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高舉“賦能車企”大旗、全鏈路深度參與的鴻蒙智行,近期悄然釋放出關鍵信號——放權!
近期,智界、享界、尚界三大品牌正由合作車企籌備建設專屬銷售渠道的消息不脛而走,一系列動作表明,華為包攬產品設計、生產管控乃至銷售主導權的時代正在翻頁。
“界”字輩各自定位不同,“分灶吃飯”確是大勢所趨,但這盤棋局真如表面般簡單嗎?
渠道分家
關于華為調整汽車業務架構的消息目前正在持續發酵,業界迅速解讀為華為正向車企移交“三界”銷售與售后主導權。然而深入觀察可見,華為并未徹底放手,此舉實為拓寬銷售通路、精準覆蓋多元用戶需求的戰略延伸。
簡言之,“三界”自建渠道并非華為退場,而是在其既有網絡基礎上,借力車企資源進一步織密銷售網絡,完善終端布局。
在“界”字輩中,問界率先完成渠道獨立,該品牌以用戶中心模式構建專屬門店。今年5月,智界與尚界緊鑼密鼓召開經銷商招商大會;6月,享界獨立建網計劃亦浮出水面。脈絡清晰可見,繼問界之后,“三界”分網已是箭在弦上。
從統一銷售到分網運營,華為的轉身果斷而務實。當品牌矩陣擴大,統一渠道必然面臨定位混雜與資源內耗。分網不是撤退,而是以退為進,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車企直面用戶,華為專注技術賦能,這或是智能化時代更可持續的合作范式。
分網勢在必行
盡管與已具規模的問界相比,智界僅2款車型在售,享界僅1款,尚界首車猶未面世,獨立建網成本壓力顯著,但若放眼長遠,“界”字輩分網實為必然選擇。
從面向大眾的尚界到對標百萬豪車的尊界,鴻蒙智行品牌陣營持續擴容,而“界”字輩產品定位重疊的風險亦正在加劇。以30萬級市場的問界M7(參數丨圖片)與智界R7為例,雖前者強調家用,后者側重運動,但核心技術同源性與價格高度接近,實際上,這已造成用戶認知模糊與內部資源爭奪。
問界已在25-50萬級新能源SUV市場占據高地,其余品牌若想切入同價位市場,不僅面臨外部勁敵,更需直面兄弟品牌的競爭壓力。由此來看,獨立建網恰是破局關鍵,這一操作不僅可拓展渠道縱深,更能依托車企本地化運營優勢,在銷售策略、服務體驗及營銷調性上塑造獨特品牌形象,強化消費者對鴻蒙智行“同價不同質”的清晰認知。
再者,鴻蒙智行將今年的銷量目標鎖定為100萬輛,但上半年僅完成 20.52 萬輛,完成率不足 21%。盡管問界 M8、M9 等高端車型表現亮眼,但智界、享界等品牌的銷量貢獻微乎其微,致使鴻蒙智行下半年壓力陡增。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多渠道并行、擴大終端覆蓋半徑與服務能力已是勢在必行。通過車企自建渠道,華為有望將銷售網絡覆蓋從一二線城市下沉至三四線市場,這種 "廣撒網" 策略,或許能在下半年為鴻蒙智行帶來新的銷量增長點。
華為真的放手了嗎?
賽力斯借問界分網贏得渠道自主權,奇瑞、北汽亦將借專網建設提升話語權重。從強勢主導到適度放權,看起來華為的“權力讓渡”或將帶來雙贏局面。但是,目前輿論場上還是有一些擔憂的聲音存在,比如放權之后,鴻蒙智行與車企的黏性靠什么維系?
個人看來,答案顯而易見,那便是華為無可替代的技術護城河。此次調整看似華為退后一步,實則緊握核心命脈。鴻蒙智行的品牌背書與全棧技術賦能仍是車企難以割舍的硬通貨。一言以蔽之,技術綁定構建的生態黏性,遠比銷售權控制更為牢固持久。
當然,華為這番操作也并未是萬無一失。當問界、智界、享界各自為戰,鴻蒙智行的統一技術標簽可能被稀釋,跨品牌協同效應或將減弱。說到底,華為的破局關鍵還是在于需要持續擴大技術代差,唯有讓鴻蒙與智駕始終保持行業代際優勢,才能確保技術共同體與品牌差異化的雙軌模式行穩致遠。渠道可分流,但技術根基不能松動。
此外,經銷商生態的平衡也至關重要。分網模式下,經銷商需押注單一品牌前景,決策風險陡增。對此,鴻蒙智行選擇以靈活策略應對,一方面允許已入網或符合條件者維持多品牌并網經營;另一方面開放單一品牌專網申請。這種專網與并網并行的機制,既賦予了經銷商自主選擇權,又維系了渠道生態的穩定與活力。談到這里,我們不得不佩服華為對復雜利益格局的精細把控
車叔總結
總的來說,華為此次銷售權讓渡,標志著其早期鴻蒙智行統一渠道的理想化藍圖已讓位于現實的競爭生態。分家已是必然,而分家后的路,將由各車企憑渠道實力親手開拓。華為則以技術為基,在幕后編織一張更宏大也更堅韌的生態之網。這場汽車業渠道變革的大戲,幕布才剛剛拉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