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投資報記者 張璐璇
在經歷了數年的低迷后,港股市場在2025年上半年終于交出了一份不錯的成績單。恒生指數、恒生國企指數和恒生科技指數上半年分別上漲了20%、19.05%和18.68%,領跑全球。與此同時,港股IPO市場異常火爆,上半年新股首發募資金額超千億港元,已經超過去年全年的水平,時隔四年重返全球首位。
有機構分析認為,2025年上半年港股IPO的強勢復蘇,是政策優化、資本回流、優質企業供給增加和市場信心修復共振的結果,預計下半年的市場熱度還將延續。
港股IPO融資額重回千億
據Choice數據統計,2025年上半年,港股一共有42只新股IPO上市(不包括收購合并),較2024年同期增長了40%;新股首發募集資金累計約1071億港元,已經超過了2023年全年的463億港元、2024年全年的879億港元。
金融投資報記者注意到,港股IPO募資額在5月達到單月峰值,上市公司數量則是6月最多。具體來看,5月共有10家公司上市,募資金額超過570億港元,這主要歸功于寧德時代和恒瑞醫藥兩個大項目的落地。Choice數據統計,寧德時代港股IPO募資409.63億港元,恒瑞醫藥港股IPO募資113.62億港元,截至目前排名2025年港股IPO募資規模前二。6月共有15家公司上市,募資金額接近280億港元,當月上市的海天味業募資規模超過100億港元,三花智控募資規模也超過90億港元。
除了上面提到的四家,截至目前,排名2025年募資額前十的還有蜜雪集團(39.63億港元)、赤峰黃金(32.45億港元)、新吉奧房車(30.48億港元)、南山鋁業國際(23.78億港元)、古茗(20.22億港元)和布魯可(19.14億港元)。
分行業來看,上半年來自醫療保健、可選消費、日常消費行業的新股分別有10家、8家、7家,加起來占比過半。
港股“打新”賺錢效應回升
上半年港股市場表現優異,港股“打新”的賺錢效應也隨之回升。據Wind數據統計,上半年在港股上市的新股的上市首日破發率為30.2%,比2024年全年的35.7%又有所降低,延續自2021年創出45.7%峰值以來的下降趨勢。
具體到個股表現,上半年在港股上市的新股首日表現最好的是映恩生物-B,首日漲幅達到116.7%;然后是藥捷安康-B,首日上漲78.71%;此外,云知聲、蜜雪集團、佰澤醫療、布魯可、滬上阿姨等7只個股上市首日的漲幅超過40%。記者注意到,首日漲幅排名靠前的個股多數來自生物醫藥、新消費等近期港股大熱賽道,蜜雪集團上市以來漲幅超過160%,同為新茶飲品牌的古茗上市以來漲幅超過180%。
賺錢效應回升,港股IPO的認購也十分火爆。據記者粗略統計,布魯可、蜜雪集團、滬上阿姨、藥捷安康-B、IFBH五家公司的網上發行有效認購倍數超過1000倍。其中,布魯可公開發售獲得超過6000倍的超額認購,融資認購金額超過8000億港元,申購一手中簽率為10%。現象級IPO蜜雪集團的融資申購倍數達到5324倍,認購金額達到1.84萬億港元,申購一手中簽率也是10%。
影響港股IPO的核心驅動力
香港交易所董事總經理徐經緯指出,香港對內地企業上市融資具有獨特優勢,即獨特的投資人結構使企業能夠接觸多元投資者群體,同時借助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和“超級聯系人”的優勢,助力企業拓展國際業務。此外,香港上市制度改革為創新科技企業提供了更寬闊的融資道路,通過以高透明度的規則作為基礎的審批制度、優化新上市申請審批流程、推出科企專線、增設針對特專科技公司的18C政策等措施,持續提升上市確定性。徐經緯此前在出席活動時表示,港交所將繼續提升上市制度的適應性和透明度,加強與內地監管機構的協同配合,推動跨境信息對接和監管互認,降低內地企業赴港上市的制度性門檻。
