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一條街,品味一處景,讀懂一座城。位于江西省南昌市中山路商圈的萬壽宮歷史文化街區,承載著城市的歷史記憶與人文風貌,正以其獨特的文化底蘊與創新活力,成為文旅融合的典范。這里不僅集中展示了江右民系的古老建筑風貌,更巧妙地融入了現代時尚、餐飲娛樂、文化旅游等元素,形成了悠然古韻與新潮時尚交織的城市景觀。
從歷史文化的厚重積淀,到現代城市建設的飛躍發展,這片老城區通過“修舊如舊”和文化活化,實現了歷史與未來的深度聯動。自2021年開街以來,萬壽宮歷史文化街區已吸引7400萬游客到訪,入選全國首批服務消費創新案例,成為展示南昌文化自信與活力的閃亮“城市會客廳”。
以文鑄魂
讓千年血脈“看得見、走得進、活起來”
清晨,萬壽宮歷史文化街區在晨光中蘇醒。踏著青石板路,鐵柱萬壽宮古樸莊重的輪廓漸次清晰,門楣上“鐵柱萬壽宮”五字熠熠生輝,引得游人駐足流連。
“這里不僅是一條街,更像是一本立體可讀的‘南昌簡史’。”江西省文化藝術學科帶頭人、南昌市民俗博物館原館長梅聯華向中國城市報記者談起萬壽宮,自豪之情溢于言表。他用“江右商幫的原點、贛文化的縮影、道教信仰的根基”點明其核心價值。
然而,時代變遷曾讓這段榮耀蒙塵。20世紀90年代后,萬壽宮片區漸成棚戶區,磚瓦剝落、屋舍凌亂,老街風貌消逝,高樓陰影幾乎吞噬了市井文化。文化地標一度陷入“看不見、走不進、失傳承”的困境。
轉機始于2013年。南昌市政府啟動萬壽宮片區保護性修復與整體更新,決心以十年之功完成文化傳承與再生。摒棄“翻建式改造”,項目堅守“修舊如舊”理念,以“街區肌理不變、建筑風貌不變、景觀氛圍不變”為綱,優先還原歷史本真。
“我們不是在造‘仿古景區’,而是在挖掘一條街真正的文化根脈。”梅聯華介紹,修繕團隊依托清代地籍圖、民國街巷圖和老照片,一磚一瓦還原“三街五巷”(翹步街、廣潤門街、棋盤街及合同巷、醋巷、蘿卜巷、籮巷、萬壽宮巷)原貌。鐵柱萬壽宮遺址的考古發掘,更為修復提供了堅實的“原址實證”。青石板鋪地,灰墻黛瓦并肩,街巷命名承載著歷史記憶——棋盤街曾售漁具布料,醋巷盛產香醋,每一步都踩在故事里。
歷史之美,于細節處重現。修復后的鐵柱萬壽宮內,原址遺存層被玻璃覆蓋向公眾展示,明清地基與民國磚石構成清晰的文化斷面。“從腳下土層可讀出一座城的興衰榮枯。”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一位研究員對中國城市報記者表示,這是全國鮮有的遺址原狀與現代街區共存的范例。
文化復蘇,更需在生活中“活起來”。為了拉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大眾,尤其是年輕人的距離,街區創新“非遺+互動”展陳。萬壽宮非遺匠心館內,設立了贛發繡、豫章刻瓷、南昌泥塑、樣式雷古建等20余項國家及省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展區與工作坊,游客可現場體驗。
在豫章刻瓷體驗區,該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李強正專注雕刻。“很多年輕人第一次見就被深深吸引,駐足半小時也不愿意離開。萬壽宮給了我們傳承的平臺。”他感慨道。來自湖北武漢的游客楊清完成“贛發繡”團扇后感嘆:“用自己的頭發做繡線,太有紀念意義了!這是參與創造的文化記憶。”
在文創體驗坊,明信片印章打卡、AR許真君斬蛟龍動畫、漢服古法拓印等形式,讓一個個非遺代表性項目變得可觸摸、能體驗、共分享。
以旅塑形
在煙火氣里
打造“可消費的文化”
夜幕降臨,華燈初上,萬壽宮街區游人如織。古風茶樓窗臺,漢服女子紗簾半掩,二胡輕奏《青花瓷》;不遠處,年輕人排隊等候“滕王閣限定”奶茶杯,在霓虹下自拍打卡。數據顯示,自2021年開街以來,該街區游客總量已突破7400萬人次,單日最高客流達32萬人,今年“五一”小長假更創下110萬人次峰值。6月,萬壽宮街區成功入選商務部全國首批服務消費創新案例,被譽為江西文旅“米其林三星”。
這條老街緣何躋身年輕人消費清單?
