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春秋時,孔子常常主持葬禮。
學生子貢問:“老師,你為什么重視葬禮?”
孔子回答:“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
是的,人死了,也要體面一些,不是草草收場。
孔子還說過:“國之大事,在祀與戎。”
《禮記》中也強調:“祭不欲疏,疏則怠,怠則忘。”
不管是文獻記載,還是古代名人的言辭,都體現了一個特點,就是老人過世,是隆重的事情,需要一系列的流程。
孔子過世之后,子貢主持葬禮,按照父親的葬禮標準進行。正所謂,一日為師終身為父。
大家穿著喪服,奏響哀樂,接受來自四面八方的人的悼念。
葬禮之后,子貢和弟子在墳墓旁邊守孝多年。子貢守孝了六年,還在墳墓旁邊修建了房子。
古代的帝王,葬禮也很隆重,耗費時間很長。
比方說,明代朱棣過世后,皇子皇孫和后宮妃嬪們,穿喪服、斬衰27個月。在京的官員,在聞喪的第四天,穿服衰27天。
就是普通老百姓,也有頭七,七七的說法。七七四十九,也就說明,葬禮過程,要四十九天之久。
02
一晃,封建時代已經過去了,人們進入新社會,也接受了很多新觀念。
就我的老家而言,葬禮的時間、程序,一再被壓縮。
上世紀八十年代,村里有老人過世,幾乎是全村人都來幫忙。男人們組織抬棺材的隊伍,也負責挖坑,女人們負責做飯,裁剪白色的麻布。
一些少年,也被安排借桌子凳子、飯碗等。
好幾家的柴米油鹽,壇壇罐罐湊一起,才把宴席搞定。
老人的子女,也會請村里的先生主持大局,還請一些吹嗩吶的專業人士。
葬禮一般要七天。
落葬的那一天,村里人,遠方的親戚,都到場了。
其實,讓老人面對生死、家人感受生死離別的過程,還長久一些,可以追溯到老人做棺材的第一天。
很多家庭,在老人五六十歲的時候,就準備了棺材。大家都認為,這棺材準備的過程,是沖喜,是帶來老人健康的做法。
棺材做好了,子女都會聚一起,舉行一個簡單的儀式,對老人進行祝福。
棺材長期擺放在廳堂,或者祠堂。條件不太好的家庭,就放在牛欄等地方。反正,常常可以看到。
大家看到棺材,就會想起老人過世了,就躺在棺材里。從而就起到了“適應老人離開”的作用。
家中有幾位老人,就多準備幾副棺材。生離死別,就變成了家常便飯一樣。
這幾年,村里的葬禮情況,發生了巨大的改變。
第一,進城的人,慢慢適應火葬,就在縣里的殯儀館搞定。幾個關鍵的親友到場,送一程就可以了。
第二,在村里的老人,其子女都外出打工。給老人落葬,也是來去三五天。請專業隊伍,落葬就是掏錢而已。
第三,準備棺材的情況很少了。萬一要棺材,去某集市的棺材店去買。
每到過年,我回老家,陡然會發現,一些老人過世好幾個月了。
葬禮,也變成了一件“不動聲色”的事情,一點牌面都沒有,村里人也不麻煩村里人。
甚至村里有了一日喪。老人過世當天,請一個專業的隊伍,落葬了,壘砌一個墳堆。第二天,大家各自忙碌,繼續外出打工。這速度,你似乎都沒有機會察覺到離別的哀傷。
03
為什么大家達成共識——人去世兩三天內,就倉促完成呢?
從客觀上來說,親戚都各奔東西,同村的人,也走散了。要聚攏是很難的。索性,大家就不喊幫忙了。
也有一些人,喊也不來,在幾百里之外。不喊,反而是彼此的尊重。
老人的子女也在不同的地方打工。
大家都忙,請假也是很難的事情。尤其是工廠里,三天假期,都已經夠客氣了。
從經濟上看,一個家庭就能夠支撐起喪禮了,不要幾戶人家湊錢,湊桌子凳子等。
很多地方,為了促進經濟,專門組織了葬禮隊伍,隨喊隨到,給錢就辦事。也真正搞活了地方積極。
至于隨禮方面,大家也不太在乎了。禮尚往來,并沒有人占到便宜。不喊對方,自然不欠人情。
從主觀上說,越來越多的人,接納了殯葬改革的各項措施。還看到了殯儀館的便捷。
農村的老人,到殯儀館去,也很常見。
人們的思維,越來越開放;對于儀式的變化,也非常包容。
老人走了,何必去麻煩子孫太多。簡單的葬禮,子孫不遭罪。
從制度來觀察,一些退休老人,落葬之后,火化之后,馬上銷戶,還能夠領到一些補償。
速速辦理,也是很有必要的。補償到了,子女好坐等分錢。
大部分的人認為,這一切,都符合厚養薄葬的大道理。
04
其實,在兩三天辦完葬禮的背后,是不符合人的思維,情感的轉換等。
子女在安葬老人之后,因為送別的過程很短,接下來很長時間都走不出哀思。尤其是老人的老伴,似乎是陡然就丟掉了靈魂。
一些親友,都沒有到位,送最后一程。也確實是遺憾。說起老人過世,大家都不相信,無法接受。
匆忙的葬禮,顯得人情太冰冷了。好像人的生老病死,都是機械化的生產一樣。就像一個工業產品,從出廠到銷售,最后隨手丟到垃圾桶里。
和葬禮有關的儀式,節日,也不應該被忘記。頭七應該做什么,清明、忌日是什么,應該被后人記住。
人這一生美好,不在于走得多快,而是走得多慢。
老人在的時候,多一些陪伴,說一說遺愿,避免子欲養而親不待。
老人走的時候,多那么幾天,和親友告別,讓子孫走出哀傷,習慣沒有“他”的日子。
有人說:“一個生命的逝去,一份記憶的封存,背后是對生命價值的思考。”
誠然,一個人在社會,是一粒塵埃,在家卻是一座山。
人走了,家人應該給他畫一個比較圓滿的句號。
作者:布衣粗食。
文中配圖來源于網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