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藝霏
7月9日,極智嘉(HK02590)在港股敲鐘上市,成為“全球自主移動機器人(AMR)第一股”。(AMR,即Automated Mobile Robot)
上市前一天,極智嘉就展示出了極強的號召力,香港公開發售認購133.62倍,國際發售認購30.17倍——創下今年港股國際發售認購最高倍數。
極智嘉今日上市發行股價16.8港元,市值最高達到220億港元,首日收盤股價17.7港元,漲5.36%。
值得一提的是,最近港股熱鬧非凡。僅6月一個月就有20家企業密集上市,今天港股的鑼更是成了最忙碌的崗位,一天內連敲5次——和極智嘉一起上市的還有藍思科技、峰岹科技、大眾口腔、訊眾通信。
機器人也是一片熱火朝天。趁著年初這一波機器人融資潮,機器人企業加快了上市節奏,極智嘉也是其中一個。5月起,已經在A股上市的兆威機電、埃斯頓、石頭科技紛紛赴港準備“A+H”上市,仙工智能、樂動機器人、臥安機器人等也集中向港股IPO發起沖擊。
極智嘉不是最早籌備上市的,也不是上過A股的“A+H”,但是它的動作相當快:6月13日通過IPO備案后,僅用26天就火速上市,拔得“AMR機器人第一股”頭籌。
值得一提的是,日前字節跳動向晚點披露“量產已超千臺”的字節機器人正是AMR機器人。這條成熟賽道上,頭部集中在5-10家左右,成立于2015年的極智嘉,十年來AMR機器人累計量產超56000臺,常年穩定在第一梯隊。
“閃擊”港股的極智嘉為何能領先其他同行上市?AMR機器人賽道有多少機會,為什么互聯網大廠也盯上了?
清華學霸創立,十年跑步進入IPO
極智嘉成立于2015年,總部位于北京。
官方介紹,極智嘉應用機器人和人工智能技術,幫助企業提升物流效率,為客戶提供高效、柔性、可靠的“貨架到人、貨箱到人、托盤到人”物流解決方案以及智能分揀、智能搬運解決方案。目前七成收入來自大陸以外地區,已服務客戶近770家,項目覆蓋零售、鞋服、醫藥、3PL、汽車、鋰電、光伏、電子等行業。
早些年,極智嘉的主要客戶還是零售和電商,代表客戶有耐克、迪卡儂、沃爾瑪、戴爾、蘇寧、永輝等,到了2025年,逐漸擴展到新能源、醫藥、汽車和電子領域。
從誕生之初起,極智嘉就一刻不停地開始融資。2015-2020年,極智嘉保持著每年一輪融資的節奏,2017年更是完成2輪,并且從2017年下半年開始引入美元基金。
極智嘉飛速發展的背后,股東配置可謂“豪華”。不僅有高榕資本、火山石資本、GGV紀源資本、CPE源峰資本、華平投資、英特爾資本、螞蟻等知名機構,部分機構十年間多次加持,基石投資輪更是引入雄安基金、Eastspring、億格給極智嘉“撐腰”。
一路擴張如此順利,離不開創始人鄭勇的個人背景。
2001年,鄭勇畢業于清華大學工業工程專業,隨后2004年同樣在清華完成碩士學業。畢業后,他曾任職于ABB和圣戈班集團,從事國內外供應鏈管理工作,積累了工業自動化與供應鏈領域的實踐經驗。
2013年,鄭勇轉向投資,加入了新天域資本擔任投資經理,負責投后管理,TMT和機器人行業新投資項目。投資人經驗和背景,讓鄭勇看到了機器人行業的機會,直接推動了極智嘉誕生,也給極智嘉的融資過程帶來了不小助益。
2015年2月,鄭勇聯合當時還是清華計算機科學系助理研究員的李洪波創辦了極智嘉。隨后2016年劉凱、陳曦加入,他們兩人當時分別是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工程師、瑞斯康達的光纖通信產品經理。四人之中,李洪波、劉凱都有清華求學背景,是鄭勇的學弟。
十年間,技術背景深厚的四人組成了穩定的創始人團隊。目前,鄭勇擔任董事長、執行董事以及CEO,主要負責整體業務、產品策略管理、組織管理和融資相關事宜。李洪波主要負責技術研發,擔任執行董事、CTO和副總裁,劉凱、陳曦均為執行董事兼副總裁,分管軟件、硬件研發。
招股書顯示,IPO之后(假設未有超配),創始團隊和員工持股平臺總共持有21.12%股權。創始人鄭勇直接持股約6.41%,擁有25.52%的投票權;李洪波持股4.32%,占17.20%投票權;劉凱、陳曦的持股和投票權均為3.04%和12.09%。