答案一:讓“非遺”玩出“潮玩感”,文化激活場景經濟。
街區中央的AR裝置前,掃碼后許真君斬蛟龍的三維動畫通過手機躍然眼前,孩子們驚呼:“龍活了!”借助數字技術,歷史故事成為親子互動的“家庭記憶”。
漢服古法拓印館內,身著華服的年輕女孩們在選花版、摁印章、拍美照。“文化氛圍超濃,比想象中好玩!”來自湖南長沙的游客黃子萌在社交媒體上推薦萬壽宮為值得打卡的年度“網紅街區”。
街區核心競爭力在于融合“在地文化”與“現代消費”。“我們堅持‘文化立街、業態興街、體驗強街’。”萬壽宮歷史文化街區推廣總監胡艷向中國城市報記者介紹,“目標不僅是讓商鋪賣貨,而是讓游客在生活中感知文化。”
答案二:將“煙火氣”轉化為“內容力”,讓吃喝玩樂成為文化表達。
夜色中,“瓦罐湯咖啡”門前排起長隊。這家“南昌風味星巴克”將咖啡裝入傳統瓦罐,配上拉花與點心,成為“南昌限定爆款”。“比豆汁兒還上頭!”北京游客李晨拍下“皮蛋瓦罐美式”發文贊嘆。
“商業并非街區對立面,而是文化落腳點。”胡艷指出,街區引導餐飲業將“非遺小吃+創意包裝”結合。南昌拌粉、藕絲糖、糊羹等老味道,通過新設計和互動方式“翻紅”,讓文化變得可消費、可分享。同時,街區吸引了大量首店和潮流品牌入駐——茶決決、YOJO、山楂與薄荷等新銳飲品,POPMART、COMMUNE、墟Live House等青年文化地標,以及街頭“大果路演”、創意市集、民謠酒吧、香氛館等。“一店一品牌、一店一內容”策略成效顯著。
正是這批“城市創客”的聚集,讓老街更新不止于“形”,更激活了“人”。為了留住年輕人,運營方提供免租期、無息貸款、聯合宣傳等扶持,建立“青年創客聯盟”,定期舉辦創意節、市集、開放麥等活動,打造低成本創業試驗田。“業態差異化組合,是為了構建可逛、可玩、可留存的街區空間。”胡艷道出關鍵,“從流量到留量,核心是社區營造——共創+共生。年輕人愿意來,是因為這條街愿意為他們留空間、講故事、搭平臺。”
答案三:構建“社交型消費”場景,讓游客“演繹生活”而非僅打卡拍照。
“‘一支麥’小劇場今晚專場演出,去嗎?”中國城市報記者聽到游客在商量行程。作為江西首個脫口秀俱樂部,“一支麥”場場爆滿,創始團隊平均年齡25歲,巧妙地將南昌本土文化融入段子,“既講幽默,也講南昌”。在劇本游專區,游客領取角色卡,化身古代文人穿梭三街五巷,與NPC互動完成任務。
此外,花潮節、七夕游園會、“江右文人”中秋夜對詩等主題活動屢登熱搜。“這里像現實沉浸劇,每個人都是主角。”有博主如此評價。
以人為本
在城市更新中
“留住鄉愁、創造幸福”
萬壽宮街區的蝶變,是南昌城市更新理念的生動實踐。其成功不僅在于風貌重現與商業繁榮,更在于它重新成為市民生活的溫暖家園,在現代化進程中“留住人、記住城、續寫生活故事”。
“我們的更新,注重提升生活感。”南昌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相關負責人告訴中國城市報記者,圍繞萬壽宮等重點區域,南昌市將公共服務設施和社會需求深度融入更新進程,秉持“城市為人服務”理念,提升品質,增強歸屬感與幸福感。
更新為居民帶來了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街區內新建的健身設施、步行街道、休閑公園和老年活動中心,讓日常生活更便利多彩。老住戶王阿姨站在新修的公園小道上感慨萬千:“以前這里是棚戶區,出門是泥巴路;現在路好了,有公園能健身,生活方便多了!”
基礎設施的提質升級,切實解決了民生痛點:街區排水系統全面改造,告別了內澇困擾;街道優化讓交通更順暢;“微更新”項目則讓周邊老舊小區煥發新生。市民李萬卿深有體會:“我們小區去年改造后,新建了停車場,配備了垃圾分類設施,生活環境明顯改善。”
更深層次的更新,在于社區治理模式的創新與居民參與感的增強。通過加強社區管理、搭建參與平臺,城市基層治理能力得到提升,市民滿意度也不斷提高。“城市更新不僅是硬件建設,更是生活質量的全面提升。要讓人們在更好的環境中生活,感受城市發展的溫度。”已在萬壽宮街區工作多年的社區工作人員陳群道出了更新的真諦。
萬壽宮歷史文化街區的成功蛻變證明:真正的城市更新,是以文化為魂、以產業為形、以人為核心的系統工程。它讓沉睡的歷史記憶被喚醒、被珍視,讓古老的街巷煥發時代生機,更讓生活于此的人們在傳統與現代的交響中,觸摸城市的溫度,創造屬于自己的幸福故事。這座“城市會客廳”,正以其獨特的魅力,向世界講述著南昌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中國城市報記者 孫雪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