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東西》劇照 圖源網絡
年輕時曾被情緒困擾……
文/東方松林
近來無意中翻到30多年前的日記本,有一篇特別長的日記引起我的注意,印象中我很少有這么長篇大論的記敘:
“昨晚突然冒出一個想法,今天記錄下來。過去我一直把我的煩躁期解釋為生理現象,現在看來也有心理因素,而且很關鍵。
每次的發作都是因為生活瑣事上對他的不滿甚至怨恨,牢騷滿腹;每次發作后的冷戰階段,都對他既愛又恨,都陷入惆悵,都掉進迷惘,都有一種欲愛不能的痛苦,都那么想他、念他,但又都被自尊的鏈條鎖住,從而獨自一人去寂寞、孤獨、絕望,……當兩人終于又重歸于好的時候,又進入幸福的宮殿,感受到愛與被愛的熾烈灼人,蕩漾著身心的極大快樂和滿足,隨后漸漸冷卻、平靜、安穩,直到新的一輪焦躁和厭煩再度產生,……如此周而復始,循環往復。
說明了什么?
我很懼怕平淡的愛,單調、枯燥,沒有激情,沒有浪漫色彩,沒有幸福感,所以每隔一段時間(不一定都是一個月),就要借生理上的煩躁期發泄出來。
我太不喜歡走平路,寧愿掉進泥潭再掙扎著往上爬,只為了獲得重新登上頂峰的歡愉。
每一次的發泄,表面看來是不滿,是不珍惜,而實質上是渴望,渴望一種過去曾有過、但目前已失去的激動人心的愛以及愛的氣氛。而在我的成長中,‘幸福不是毛毛雨,不會自己從天上掉下來’,‘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幾分耕耘,幾分收獲’等等觀念都已深入骨髓,告訴我要得到就要付出,越珍貴越需多付出(我不自覺地把它偷換成‘付出越多,得來的越珍貴’),于是就破壞,就冷戰,就制造緊張空氣,就自我折磨,為的是重新體驗愛的狂風暴雨,如癡如醉,魂不守舍。
人為地制造一種假想的‘失戀’,然后再體會‘熱戀’的甜蜜和瘋狂。
第一次發現自己有如此浪漫的因子,也第一次震驚人的潛意識之威力。
這和我的戀愛也很相似,那個過程有很長一段時間是在單相思,這無疑是一種自我折磨。即便在兩人相戀之后,也有,不,一直都是處于不斷的磕磕碰碰之中,在賭氣——和好——慪氣的循環往復中,不斷地跌入低谷,又涌上浪尖,在幸福、痛苦,痛苦、幸福中體驗其中滋味——這或許是我下意識追求的一種生活,一種愛情。因為我素來瞧不起僅僅是甜甜蜜蜜的愛,我認為只有經過磨難才能深沉,才能杰出,才能刻骨銘心,因此我就尋找痛苦,制造痛苦,但追求幸福畢竟是人的本性,我也不能抵抗。
《好東西》劇照 圖源網絡
只有經過痛苦才能體會什么是真正的幸福,這是我所受的教育、我的家庭、以及我自己所形成的性格造就的一種心理,它能解釋我為什么喜歡悲劇美,為什么喜歡看受苦受難的故事,為什么上中學時故意一個夏天不吃冰棍、不用扇子,為什么在體力勞動中吃大苦流大汗,越干不動越逼自己干,為什么對磨練意志興趣始終不解,為什么對吃苦耐勞、忍辱負重、蒙受不白之冤有一種深深的尊敬,為什么喜歡牛虻、保爾以及其他小說中的‘冷面人物’,以及為什么不喜歡男人主動追我(‘得來的越容易就越沒價值’),而要我去主動追別人,一下子就追到手還會覺得索然無味(所以大學時他第一次在便條中流露愛慕時立即引起我的反感,人為地拖長時間,造成‘得之不易’的自我感覺)。
