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組織“游學”或“夏令營”,總是有一些擔心。
不要說各種麻煩事,小朋友的安全如何保障是一個問題。盡管我沒有小孩,還是會帶入某種家長視角來看問題。
這次“原道讀書”的小朋友們來到成都,他們的間歇日會在書店改作文,有時候也在書店聽講座。
我也全程跟著他們在成都的行程,讓我對“游學”有了新的認識。
在彭鎮,他們上午在觀音閣采訪老板李強。《經濟學人》雜志和其他世界級媒體,都采訪過這個老板,王笛老師也多次提過他。他是一個老油條了,想從他身上問出什么可不容易。
“老板,你為什么一直戴著耳機?”
一個小朋友問他。別說,這還真是一個好問題,也許只有小朋友才問得出來。因為帶隊老師明確告訴他們,進茶館后要注意細節,注意色彩,注意聲音。
“我很早就戴著耳機了,這是對客人的尊重,有時候……”
老板的套話這時候有一點失靈。他講述自己經營觀音閣老茶館的歷史,90年代,他從供銷社那里租過來,“供銷社,你們知道什么是供銷社嗎?不知道的話可以問一下你們父母。”我發現,他也要調整策略。
游學團分成四個小組,我跟著其中一組。這一天,每個人有100元經費,包括自己的所有花銷,還要包括我的,我有點過意不去。
看他們小聲討論中午吃什么,幾個人協商點什么菜,我又覺得這個環節設計得很有價值。
八九個人一組,要達成一致非常不容易,這本身就是一個協商、思考、做出決定和承擔責任的過程。父母們應該欣慰,走出家門的孩子,其實不但能照顧好自己,也在學會照顧他人。
有一個小組的人說,他們吃到了洗碗用的鐵絲球上的鐵絲。他們協商后決定維權,“我們去投訴吧……”
對個人或者家庭旅行者而言,這樣的體驗非常鬧心,而小朋友們可能有不一樣的看法。他們這個游學的核心任務是寫作,所以獲得一些能夠寫作的內容是最開心的。
下午是以小組為單位“自由探索”,我跟著一個小組(他們有一個任務是要照顧好我)去了一個茶館采訪。老板娘非常強勢,碾壓了我們。“你們進門的第一件事就是要自我介紹,如果我知道你們是中學生,收費肯定會便宜……”
她開啟了教導模式,我們只有坐在那里聽。原來她是從北京來的,以前在中關村開一個咖啡館,后來到成都開餐館,虧了很多錢。“在成都搞餐飲太難了……”一位男生還是抓住機會提問了:“開茶館和餐館有什么不一樣的?”
我看他們個個虎視眈眈的樣子就覺得想笑。他們睜大眼睛,隨時在尋找素材。
如果停下來休息,他們拿出手機,那不是在玩游戲,而是在記日記。
因為每一天大家都要提交日記,符合要求可以領取稿費。當天字數最多的人,會被評為“封面人物”,會有專門的獎勵。
前天的封面“人物”,寫了3400字。因為不準“抄襲”和過多“引用”,你能寫出更多的字,本身就代表著進步。
我第一次見到他們是在天府機場。成都暴雨那天,我去機場和他們匯合,然后一起乘坐大巴,去宜賓李莊開始游學的第一站。在機場我見到了“原道讀書”的村長,問他孩子們在哪里?“他們在寫日記”。村長給我指了指。
那是肯德基的外擺區,三十多個小朋友散坐在各處,拿著手機或Pad,在那里敲打。
這讓我認識到“寫作”的神奇之處。把看到、聽到的內容,轉化為文字,這件事原來這么有魔力。
他們將來未必會成為作家,但是毫無疑問,不再存在“寫不出作文”的問題。這種讀、走、寫結合的生活會讓人一生受益——心中逐漸形成一個完整的內部世界。它會越來越大。
更多關于游學的見聞和咨詢,請聯系村長本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