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利偉
7 月 6 日,第五屆 “京津冀” 安全生產法治會議暨 “新興科技與安全立法研究” 學術會議在應急管理大學(籌)順利召開。此次會議由北京安全生產法治研究會、應急管理大學(籌)文法學院主辦,北京宣言律師事務所、北京化工大學文法學院、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文法學院聯合承辦,應急管理大學(籌)應急與國家安全法治戰略研究中心協辦。來自京津冀地區的百余名專家學者與實務精英齊聚一堂,圍繞新興科技給安全生產法治帶來的挑戰與機遇展開深入探討。
應急管理大學(籌)文法學院副書記、應急與國家安全法治戰略研究中心執行主任盧芳華主持了開幕式。應急管理大學(籌)聯合黨委副書記、校長任云生,北京市應急管理局原副局長、巡視員賈太保,北京市應用法學研究中心主任白貴秀,河北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陳玉忠,北京市市場監督管理局一級調研員葛玉軍,北京安全生產法治研究會會長、北京化工大學文法學院副院長薛長禮分別在開幕式上致辭,對本次會議的成功召開表示熱烈祝賀。
第一單元主題報告由北京安全生產法治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葉勇主持。中央黨校 (國家行政學院) 應急管理培訓中心教研室主任、博士生導師游志斌教授圍繞《國家突發事件總體應急預案》修訂,探討了修訂思路與主要變化,內容涉及應急體系優化、科技應用強化、響應流程完善,目的是提升突發事件應對能力。中國礦業大學(北京)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曾祥明教授結合總體國家安全觀,對遠洋漁業安全治理體系創新進行闡述,涉及治理體系現狀、面臨的安全問題以及創新的思路與舉措,旨在提升遠洋漁業安全保障能力與治理水平。應急管理大學(籌)文法學院黨委副書記、應急與國家安全法治戰略研究中心執行主任盧芳華聚焦新興科技對安全生產法的挑戰與應對,分析了 AI、物聯網等應用帶來的監管、責任界定等新問題,并提出完善法律條款、強化科技賦能監管、明確主體責任等應對思路,以適應科技發展下的安全生產法治需求。
第二單元主題報告由北京安全生產法治研究會副秘書長趙彩霞主持。北京中安國發信息技術研究院院長張勝生在《AI 時代數據在生產中的風險》報告中,憑借 20 年網絡信息安全從業經驗及對數據全生命周期安全的深耕,剖析了 AI 時代數據采集過度授權、存儲漏洞、模型訓練污染等隱患,并結合 “紅黑演義” 攻防實戰平臺經驗,強調需建立全流程防護體系,其觀點源于對中國移動、華為等企業服務中積累的案例,具有很強的實踐參考價值。河北農業大學李硯忠教授的《新興科技賦能安全生產的問題與對策研究》,系統梳理了 AI 視覺識別、物聯網傳感等技術在安全生產中的應用現狀,如南寧 “AI + 安全生產” 系統使隱患識別漏檢率降低 90%,同時指出技術集成兼容、企業投入成本大等問題,提出數據治理、政府資金扶持等對策,為新興科技在安全生產中的落地提供了路徑指引。北京安全生產法治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葉勇的《安全生產法律盡調實踐》,從法律視角出發,結合豐富實務經驗,分享了安全生產領域法律風險排查的實操要點,從合同條款審查到責任劃分,為企業合規經營、防范法律風險提供了專業指導,助力企業筑牢安全生產法律防線。
當天下午,“應急管理與安全法治學術與實務研討會議” 舉行。該部分分為三個單元,報告人圍繞安全生產法治問題進行了多維度的深入研究匯報,提出了保障人民利益、推動社會發展和促進科學研究的寶貴見解,這些研究成果為今后完善安全生產法治體系、更有效地發揮其作用提供了重要指導,為構建安全、穩定、繁榮的社會環境奠定了堅實基礎。應急管理大學(籌)文法學院副教授盧鼎亮,河北科技大學文法學院法律系主任、碩士生導師徐紅新教授,北京安全生產法治研究會副會長、法學博士李超峰,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博士后趙煒佳,北京中醫藥大學文法學院副教授李潤生等分別對各單元進行評議。
會議現場還舉辦了簽約儀式及優秀論文頒獎,北京安全生產法治研究會與《中國軍轉民》雜志社、司法保護研究院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本次會議共征集論文54篇,經專家評審共選出一等獎3名,二等獎9名,三等獎12名,應急管理大學(籌)黨委常委何本華為獲獎者頒獎。
北京安全生產法治研究會副秘書長趙彩霞主持了閉幕式。應急管理大學(籌)黨委常委何本華在講話中指出,本次會議成果豐碩,學校作為主辦方之一,將吸納會議智慧,深化相關領域研究,助力構建更完善的安全治理體系,并期待與各方攜手,讓共識轉化為前行的力量,在安全生產法治道路上不斷邁向更安全、更美好的明天。北京安全生產法治研究會會長薛長禮指出,本次學術會議聚焦安全生產法治建設與新興科技安全立法,取得了豐碩成果。與會專家從多維度展開深度研討,提出了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賦能社會發展、引領科研創新的前瞻性建議,為完善安全生產法治體系注入了新動能,尤其為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科技應用的安全規制提供了重要參考。
北京安全生產法治研究會將以本次會議為契機,把理論成果轉化為實踐行動:一是筑牢法治根基,加快填補新興領域安全立法空白;二是強化科技賦能,推動智能監管與風險防控深度融合;三是凝聚社會合力,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安全治理新格局,以法治為盾、科技為劍,共同筑牢高質量發展的安全基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