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落青城憶文星——劉利華文學創作品鑒追思會側記
作者/孫樹恒
一、這場雨是“長生天”的淚水
2025年7月9日,一場淅淅瀝瀝的雨籠罩著青城呼和浩特,仿佛天地也在為一位逝去的文星垂淚。就在這樣特殊的日子里,“劉利華文學創作品鑒追思會”在內蒙古文學館如期舉行。雨水洗過的空氣格外清新,館內卻彌漫著深切的緬懷之情。作為劉利華的朋友,我與他曾在內蒙古第五屆職工文學頒獎大會上一同登臺領獎——他斬獲小說一等獎,我則獲散文一等獎。此前我曾為他寫過文章,如今應邀參加這場盛會,心中百感交集。這場雨,或許正是蒼天對一位用生命書寫歷史的作家的禮贊,既滌蕩著塵世的喧囂,也印證著“沙子淹沒不住金子”的真理,劉利華與他的《長生天》,正如雨中的星辰,雖隱于云層,卻自有其不滅的光輝。
本次追思會由內蒙古自治區通俗文藝研究會主辦,內蒙古呼和浩特市新城區文聯、新城區作家協會承辦。新城區作家協會主席云露以深情而莊重的語調主持了活動,出席的30多位嘉賓中,既有內蒙古自治區通俗文藝研究會的代表、專家學者、作協代表,也有劉利華先生的同事與親友?;顒右潦?,大家共同觀看了介紹劉利華先生生平與創作的視頻,著名評論家李悅、著名作家包斯欽、鄧九剛、邢原平、清蓮和馬永峰、郭曉東、齊達日汗、王夷平、溫靜以及新城區文聯主席郝俊杰等相繼發言,分享他們與劉利華先生的故事及對其作品和精神的感悟。一幕幕影像勾勒出他平凡而偉大的一生,為這場追思會奠定了厚重的情感基調。
二、藍色天路:哈斯烏拉的文學禮贊
“今天的底色是藍色?!眱让晒盼穆撛崭敝飨让晒磐ㄋ孜乃囇芯繒飨⒅骷夜篂趵蠋煹脑捳Z擲地有聲,瞬間抓住了在場每個人的心神。他進一步闡釋道,這藍色是為作家劉利華和他的百萬巨著《長生天》而設,是一條通往天際的藍色天路,寄托著眾人的哀思,相信遠在天上的劉利華,一定能聽到這份來自人間的惦念。
哈斯烏拉老師從“文學創作的歷史厚度”維度,深入剖析了劉利華的文學創作。他指出,劉利華的作品絕非簡單的歷史復述,而是以嚴謹的史料為骨架,以文學的血肉為肌理,展現出對歷史的深刻理解與獨特呈現。“在《長生天》中,我們看到的不僅是成吉思汗的傳奇一生,更是一個民族在歷史長河中的掙扎、崛起與融合。劉利華用三十年的光陰,為我們鋪就了一條通往13世紀蒙古高原的時光隧道,這條隧道的入口是歷史,出口卻是對人性與文明的永恒思考?!?/p>
三、眾人心中的劉利華:鐵骨與柔情并存
在追憶環節,與會嘉賓紛紛暢談心中的劉利華,一個立體而鮮活的形象逐漸清晰。
內蒙古通俗文藝研究會米保林主席首先介紹了劉利華的生平:1962年生于內蒙古通遼,蒙古族,1984年畢業于中央民族大學北方少數民族專業,此后投身內蒙古自治區公安廳,從基層民警到二級巡視員,三十余載警營生涯中,他直面罪犯、守護正義,推動《內蒙古公安》雜志轉型并全國發行,獲公安廳嘉獎無數。而在警服之外,他是筆耕不輟的作家、思辨銳利的學者——中國通俗文藝協會會員、內蒙古作家協會會員,著作涵蓋報告文學、詩歌、政論、小說等多種體裁,《正義的力量》獲自治區第二屆報告文學二等獎,《長生天》更是摘得第五屆內蒙古職工文學創作一等獎,入圍茅盾文學獎初選。
“他身上有股文人的骨氣。”云露是與劉利華共事多年的老友感慨道。在公安廳雜志擔任編輯期間,兩人因業務往來結下深厚情誼,“他對真理的追求近乎執拗,從不盲從權威。討論問題時面紅耳赤是常事,但事后總能以理服人?!痹诩钨e發言中,這種骨氣在學術研究中尤為凸顯。他推翻成吉思汗西征“殺人如麻”的學界定論,考證柯以文位置為黃河與賀蘭山交界處,對蒙古族狼圖騰問題提出“蒙古人沒有狼崇拜”的獨到見解,其論文《蒙古人有沒有狼崇拜》《殷商即女商》等屢獲殊榮。
