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沈戰役蔣軍一敗涂地,蔣介石氣得七竅生煙,恨不能馬上把東北“剿總”總司令衛立煌“軍法從事”,最后卻只能咽下這口悶氣:遼沈、淮海兩戰皆敗,桂系趁機發難,老蔣已經顧不上處置衛立煌了。
衛立煌接替陳誠指揮東北蔣軍,并沒有完全消極避戰,他也有自己的戰略設想,但他的設想與老蔣的企圖背道而馳,老蔣甚至想讓杜聿明直接架空衛立煌,一場大戰三易主帥,犯了兵家大忌。
據時任“國防部”第三廳(作戰廳)中將廳長的郭汝瑰回憶,蔣介石和衛立煌當時分歧的焦點,就是固守待變還是主動出擊,作為戰役計劃的制定者,郭汝瑰認為老蔣的主動出擊想法并不全錯,“衛總”的固守策略也有巨大漏洞,不管聽誰的,蔣軍都必敗無疑。
國民黨軍隊在解放戰爭中每戰必敗,并不完全是戰略戰術失誤,而是民心盡失、軍心渙散、高層內斗、將領違令,這都犯了兵家大忌。
我們用《孫子兵法》來逐條對照,就會發現蔣介石要為他們的東北之敗負首要責任:“不知軍之不可以進而謂之進,不知軍之不可以退而謂之退,是謂縻軍。不知三軍之事而同三軍之政者,則軍士惑矣。不知三軍之權而同三軍之任,則軍士疑矣。三軍既惑且疑,則諸侯之難至矣。是謂亂軍引勝。”
陳誠、衛立煌、杜聿明和其他兵團司令乃至軍長師長也不是一點責任都沒有:“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能而君不御者勝。此五者,知勝之道也。 故曰: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
細看看戰爭解讀文章的讀者諸君,對《孫子兵法》自然也是了然于胸,不用筆者解讀,大家也能看出當年蔣軍把不該犯的戰略戰術錯誤犯了個遍。郭汝瑰總結得出結論:老蔣和衛立煌的分歧焦點就是糧食,就是衛立煌認為自己有足夠的武器彈藥和糧食能守得住戰略支撐點,老蔣則認為不主動尋找戰機只靠防守,長春與沈陽、錦州都撐不了多久——不被打死,也會被餓死。
1948年7月長春被圍,糧食彈藥全靠空投補給,蔣軍雖然有空中優勢,但是要想用空投維持數萬甚至十數萬、數十萬軍隊的糧彈供應,還是萬萬不可能的——當年除了美軍,沒有任何一支軍隊有那樣的空中運輸能力。
老蔣的運輸機原本就沒有多少,只好雇傭民間航空公司,由“飛虎隊”轉型的陳納德航空隊就成了“運輸承包商”,而承包商是按次數收錢的,老蔣實在付不起錢了,郭汝瑰回憶:“陳納德索運費甚多,幾乎要支出國民黨全部軍費的二分之一。(本文黑體字,均出自郭汝瑰《蔣介石與衛立煌的戰術分岐》)”
陳納德大發戰爭財,當然是希望這場仗打得越久越好,但是老蔣卻撐不住了,他屢次電令長春守軍突圍、衛立煌派兵接應,但是鄭洞國和衛立煌都拒絕服從命令:“長春回電都認為突圍會被殲滅,衛立煌也不肯干,總說東北被分割為三段,在沈陽他們只有二十一個師(實有二十四個),能堅守沈陽;要出去,則兵力不足。如果與錦州兵力合在一起,還可考慮。”
長春的鄭洞國不肯出來,沈陽的衛立煌也不肯打過去,最后衛立煌提出了一個折中方案:放棄錦州,退守錦西機場及葫蘆島海港,以七個師駐守,抽出七個師由葫蘆島海運營口登陸,再從承德抽調傅作義的第十三、三十五軍,大家分進合擊到長春外圍接應鄭洞國。
傅作義表面上答應調兩個軍過去,實際是一兵一卒都不想動。傅作義肯定是讀過孫子兵法和三十六計的,他想出了“偷襲石家莊”的“圍魏救趙”之計,讓老蔣找不出理由再從他那邊調兵。
老蔣好說歹說,傅作義才答應調第九十二軍和已經在煙臺的第三十九軍去葫蘆島,但自己的嫡系部隊三十五軍堅決不動。
老蔣得到傅作義的承諾,滿心歡喜第飛到沈陽讓衛立煌出兵,結果從衛立煌到兵團司令官、軍長,沒有一個肯服從命令離開沈陽防御圈,這時候雙方分歧的焦點就出來了:“衛立煌還堅持他的一貫主張,說沈陽每月可造步機槍、大小口徑炮若干,防御圈內農田可產高粱米若干,可以保證軍食,如再堅守一年,他的軍隊可以轉弱為強;蔣介石指出此糧食不足情況,說沈陽成為長春第二,他無力空投。”
蔣家王朝已經沒有余糧,各地搶米風潮不斷,即使老蔣能從老百姓口中搶到糧食,也運不到遼沈。
老蔣說自己不能給衛立煌運糧食,還真沒說假話,但衛立煌卻沒說實話,郭汝瑰已經調查清楚了:沈陽地區剛剛遭受蟲災,高粱米的收獲只有兩成,不外調糧食的話,老百姓都得餓肚子,哪有余糧充軍糧?
實事求是地說,蔣宋孔陳四大家族富得流油,但是蔣家王朝的國庫早就空了,老蔣實在拖不起了,所以他一直希望衛立煌能像模像樣地打幾仗,這樣才好再去請求美援助。
事實證明,長春守軍就是餓得受不了而投降的,后來的淮海戰役,杜聿明和邱清泉李彌兩個兵團,也是餓散的。
大軍未動糧草先行,這個連古代末流將軍都知道的常識,衛立煌不可能不知道,他之所以堅守不戰,還是不想在內戰中表現得太過積極——他其實比老蔣更清楚:所謂的“秋糧”根本就指望不上,今冬都過不去,就更別說支撐一年了,至于兵工廠能生產多少槍炮彈藥,那得有原料和人工才行,大家連飯都吃不上了,誰給你干活?
東北“剿總”副總司令兼第一兵團司令官、吉林省主席鄭洞國在《從猖狂進攻到放下武器》(全國政協《文史資料選輯》第二十輯)中回憶,長春被圍之初,高粱米只幾元一斤,后來竟漲到一億元一斤,還發生了拆房屋、挖馬路(取瀝青作燃料)準備過冬的事情——軍隊拆的當然不是兵營,而是老百姓的房子,至于老百姓怎么過冬,鄭洞國管不了:“我雖有命令禁止,但在那種情形下,命令等于虛文。”
當年的蔣軍已經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我軍以農村包圍城市,從根本上斷絕了敵人的糧食補給,所以不管是蔣介石的急于求戰,還是衛立煌的固守待變,都解決不了糧食問題。
熟悉那段歷史的讀者諸君,看了郭汝瑰及相關將領的回憶,是否也發現了蔣軍必敗的真正原因?在您看來,老蔣和衛立煌的戰術分歧,誰的錯誤更大?在當時的情況下,扭轉戰局是完全沒有可能的,老蔣和衛立煌、杜聿明還有什么辦法,能讓蔣軍的損失小一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