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一下,如果把中國最為繁華的商圈封鎖6個半小時,將會引發怎樣的經濟風暴?損失與收益的天平又會如何傾斜?
在全球化時代,有一個不可忽視的現象:中文已成為世界共通的語言,而馬拉松則成為全中國的共同運動。每到秋天,全國仿佛被馬拉松的熱情點燃,上百場賽事如雨后春筍般涌現。特別是雙十一前的那個雙休日,堪稱“馬拉松之周”,全國范圍內超過30場賽事同時開跑,跑者們紛至沓來,只為在賽道上盡情揮灑汗水。
在這背后,“淘金”團隊關注的卻是一個現實問題——錢。大家好,我是除了帥沒有任何優點的任天才。封鎖市中心道路,尤其是周末的核心商圈,無疑會對經濟活動造成巨大影響。于是,在再次踏入馬拉松經濟的探討之旅前,這個永恒的話題始終與馬拉松賽事相伴相隨。
那么,錢究竟從哪里來,又流向何處?以2023年的上海馬拉松為例,南京西路被封鎖了6個半小時。若用2022年南京西路商圈的消費品零售總額來計算,這場封鎖可能帶來的間接經濟損失高達6000萬。而且馬拉松賽事的顯性支出同樣不容小覷,安保、醫療人員、賽道布置、獎金設置、媒體公關等,每一項都是一筆不小的開銷。據估算,國內超一線城市舉辦一場馬拉松比賽,城市和運營團隊一開始就可能面臨上億的虧損。
盡管面臨如此巨大的經濟壓力,馬拉松賽事卻依舊在全國范圍內迅速蔓延。2023年,全國共舉辦了699場馬拉松賽事,吸引了605萬人次參與,這個數字在接下來的一年里還會增加。以北馬為例,盡管報名人數高達18萬,但最終只有三位選手有幸站在跑道上,即便如此,也未能阻擋馬拉松賽事的蓬勃發展。
從產業角度看,馬拉松賽事無疑是一個巨大的藍海市場。據田徑協會的數據,馬拉松比賽在短短6年內增長了46倍,每年都有七八萬家相關企業注冊,其中128家賽事企業更是獲得了65億的融資。資本從不做虧本的買賣,這是理性人的共識。
那么城市舉辦馬拉松賽事的驅動力究竟是什么呢?
在國外,馬拉松賽事的收入主要來源于版權、企業贊助以及門票和衍生品。但在中國,馬拉松賽事的版權大多歸地方政府所有,因此,贊助商和門票收入成為賽事利潤的主要來源。國內馬拉松的報名費在100到200元之間,一二線城市平均有2到5萬人參賽,門票收入看似微薄,但積少成多也是一筆可觀的收益。對于稍有體育產業了解的人來說,門票只是小頭,真正的收益大頭還是贊助商。
這里不得不提到一個概念——“雙金”,指馬拉松賽事同時獲得中國田徑協會金牌賽事和國際田聯金標賽事的認證。在國內,“雙金”幾乎成為馬拉松正規比賽影響力和商業價值的代名詞。北馬、上馬、廣馬等“雙金”賽事從不缺贊助商。以北馬為例,在2008年獲得“雙金”認證后,吸引了金融、地產、汽車、餐飲等一眾企業贊助商的青睞,贊助費也大幅增長。千萬級別的贊助規模對任何一場賽事來說,都是一筆可觀的收入。
然而,馬拉松賽事最大的收益并非在此,而在于其帶來的城市營銷推廣效應。“跑完一場馬拉松,愛上一座城”,此言不虛。如今全國范圍內的馬拉松賽事數量接近千場,雖然并非每場賽事都能獲得“雙金”認證和大規模贊助,但政府會出面補貼部分賽事。對于運營商來說,政府補貼無疑是一筆正向營收;而對于地方政府來說,舉辦馬拉松賽事也并非完全賠本。
以2024年的武漢馬拉松為例,其直接和間接收益達到了7.8億,綜合城市效益更是高達16億,增長率在百分之三四十左右。廈門馬拉松舉辦了20年,直接參賽人數超過80萬人次,為當地帶來了巨大的游客經濟規模。大部分跑馬者并不單純為跑步而來,他們更看重賽事帶來的城市體驗和文化氛圍。所以,對于城市而言,馬拉松賽事本質上是一個文旅產品。通過一場低門檻的體育活動吸引人群來到城市,再通過交通、住宿、餐飲、旅游等環節拉動消費,形成一場真正的大眾狂歡。
當然,有人認為有政府介入的賽事不算完全市場化運作的閉環。但無論如何,馬拉松賽事的擴張浪潮已勢不可擋,這與近年來淄博燒烤的火爆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它們都是將流量賽事包裝成品效合一的廣告,讓城市得到充分的媒體曝光。
在過去30年的基建熱潮中,中國城市逐漸趨于同質化,步行街、奶茶店、古鎮、古街等景點千篇一律,市民和游客早已審美疲勞。因此,新常態下的中國城市都在思考如何從生產型城市向服務型城市轉變,而馬拉松賽事正是這一轉變過程中的重要推手,它不僅能帶動當地經濟發展,還能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對于跑者來說,參加一場馬拉松賽事不僅是身體上的挑戰,更是精神上的洗禮。他們在賽道上揮灑汗水,挑戰自我、超越極限。而對于城市來說,舉辦一場馬拉松賽事是展示自我、提升形象的絕佳機會。
此外,馬拉松賽事的火爆還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比如,跑步裝備產業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智能手表、競速背心、空頂帽、壓縮褲、能量膠、太陽鏡、專業跑鞋等裝備,成為跑者們的必備之選。這些裝備不僅能提高跑者的運動表現,還能彰顯他們的個性和品味,因此,越來越多的跑者愿意在這些裝備上投入更多金錢和時間。
而對于高學歷、高收入、高職位的“三高”跑馬人來說,參加馬拉松賽事更是一種投資健康、節省未來醫保的明智之舉。他們深知健康的重要性,所以愿意花費更多金錢和時間來保持身體健康,馬拉松賽事恰好為他們提供了展示自我、挑戰自我的平臺。
馬拉松賽事已成為一種不可忽視的經濟現象和文化現象。它既能帶動當地經濟發展、提升城市知名度和美譽度,又能促進相關產業發展、滿足跑者個性化需求。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在未來,馬拉松賽事將繼續蓬勃發展,成為中國城市的一張亮麗名片。
城市競相攬入這一公共文化盛事,雕琢專屬的文化符號。正如淄博因燒烤揚名,哈爾濱以冰雪為特色,西安以漢服為傲,如今馬拉松賽事正崛起為城市的新名片。地方政府親力親為、精心策劃,舉辦馬拉松賽事,經濟效益只是冰山一角,流量激增、文化弘揚與社會福祉才是深遠考量。即便賬面微虧,但品牌溢價與社會效益的疊加,足以讓城市馬拉松賽事如火如荼、綿延不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