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呼市李女士
吃完外購熟肉香腸、冰鎮飲料
和冰箱里放了好幾天的西瓜后
半夜突然腹痛、腹瀉、嘔吐
拉稀水樣便
吐到后來只剩黃色苦水
赴呼和浩特市第一醫院急診科
確診為急性胃腸炎
隨著夏至的到來,冰鎮西瓜、小龍蝦、冰啤酒、涼拌菜成了夏日餐桌的“標配”,夜市攤、燒烤檔的煙火氣也愈發濃烈。夏季正是胃腸炎的高發期,一場酣暢淋漓的“胡吃海喝”后,可能換來的是腹痛、腹瀉、嘔吐的“腸胃抗議”。
據統計,夏季因飲食不當引發的胃腸炎就診率較其他季節高出30%以上,這些潛藏在美食里的健康隱患,正在悄悄盯上你的腸胃。那么,為什么夏天腸胃更脆弱?夏季如何護腸?為此,記者采訪了呼和浩特市第一醫院消化內科主任常志恒。
為什么夏天的腸胃更脆弱?
細菌繁殖“加速度”,食物變質悄無聲息
夏季高溫高濕的環境,堪稱細菌滋生的“溫床”。無論是常溫放置的剩菜剩飯、切開后未及時冷藏的水果,還是路邊攤未經徹底清洗的涼拌菜,都可能被沙門氏菌、大腸桿菌、李斯特菌等“盯上”。當這些細菌隨著食物進入腸道,輕則引發腹痛腹瀉,重則可能導致食物中毒。
貪涼嗜冷無節制,腸胃功能“打折扣”
冰鎮飲料、冰糕、冰啤酒輪番上陣,一時爽快卻讓腸胃“苦不堪言”。低溫食物會直接刺激胃腸道血管收縮,減弱胃腸黏膜的保護屏障,還會影響消化液的分泌,導致消化功能紊亂。加上很多人喜歡搭配辛辣燒烤、油炸食品,冷熱交替的刺激更容易誘發胃腸炎。
飲食規律被打破,腸道菌群“鬧脾氣”
夏季夜生活豐富,熬夜吃夜宵、暴飲暴食成了常態。腸道菌群本有自身的“生物鐘”,不規律的飲食會打亂菌群平衡,讓有害菌趁虛而入,引發腹瀉、腹脹等不適。
胃腸炎發作的“危險信號”有哪些?
腹痛腹瀉:多為持續性或陣發性腹痛,伴隨頻繁腹瀉,大便呈稀水樣或蛋花湯樣,嚴重時可能帶血或黏液;
惡心嘔吐:進食后短時間內出現嘔吐,嘔吐物多為胃內容物,嚴重時可能出現脫水、電解質紊亂;
發熱乏力:部分細菌感染引起的胃腸炎會伴隨發熱(體溫可達38℃以上)、頭痛、全身乏力等癥狀;
脫水預警:若出現尿量減少、口干舌燥、眼窩凹陷、皮膚彈性變差等,需立即就醫,避免脫水危及生命。
夏季護腸“黃金法則”要收好
飲食衛生是“第一關”
生熟食物分開處理:刀具、砧板、餐具要做到“生熟分開”,避免交叉污染;
食物要徹底加熱:剩菜剩飯需徹底加熱至沸騰,海鮮、肉類等務必煮熟煮透,避免吃半生不熟的食物;
水果現切現吃:切開的西瓜、哈密瓜等水果超過2小時需冷藏,取出后建議切掉表層再食用,避免細菌滋生。
拒絕“貪涼陷阱”,管住嘴更要護好胃
冷飲限量:盡量不要喝大量的冰鎮飲料,從冰箱拿出的食物建議放置10-15分鐘再食用;
少碰“重口味”:辛辣、油炸食品會加重胃腸負擔,建議搭配蔬菜、雜糧等清淡食物,均衡飲食;
夜宵別“超標”:睡前2-3小時避免進食,以免胃腸“加班”導致消化不良。
在外就餐“避雷指南”
選擇正規餐館:避免路邊無證攤點,查看商家衛生許可證,優先選擇“明廚亮灶”的餐廳;
涼菜慎點:夏季涼菜易被細菌污染,盡量新鮮菜品,或自帶消毒濕巾擦拭餐具;
多喝水少飲酒:酒精會損傷胃黏膜,夏季更易引發胃腸不適。
居家預防“小細節”
勤洗手:飯前便后、處理食材前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避免病從口入;
定期清潔冰箱:冰箱并非“保險箱”,需每周清理一次,生肉、蔬菜、熟食分層存放,避免串味污染;
補充益生菌:適當食用酸奶、發酵蔬菜等富含益生菌的食物,調節腸道菌群平衡。
萬一“中招”,別慌!科學應對是關鍵
若不慎出現胃腸炎癥狀,可先采取以下措施:
1
少量多次補水:飲用淡鹽水或口服補液鹽,預防脫水(避免用含糖飲料,可能加重腹瀉);
2
暫時“輕斷食”:嘔吐腹瀉嚴重時,可禁食4-6小時,之后逐漸進食小米粥、面條等易消化食物;
3
謹慎用藥:勿自行服用止瀉藥(如蒙脫石散需在醫生指導下使用),若出現高熱、血便、脫水癥狀,立即前往醫院就診,避免延誤治療。
夏季的快樂,不該以腸胃健康為代價
從一頓規律的餐食
一份干凈的涼菜
一杯溫度適宜的飲品開始
守護腸胃健康
才能盡情享受夏日的“食”光美好
記住
健康飲食不是束縛
而是讓你在每個平凡的日常里
都能安心擁抱生活的煙火氣
來源:青橙融媒呼和浩特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