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宛平城頭的烽煙
刻下民族奮起的印記
那場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中
城墻磚石浸染著不屈血性
如今,豐臺以“館橋城園”一體化建設
讓紅色遺址在古今交融中煥發新生機
近日,盧溝橋景區、宛平城、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雕塑園以全新面貌正式對外開放,通過景觀提升、科技賦能與文化挖掘,讓紅色歷史在新時代煥發勃勃生機。
盧溝橋“修舊如舊”
以智能“護航”文保
此次盧溝橋景區改造
不僅注重景觀提升
更在文物保護上下足了功夫
盧溝橋的修復工程秉持“修舊如舊”的原則
每一塊磚石的修繕都慎之又慎
橋體修復分為橋面、橋身和橋底三部分。
橋面石勾縫、欄板修復,開裂的欄板采用環氧樹脂粘接、水硬性石灰灌縫,并對縫隙表面隨色處理,遠觀幾乎看不出修復痕跡;
橋身部分修繕勾縫、補配缺損石材,使用油灰、水硬性石灰等材料,確保修復過程可逆;
橋底清淤面積達24380平方米,全部采用人工清淤,先圍堰截水,再用鏟子將淤泥運至30米外,避免對橋體造成震動損傷。
未來,這里將打造
“一橋跨千年 盧溝連古今”燈光藝術展
通過燈光突出文物本體展示
此外,盧溝橋引入智能化文保系統
當游客靠近欄板時
系統會發出溫馨提示
既保護了文物,又不影響游覽體驗
橋東廣場南北兩側的綠地新增了休息區域,過去只能遠觀的草坪如今可供游客漫步;景區新建百平方米公共衛生間,設有廁位20個,擁有母嬰室和第三衛生間各一個;橋西廣場也進行了簡單提升,讓游客有了更多歇腳的地方。
宛平城雕琢古韻
650米主街煥然一新
走進宛平城
650米主街煥然一新
仿古路燈、銅質廣告牌
青磚雕花罩的空調外機
處處彰顯著明清古韻
宛平城對39處房屋進行外立面修繕,重現“磨磚對縫”工藝,31處院落采用原工藝復建,墻面用糯米灰漿加固,屋面鋪設山西手工青瓦。
文物修繕方面,1000余米具備條件的城墻完成修繕,包括城磚剔補、屋面修繕、建筑油飾地仗修繕等。同時對現有城樓內、外檐彩畫進行除塵保護。
在城墻修繕上,剔補風化酥堿嚴重的磚體,清理粉酥脫落的勾縫灰并重做;城上建筑修繕上,修繕屋頂屋面并更換瓦片,清理霉變、脫落嚴重的內墻面,修補建筑臺基。
城上建筑木結構油飾地仗修繕采用 “一麻五灰” 古法工藝,歷經捉縫灰、通灰、壓麻灰、中灰、細灰等多道工序節點,展現傳統技藝。
宛平城墻及城樓亮化工程
預計今年9月底完成
屆時城墻將實現整體亮化
為10月1日開放奠定基礎
目前,宛平城西側城墻320米已率先點亮,部分角樓、敵樓擬設展陳展覽、蓋章打卡點,讓游客在游覽中感受歷史的厚重。
“雕塑園”煥彩
讓記憶“活”起來
“以前總覺得這些雕塑離我們很遠,現在聽著同學們的講解,一下子就懂了!” 前來參觀的游客王女士感慨道。走進升級后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雕塑園,掃碼聆聽由盧溝橋小學學生錄制的雕塑解說,稚嫩的童聲為莊嚴的歷史增添了鮮活氣息。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雕塑園提升工程
聚焦綠化景觀與文物保護
打造“楓林秋影”“梅香銘志”
“松石懷古”“玉蘭春頌”四大主題區域
各區域通過差異化植物配置營造氛圍
如選用莊嚴肅穆植物烘托抗戰紀念地氛圍
部分區域搭配鮮艷植物
形成四季有景的游覽體驗
38尊鑄銅雕塑采用水砂一體噴砂清洗、人工拋光打蠟工藝,20名工人耗時一個多月純手工“盤”護,既清除銹斑又保留歷史滄桑感。
同時,園區實現全齡友好改造,新建游客休息區域,完善服務功能。廣播系統增設26個揚聲柱和28個草坪音響,實現全覆蓋;10臺網絡對講面板方便工作人員實時溝通調度,讓游客的參觀體驗更加舒適、便捷。
從盧溝橋的滄桑,到宛平城的古韻
再到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雕塑園的莊嚴
這些紅色地標不僅是歷史的見證者
更是精神的傳承者
如今,它們以全新的姿態
迎接八方來客
講述那段不能忘卻的歷史
激勵著人們在新時代奮勇前行
來源:豐臺區融媒體中心,微豐向(原新豐臺)整理,轉載請注來源;文章內容僅為傳遞信息,文中內容和觀點不代表本公眾號立場,目的僅在于為大家的思考和研究提供資料,不構成投資建議或政策依據。
若信息有誤,請以官方為準;若侵權,請聯系刪除。
有突發事件在微博上@新豐臺網 就有可能上頭條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