不是故意來“湊熱鬧”嗎?難道就不怕我們操作失誤把你干下來嗎?
基于中國一貫秉持的和平、不主動挑釁的外交與軍事原則,此次德國軍機若實施了嚴重危及中國海軍艦船安全的行為,中方海軍才會采用激光照射的方式將其驅離。顯然德軍飛機發現中國海軍艦艇后,非法進行抵近偵察,試圖竊取我軍情報。在我方多次發出嚴正警告卻未見成效后,我方使用激光照射手段,成功將該機驅離。
下紅海局勢不穩,美歐多國在該區域聯合行動,中國軍艦正常執行國際護航和區域監測任務。一架德國“民用偵察機”行為異常,頻繁在解放軍軍艦周邊出沒,且未事先通報、協調和識別身份,這種情況不得不讓人提高警惕。
這并非中國首次被西方以“激光”無端指責。2018年,美國宣稱中國吉布提軍事基地用激光照射美軍飛機,中方嚴正聲明指控虛構;2022年,澳大利亞稱其P - 8A巡邏機跟蹤中國艦隊時遭中方激光照射;2024年,菲律賓炒作中國對其塞斯納監視機“發射激光”。經查,這些“激光”事件用的都是“非武器級”激光測距或瞄準裝置。
德國此次強硬姿態或有深層政治考量,或為迎合美國在“印太戰略”刷存在感、彰顯影響力,或配合輿論將中國描繪成“軍事威脅”。其不久前派軍艦穿越臺灣海峽引中方嚴正抗議,如今又借“激光門”事件大做文章,用心不良。
在此奉勸德國及歐洲國家,中歐、中德合作前景廣闊、利益巨大。歐洲盲目隨美對抗中國是自毀前程。德國向美表忠心與中國為敵,若不考慮嚴重后果,一旦美國衰落、影響力收縮,德國作為二戰戰敗國,屢次挑釁中國這個戰勝國和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屆時又怎會有好結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