從機構的角度,長江證券認為,2025年港股IPO市場火爆的核心驅動力來自政策制度紅利、港股市場活躍度上升、企業國際化的內在融資需求這三方面。政策方面,中國證監會推出5項鼓勵內地龍頭企業赴港上市措施,港交所也優化規則并設立“科企專線”為生物醫藥和AI等特專科技公司提供上市便利,顯著降低了上市門檻。此外,地緣政治的不確定性也促使部分企業選擇香港作為替代或首選上市地。市場層面,港股本身在2025年表現強勁,其“新經濟”行業占比更高,更契合行情主線,且紅利資產估值普遍低于A股,更具吸引力;同時南向資金持續流入,極大提升了市場流動性和活躍度。企業需求方面,內地企業加速海外擴張,亟須通過香港市場籌集資金用于海外產能建設、品牌推廣及研發;此外,港股匯聚了外資和熟悉內地資產的南向資金,后者在新興產業的持股比例提升,有助于企業獲得更合理的估值和更強的流動性支持。
關注A股企業赴港上市可能帶來的投資機遇
A股上市公司赴港IPO的熱潮尤為值得關注。據記者粗略統計,2020年—2024年赴港上市的A股公司數量分別為3家、2家、4家、1家、3家,而2025年光是上半年赴港上市的A股公司數量就達到了8家,分別是南山鋁業、三花智控、海天味業、吉宏股份、恒瑞醫藥、寧德時代、鈞達股份和赤峰黃金。此外,2024年二季度以來,已有60多家公司公告計劃赴港上市,其中40多家已經在遞表階段。
錦天城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馬茜芝指出,隨著港股市場的活躍和A+H上市企業數量的持續增長,這一模式對內地企業上市融資的吸引力不斷增強。馬茜芝認為,A+H上市在以下幾個方面具有顯著優勢:首先,港股資本市場的活躍為內地企業提供了更多融資機會;其次,內地和香港兩地的政策支持為A+H上市創造了有利條件;此外,A+H上市模式不僅幫助企業拓寬融資渠道、降低融資成本,還助力企業開拓海外市場、提升國際知名度。同時,通過引入基石投資者和優化股東結構,企業能夠進一步提升市場競爭力。
從投資的角度,長江證券建議關注龍頭企業赴港上市為A股帶來的機遇。歷史數據顯示,A股企業赴港上市前,股價往往有較高的上漲概率,2025年初以來上漲行情尤為明顯。不妨以赴港上市事件作為驅動因素,以此構建策略,提前布局A股上市公司。此外,龍頭企業赴港上市后的“入通”機遇也值得關注。歷史數據顯示,有機會進入港股通的潛在公司在“入通”前的上漲概率較高,特別是電力設備、國防軍工、農林牧漁、商貿零售等行業的相關公司。
中資券商占據港股保薦市場主導地位
2025年上半年的港股保薦市場呈現中資機構主導格局。上半年保薦規模排名前五的機構里有3家是中資機構,其中中金公司以保薦13單、保薦規模214.6億港元的成績居首,排名第二的華泰國際保薦9單、保薦規模133.9億港元,中信建投保薦了3單,保薦規模超過110億港元,排名第四。新浪財經上市公司研究院認為,中資券商在港股保薦市場的崛起,一方面得益于港股IPO中A股企業赴港上市項目增加,中資券商對A股公司的資源積累更具優勢;另一方面也與近年外資機構活躍度降低,外資中介對海外投資者的覆蓋優勢削弱等因素相關。
從遞表企業披露的保薦信息看,中資機構也占據上風。據粗略統計,中信證券國際、中金公司、華泰證券的保薦數量分別為62家、57家、25家,成為保薦“主力軍”;中信建投、國泰君安、招銀國際等中資機構的保薦數量也都超過10家。
展望下半年,德勤中國認為,若當前利好的市場態勢能夠持續,2025年香港市場的融資規模將超出此前預期。普華永道認為,下半年港股IPO會繼續保持升勢,預測2025年全年將有90—100家企業在香港上市,籌資金額有望超過2000億港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