我有點受虐意識。自己和自己過不去,自我責備,自我批評,自我折磨,自己看不起自己,自己貶自己,……這是一種‘嚴格要求自己’的變態,是‘積極開展自我批評’、‘斗私批修’、‘靈魂深處爆發革命’、‘早請示晚匯報’的殘存陰影。
突然把一切似乎都想明白了。今后呢?今后會怎么樣?受潛意識支配,將來還會周而復始,循環往復,那么有辦法控制這種潛意識嗎?或者沖淡它,減弱它?下一次一定要好好觀察,好好記錄,人真是個謎。
那么,他的不耐煩、想離婚、忍受不了,是很自然的了。男人不愿意在愛情上浪費太多感情,一結婚他們就只希望過平穩生活,專心事業,而偏偏碰上一個隔一段時間就要重溫什么是愛情,就要制造失戀繼而進入熱戀的妻子,實在令人不耐煩。所以,終于有一天不可忍受就真的分手,也是再自然不過的事。
那么,我適合什么樣的人?和我一樣的人,冷起來冷若冰霜,熱起來熱血沸騰,一輩子都在戀愛,都在體會愛情,過一段恩恩愛愛的日子,然后反目為仇,恨之入骨(其實這時就是在孕育新的一次愛的種子),然后又瘋狂熱戀,極度幸福,……天哪,這是我嗎?難以置信。
也許你會認為這很普遍,哪個家都是冷一段、熱一段,誰的情緒都是好一陣、壞一陣。不過這不正說明這種潛意識的普遍性嗎?
有一種突然識破了詭計的感覺。
男人也是人,現在男人對家庭的厭倦并不亞于女人,我們婚后9年依然有一種濃濃的愛情,可能是因為這種‘更替’,不斷地讓人重新體驗愛之酸甜苦辣。這么說來它也有積極的一面,只是不應太頻繁,否則男人受不了。”
我那個階段的情緒是有點問題,其實婚后情緒就一直不太穩定,30多歲后情況似乎更嚴重了,經前的煩躁時間越來越長(持續一個多月),反應越來越強烈,憤怒、冷淡、怨恨、怒氣沖天,……
《好東西》劇照 圖源網絡
他肯定有不妥之處,如不讓步,針鋒相對,客觀上刺激、傷害了我,但我自己也有毛病,甚至是主要方面,那種一股火上來無論如何難以壓下去的感受日益強烈,我擔心總有一天會弄出不堪設想的后果來,也希望改改自己的性格,但就是改不了,……曾看到報紙上介紹“美國媽媽們周末大逃亡”,好羨慕,真想也逃亡一下,無論去哪里,只要離開這個家,去過一段屬于自己的孤獨生活。
一度很想去看心理醫生,但當時國內這種業務基本上未開展起來,且水平令人不信任,想著如果有機會出國,一定要去找心理醫生咨詢、請教。
我曾認為是自己個性太強所致,我這種女人或許真的不該結婚,獨立性太強,即便結婚,也應采取與眾不同的方式,保留自己較大的自由活動余地。而最令人痛苦的,不是對方怎么樣,是發現了自己的那份俗氣、平庸、丑惡——一樣的斤斤計較,一樣的小肚雞腸,一樣的哭罵吵鬧,那份沒涵養、沒教養、沒水平,令人無地自容,卻又掙脫不出,擺脫不掉。為此曾懷疑過現代的婚姻模式有問題,距離太近,好像把人“丑陋”的一面都激發出來了,……
那時工作上也正好是迷茫期,雖然在同事眼中我年紀輕輕已經事業有成,且家庭美滿,什么都沒耽誤,但我自己清楚,事業上我已經沒有再深入的潛力,人生仿佛已經走到盡頭;生活方面我看上去有很般配的丈夫,很聽話懂事的兒子,很聊得來的母親,也有不錯的閨蜜,可這一切似乎都難以消除我內心的孤獨,好像預感到此生可能失敗,可能平庸,可能無所作為,而又不甘心于此,于是痛苦、沉重,不是故作老成,不是自作多情,是一種實實在在的苦悶,從沒向人披露,卻從未消失。