著名作家鄧九剛回憶起與劉利華的交往:“他是個把時間掰成兩半用的人。白天處理公務雷厲風行,夜晚伏案寫作至深夜,辦公室的燈常常亮到凌晨。一起聊天時,他說凌晨三點都在探討《長生天》中的一個細節,毫無倦意,對書中人物的理解仿佛那些歷史人物就站在他眼前?!?/p>
清蓮和馬永峰、郭曉東都從不同角度對劉利華進行了評價,“是一個低調的人,在哪里遇到,都是那么安靜的一個人”。劉利華的忘年交齊達日汗則講述了他鮮為人知的柔情:“他常說,警察的職責是守護現世的安寧,而文學的使命是照亮歷史的幽暗。辦案間隙,他總愛給年輕民警講草原故事,說‘了解民族的過去,才能更好地守護現在’。”
四、一生只做一事:用生命熔鑄《長生天》
“一生只做一件事,劉利華用生命寫出了《長生天》。”這句話成為在場嘉賓的共識。這部由新華出版社出版的五卷本百萬字巨著,耗費了劉利華38年的光陰——從大學期間萌生創作念頭,到退休后仍逐字打磨,他的人生幾乎與這部作品融為一體。
內蒙古文聯原副主席奧奇從“學術研究的突破價值”維度分析:“《長生天》的創作是一場學術與文學的雙重修行。劉利華既像考古學家般踏遍黃河與賀蘭山交界,他踏遍多地考證,以《克夷門考》給出學界認可答案,對《狼圖騰》中狼崇拜問題提出獨到見解。又像歷史學家般埋首中央民族大學的典籍,梳理成吉思汗時期的每一個重大事件;更像小說家般賦予歷史人物血肉與靈魂。耗費38年創作百萬字巨著《長生天》,勾勒13世紀歷史場景,入圍茅盾文學獎初選,獲《人民日報》海外版稱贊?!?/p>
著名評論家李悅則聚焦作品的文學特色:“其結構布局巧妙,百萬文字如行云流水,故事始終隨人物命運推進,化解了鴻篇巨制易顯冗長的弊端。語言更是簡潔明快,白描手法功力深厚——寫草原風光,‘風過草低,見的不僅是牛羊,還有歷史的腳印’;描人物情態,‘成吉思汗的眼神里,一半是草原的遼闊,一半是戰爭的凜冽’??此破降?,實則醇厚如奶茶,余味悠長。”
著名作家邢原平說,“聚焦成吉思汗的長篇小說《長生天》,恰似一顆穿越時空的星辰,以其恢弘的敘事與深邃的思想,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坐標體系中投射出獨特的光芒。這部作品以成吉思汗的傳奇人生為經線,以蒙古文明與歐亞大陸的碰撞交融為緯線,編織出一幅波瀾壯闊的精神圖譜。它不僅是個人英雄史詩的當代演繹,更是對文明對話、命運與共、生態共生等人類永恒命題的深度詮釋。”
“他為這部書透支了生命?!睆耐獾刳s來的劉利華的同學王夷平哽咽地說,“退休后,他本可安享晚年。倆人頭天晚上還因創作交流了一個多小時,可是第二天,在2024年7月9日,因心梗突發,劉利華猝然離世,享年63歲,而《長生天》已成為他留給世界的不朽遺產。
五、 “我命由我不由天”:一位作家的精神宣言
“我命由我不由天”,這是劉利華常掛在嘴邊的話,也是他一生的精神寫照。在學術研究中,他不盲從權威,敢于推翻“成吉思汗西征殺人如麻”的定論,以扎實考證提出新見;在文學創作中,他頂住題材敏感、創作周期過長的壓力,三十年如一日打磨作品;即便在生命的最后階段,他仍堅持修改《長生天》的細節,說“歷史不能有半點馬虎”。
據介紹,《長生天》以成吉思汗為主線,勾勒出13世紀蒙古高原與世界的歷史圖景,書中有名有姓的歷史人物數百位,從草原牧歌到西征戰火,從中亞風情到中原文明,皆描寫逼真。作品出版后,被《人民日報》海外版等數十家媒體報道,內蒙古電視臺錄制有聲版播出獲獎,部分章節譯成蒙古文連載,影響力逐年擴大。
著名作家包斯欽說,“2019年,《長生天》入圍茅盾文學獎初選,當時的評委之一回憶:“參評作品243部,《長生天》因題材敏感,沖刺受限,但它的史學功底與文學價值有目共睹。劉利華的獨立精神與自由思想,在書中體現得淋漓盡致——他既不刻意拔高歷史人物,也不迎合當下史觀,只堅持自己對歷史的理解?!?/p>
