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智能手機等消費需求持續旺盛,帶動近4年互聯網和相關服務業投資年均增長21.9%、通信設備制造業投資年均增長11.2%。
在7月9日國新辦舉行的“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上,國家發展改革委主任鄭柵潔表示,再有不到180天,“十四五”將收官。總的來看,在黨中央、國務院堅強領導下,這五年取得了新的開創性的進展、突破性的變革、歷史性的成就,中國已成為世界發展最穩定、最可靠、最積極的力量。
鄭柵潔表示,回顧“十四五”這五年,遇到的困難問題比預計的要多,取得的成果成效比預期的要好。
● 中國還是全球第一制造業大國、第一貨物貿易大國、第一外匯儲備大國、第一能源生產大國、第一人力資源大國,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的中等收入群體、社會保障體系,建成了全球數量最多的5G基站,類似的“第一”“最大”“最多”還有很多……
● “十四五”以來,我國每年制造業增加值都超過30萬億元,我國連續15年穩坐全球制造業“頭把交椅”,200多種主要工業品產量世界第一, 中國不能造的越來越少、能造的越來越好……
● 我國擁有全球最大的高速公路網、高鐵網、港口網、城市軌道交通網、輸配電網、寬帶網,也擁有全球數量最多的風電裝機、光伏裝機、充電樁、快遞網點等……
● 我國擁有全球規模最大的研發人員隊伍,全球百強科技創新集群數量達到26個、占比全球第一,高新技術企業超過46萬家,我們有了自主研發的高性能芯片和操作系統、有了賦能千行百業的AI大模型、有了能大幅提高生產效率的機器人,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都在加快落地和實現……
國家發展改革委秘書長袁達介紹到,中國擁有超大規模且極具增長潛力的國內市場,內需始終是中國經濟發展的主動力和穩定錨。沒有強大的國內市場,就沒有穩定向好的中國經濟。其中,在投資消費方面相互促進。一方面,市場消費的擴大,通過產品生產、配套建設等渠道帶動投資,比如5G、智能手機等消費需求持續旺盛,帶動近4年互聯網和相關服務業投資年均增長21.9%、通信設備制造業投資年均增長11.2%。另一方面,有效投資的增加,通過生產等鏈條促進居民就業增收,提高了消費能力,也通過完善設施、優化環境等改善消費條件,直接促進了消費,比如2024年底全國充電基礎設施總量已達到1281.8萬臺,有效支撐了新能源汽車大規模普及。
在回答記者提出的我國科技創新發展方面還有哪些成果時,袁達表示,“十四五”期間,我國科技和產業創新成果層出不窮,創新已成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主要驅動力,新質生產力正在全面改變我們的生產生活方式。感受最深的有五個方面,也就是“五個加速”:
第一是研發投入加速增長。從整體看,2024年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占GDP的比重達到2.68%,規模增加到3.6萬億元,穩居全球第二。從主體看,企業是研發投入高增長的主要力量,企業研發投入占比超過77%。從標桿看,深圳作為創新標桿城市,研發投入占GDP的比重達到6.46%。這都說明,中國正從全球制造中心大步邁向全球創新中心。
第二是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速突破。比如,2024年集成電路年產量比“十三五”末增長72.6%,增加約1900億塊,越來越多的產品裝上了“中國芯”;核電、高鐵、船舶與海洋工程等裝備取得新突破,人工智能、量子科技、載人航天、深空探測等領域創造了多個全球“首次”和“第一”。中國創新正在給我們帶來越來越多的驚喜。
第三是新興產業加速壯大。比如,2024年我國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比“十三五”末增長42%,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增長73.8%,占GDP比重達到10.4%,提高2.6個百分點。又比如,2024年我國累計在研創新藥達到4000余款,約占全球30%。
第四是人才創新活力加速迸發。我國人力資源總量、科技人力資源總量、研發人員總量世界第一,科學、技術、工程、數學專業畢業生每年超過500萬。這種人才儲備為技術突破提供了堅實基礎,成為創新活動的源頭活水。
第五是中國式創新生態加速形成。中國企業正以前所未有的熱情,積極打造并深度融入開源生態,促進技術創新和應用發展“雙向賦能”,形成了全球獨特的技術發展路徑和創新生態系統。比如,我們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推動人工智能進入千行百業、千家萬戶,行業深度垂直應用成為鮮明的中國特色。
編輯:曉燕
指導:辛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