《好東西》劇照 圖源網絡
有段時間為兒子上幼兒園方便,他們父子常住辦公室,一周才回來一次,我更感到前所未有的孤單,曾經向往的獨處真正來臨時又難以忍受,心情壓抑,經常寫一些悲悲切切的詩,今天看來有點抑郁癥的感覺:“我不想哭,卻擋不住淚的涌出;我不想孤獨,卻只能默守在小屋。我不想聽自己哭,深夜里悲悲切切似鬼聲般凄楚;我不想訴說孤獨,任憑寂寞侵吞我的五臟六腑。”我懷疑自己的生活是不是太可憐了?圈子是不是太小了?視野是不是太窄了?我希望能超凡脫俗,不論在生活上還是在事業上。
曾給國內某心理學教授寫去一封長信(1991年拜讀過他的《疏導心理療法》一書),但他的助手回信說專家很忙,根據我信中所述,一時還無法準確判斷。
專家都無法判斷,我就更加判斷不了了,于是懷疑自己是否疑神疑鬼,過度解釋,夸大了心理作用?很快又回到生理歸因上,1992年1月下旬看到《參考消息》上有一文《人逢滿月精神差》,說滿月29天一輪回,對人的情緒是有影響的,我挺受啟發:這和月經煩躁期是否有關聯?聯系到月亮上去了?真神奇。
之后再次心情煩躁時,我試圖找一點輕松愉快的事做做,如整理相冊、日記本、逛逛街、翻翻雜志等,告誡自己不要心疼又浪費了時間,要把情緒調節擺在首位!為此專門翻看了一遍過去的日記,“有幾點感想:1、每月一次的煩躁是絕對有規律的,雖然并非次次準確,但大體上可以肯定有規律可循,起因雖不大,平時或許也會生氣,但不至于有那么強烈的程度,不會那樣氣的要死,且無法消氣。2、過去已在無形中注意克服這種煩躁,當時沒意識到和月經有關,且沒注意周期性。方法一是看書,看自己摘抄的警句,從中找到一種莊嚴感、神圣感、自我約束感;二是自我消耗,轉為自責、自愧,狠狠罵自己、貶自己。這兩種方式現在仍都可借鑒,尤其是前一種,第二種有一定的副作用,如可能造成自卑自輕自賤。”隨后我又列出相關“冷戰”及來經的具體時間,對照著統計出一份“情緒記錄”,……
《好東西》劇照 圖源網絡
那年頭心理學書籍尚不多見,在我有限的閱讀范圍內,1992-1993年看了《夢的解析》《結婚心理學》《社會心理學》《人心可測》《識心術》《血型與人生》《我們潛在的特異功能》《喜歡和討厭的心理學》《中國夢文化》《查查你我他體力、情緒、智力節律歷》《解夢詞典》等等。之后幾年又陸陸續續看了一些榮格和馬斯洛的書,如《分析心理學的理論與實踐》《現代離婚的自我拯救》《第三思潮——馬斯洛心理學》以及《海特性學報告》《金西報告——人類男性性行為》《宗教心理學》等。
以我當時的能力,這些閱讀大多是囫圇吞棗,知道了一點皮毛而已,沒有真正理解,對調節情緒也沒有明顯的幫助。倒是在生活中我漸漸找到了調節情緒的方法——偶然發現逛公園令人心情愉快,后來旅行就成為我排遣負面情緒的主要途徑。
但我至今也不能確定那種周期性的情緒煩躁主要是生理還是心理作用所致,或二者兼而有之?似乎主要還是生理因素吧!
作者:東方松林,退休教師,熱愛生活,喜歡寫作。
~the end~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