實際上,2021年極智嘉曾經沖刺過創業板,當時已經與中金公司簽訂了上市輔導協議,3年后終止。不過極智嘉并未提交A股上市申請,也并未對外披露中止原因。2024年10月主動終止創業板之路后,2024年底轉戰港股沖刺IPO,最終一舉上市。
火熱機器人,離盈利臨門一腳
而之所以極智嘉能領先其他機器人同行上市,關鍵因素可能是收入規模擴大、虧損收窄的速度更快。
一個很明顯的事實是,近期扎堆IPO的機器人公司,基本都還在虧。
招股書顯示,2022、2023、2024三年間,極智嘉營收14.52億、21.43億、24.09億逐年上漲,虧損由8.05億元逐漸降低到4.76億元、1.28億元。與同樣是首次來港股上市、分別在極智嘉前后提交IPO申請的斯坦德、臥安機器人相比,極智嘉財務報表相對而言最“好看”。
能夠發現,即便機器人賽道融資火熱,但機器人企業普遍都是“帶虧沖刺”“帶虧上市”。這與機器人行業整體高投入、長周期的特點有關。
極智嘉是近期遞表企業營收規模最大的,虧損收窄速度最快的,因此脫穎而出。其次是臥安機器人,2024年虧損110萬元,最接近盈利拐點。
AMR機器人這條賽道作為機器人中比較成熟的細分賽道,隨著極智嘉上市、字節跳動宣布入場,也同樣備受關注。
實際上,AMR(Automated Mobile Robot)通常與AGV(Automated Guided Vehicle)合并為一個大品類,原因是產品功能形態比較相似,使用場景也相似——主要用于倉儲物流、制造業的生產流程自動化。
不過AMR定位是機器人,相比依賴預設路徑的AGV更智能,相應地也要求產品具有更強的感知、決策、執行能力。比如AMR 在汽車、3C電子、新能源電池等工廠中替代人工搬運,可以實現精度誤差<2毫米的原材料-產線-成品全流程閉環運輸。在倉儲物流場景,AMR正在接入更多行業,或者提升單項能力。比如眾倉機器人的前移式AMR在礦業倉庫舉升8.5米,替代人工高位作業。
極智嘉倉儲“貨架到人”解決方案示意圖
根據CMR產業聯盟數據、新戰略移動機器人產業研究所統計,2024年中國移動機器人(AGV/AMR)銷售規模為221億,同比增長4.25%,銷售數量為139000臺,同比增長11.2%。
2015-2024中國工業應用移動機器人(AGV/AMR)銷售規模與銷售數量,圖源移動機器人產業聯盟
過去十年,AGV/AMR市場規模增長了超30倍,賽道企業數百家。市場增長快、門檻不高,吸引一批智慧物流和機器人企業入局。
其中涌現一批頭部企業,比如極智嘉、海康機器人、優艾智合、新松機器人、KUKA、仙工智能、迦智科技,占據行業過半份額。據極智嘉招股書稱,若按2024年收入計,公司是全球最大的AMR供應商,已經交付約5.6萬臺AMR,市占率為9%,連續六年保持行業領先。
靈動科技、藍芯科技、ForwardX Robotics也是強有力的后來者,針對視覺SLAM、柔性調度系統做升級,增強AMR智能化程度。
在這種情況下,新來者競爭壓力就更大了,成長空間也更小。比如宣布已經量產千臺AMR機器人的字節跳動,要想和賽道中摸爬滾打十幾年的數百家AMR機器人企業一決高下,不一定具有競爭優勢,很可能“吃力不討好”。不過從字節對外釋放信息可以看出,AMR機器人并非發力重點,其最終目標是具身智能。
總而言之,AMR還在高速增長,依然是最有盈利機會的機器人賽道之一。從極智嘉、海康機器人等企業的產品創新點可以看出,AMR有兩條縱深線:一邊是技術驅動(AI/視覺/傳感器),一邊是場景深化(制造/物流/醫療)。沿著這兩條路線,屆時細分場景“單項冠軍”,或者經濟效益更強、更靠近消費場景的AMR機器人,可能還存在機會。
參考資料:
移動機器人行業 2024年回顧與2025年展望,物流技術與應用,王玉鵬
221億、13.9萬臺-《2024年度中國移動機器人產業發展研究報告》,移動機器人產業聯盟
晚點獨家丨2 年半,字節造出千臺機器人,長期目標是具身智能,晚點
“港交所的鑼不夠用了” 史上首次!5家公司同一天在香港上市 金融大會堂人滿為患盛況罕見,每日經濟新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