溫靜是從北京趕來的,一個熱愛歷史的年輕媒體人。她說,聽聞劉利華老師離世深感震驚與悲痛。劉利華老師,集警官、作家、學術家三重身份下,展現出堅守、堅韌、堅強的精神,淋漓盡致體現蒙古馬精神。追思會意義不僅在于追思,更在于傳承發揚劉利華老師的精神品質、人格力量及文學史實內核。
對此,劉利華曾在訪談中說:“寫歷史不是為了迎合誰,而是為了還原歷史的復雜。成吉思汗既是征服者,也是文明融合的推動者,這才是‘長生天’的本意——包容萬物,自有公道?!边@種堅持,正是“我命由我不由天”的最好詮釋:命運或許有限,但人可以選擇如何書寫自己的人生。
六、親友眼中的他:鐵血之外有柔情
追思會的溫情時刻,屬于劉利華的妻子楊麗蘭與兒子。楊麗蘭女士眼含熱淚,講述了丈夫不為人知的生活點滴:“我也是學歷史的,我懂他。劉利華堅持創作成吉思汗題材小說,選題宏大有風險,我曾建議調整,他高中時就有想法,大學定下創作目標。他常年以書房為家,睡眠極少,2011年心梗,病后完成《長生天》初稿及論文。因成吉思汗爭議大,他20多年未動筆,考證占創作時長三分之二,有大量筆記、照片等。2013年定稿,2017年輾轉多個出版社后,寄論文及北大教授審稿意見給新華出版社,一周后出版。其作品參評茅盾文學獎落選,在內蒙古職工文學獲一等獎。
她簡要闡釋了劉利華有關《長生天》的重要觀點?!啊堕L生天》共五部,包括稱汗、相爭、統、南下、西征,并非歌頌戰爭血腥,深藏對各民族相互成就的期盼。他所著論文《市井半丘墳》糾正余秋雨對相關詩句的誤讀,論證“市井半丘墳”是中亞等地風俗習慣,而非屠殺,獲認可并被收錄。他還通過史料論證成吉思汗西征、南征時人口減少原因及治理情況,展現歷史真相?!?/p>
劉利華與妻子楊麗蘭結婚34年,用愛情成就事業,以事業升華感情?!八此茋烂C,實則細膩。每次出差,總會給我帶當地的野花;寫《長生天》累了,就會陪我看草原,說我們的根在草原?!?/p>
劉思均則回憶起父親創作的艱辛:“小時候,家里書房的燈總是最后一個滅。”父親耗時30多年創作的成吉思汗題材小說《長生天》2017年面世,反響不錯但未達其預期。因曾致小說5萬字丟失而愧疚,立志推廣該書,以弘揚少數民族文化,不負父親心血。
七、長生天的回響
活動最后,著名朗誦家劉小寧傾情朗誦《長生天》后記選段:“三十八年,我與成吉思汗同行,與草原同行。長生天是信仰,是哲學,更是人性的鏡子。我倒下的地方,終將長出新的草原……”低沉而深情的聲音回蕩在文學館內,與窗外的雨聲交織,仿佛劉利華先生的精神正在這雨幕中升華。
新城區文聯主席郝俊杰說,“劉老師兼具警官、作家、學術家三重身份,作品中體現出堅守、堅韌、堅強的精神,38年歷經坎坷卻堅持如初,蒙古馬精神在他身上展現得淋漓盡致。他的恢宏巨著參與茅盾文學獎角逐,是內蒙古文學界的自豪,凝聚畢生心血。劉利華離世一年,其精神力量仍在?!?/p>
雨仍在下,仿佛在訴說一個寫作者與歷史的約定。劉利華雖已遠去,但他的《長生天》仍在流傳,他的精神仍在影響著每一個熱愛文學、敬畏歷史的人。正如哈斯烏拉老師所說,那條藍色的天路連接著人間與天際,而劉利華與他的文字,將永遠行走在這條路上,被世人銘記。
(作者檔案:孫樹恒,筆名恒心永在,內蒙古奈曼旗人。蒙域經濟30人專家組成員,呼和浩特市政協智庫專家。中國金融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散文家協會會員、 內蒙古作家協會會員、內蒙古茶葉之路研究會副會長,內蒙古詩書畫研究會高級研究員兼副秘書長,大盛魁公司文化顧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